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研究
——评《低碳模式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3-02-05 13:26陈倩倩
生态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绿色区域经济

陈倩倩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为此,本文将在梳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优秀著作,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在这一背景下,绿色低碳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区域绿色发展问题。由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文利、孙瑞国、霍艳晶著的《低碳模式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我国区域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部优秀著作,该书从低碳经济视角下,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路。该书具体内容为:第一章是低碳经济的背景与内涵。作者首先回顾了低碳经济产生的社会背景,然后总结了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最后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凝练出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作者汇总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并对低碳经济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及框架设计。作者构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并运用SWOT、WOT 等方法,阐释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第四章是不同类型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者提出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种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和模式,并构建了两大不同区域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合作机制。第五章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作者从国际政治和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全球合作、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地域系统、创新地域治理模式等具体思路和方法,力求形成一条思路清晰、切合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第六章聚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实。作者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动力机制以及相关完善措施。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在绿色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第一是部分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依旧较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峻。2021 年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339 个地级市中,有121 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我国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降水酸度依然较高。我国水污染问题整体上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部分地区和流域(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等)该问题依旧十分严峻。此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在部分生态脆弱地区依旧十分严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二是能源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我国能源资源目前仍呈现富煤、贫油、少气,区域分布不均等特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制订了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目标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减少煤炭、石油等高排放能源的使用量,这实际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结构性紧张问题。资源短缺、能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区域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三是绿色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在不少尖端科技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在绿色科技方面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此外,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低碳、环保问题重视仍然不足,绿色技术投入不足,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世界500 强企业差距更大。同时我国基础研究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技术创新与发展。第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面临的减排和污染压力较小,而我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工业仍占有较高比重,这给我国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五是我国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更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类型和源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以往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并不严重,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问题、土壤污染问题也日趋严峻。此外,以往环境污染主要以固定源为主,但近年来移动源污染愈来愈突出。但目前我国生态保护法律政策尚未完全覆盖上述问题,政策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环境污染形势变化,这不利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第六是我国公民绿色环保理念薄弱。我国环保教育工作起步晚,宣传工作不到位,公民环保意识薄弱,群众参与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积极性不高。

《低碳模式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张文利,孙瑞国,霍艳晶 著应急管理出版社

2020 年9 月出版

定价:60 元

《低碳模式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为我国区域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大量新思路,借鉴该书中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还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框架。要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我国需要在中央政策层面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将绿色发展相关细化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区域绿色发展以足够支持,不断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第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区域层面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量化指标,科学评估和系统分析各地区绿色发展现实状况,有利于地方政府发现本地区绿色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推动地方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制订本地区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另一方面,将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与地方官员晋升挂钩后,其中的绿色发展指标将发挥强大的政策引导作用,不断激励和调整地方政府行为,促使地方政府进一步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第三是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发展法律体系。一方面,我国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执法,进一步打击破坏环境污染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各地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环境修复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划,加速生态系统修复和复原。最后,我国各地政府还应根据国家减排目标和任务,制订本地区的能源转型和减排法规,不断倒逼企业、社会绿色转型。第四,积极推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区污染源情况,加大绿色技术投入。首先,地方政府应主动搭建绿色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共同攻关制约本地区绿色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其次,地方政府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依托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绿色技术和专利成果转换,推动绿色技术发挥其社会实效。再次,我国地方政府还应出台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对绿色研发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主动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最后,政府应尝试搭建绿色技术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区域内外企业通过展会的方式,交流、引进、发展以及创新绿色技术,借助外部力量提升本地区绿色技术水平。第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这些能源对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国应继续在西北地区加大太阳能、风能部署力度,在我国西南、东南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水能、太阳能以及海上风能产业,不断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第六,加强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工作。我国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电视、纸媒等多种渠道,加强环保思想宣传。此外,我国还应注重学校环保教育工作,从小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素养,不断提升全民环保参与行为和意愿。

猜你喜欢
绿色区域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
经济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