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
(江苏科技大学 图书馆,江苏镇江 212100)
随着大数据、文本挖掘、信息可视化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数字人文”以其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吸引了众多领域的研究专家和学者[1]。它为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提供了数字工具与数字方法, 促使人文学科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 同时,人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为“数字人文”研究贡献了理论与思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期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一方面能够学习他们的思想品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平;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发掘当时的社会人文情境。
镇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元代学者俞希鲁曾说:“京口江山,为天下冠。 清淑之气,扶舆盘礡,以钟乎人者,代不乏材。 ……是以上下千数百年,名公巨卿,鸿儒硕彦,项背相望。”[3]镇江自春秋战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都曾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尤其是宋朝时期, 镇江文化沿袭了唐五代以来的兴盛局面,通过便利的交通条件,很多名士来到镇江,并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活动的痕迹, 为镇江的文化发展增光添彩。 因此,深入挖掘宋代镇江历史名人资源,凝练历史人物群像特征, 发掘其背后的深厚文化积淀, 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镇江优秀历史文化,还可以在文化内涵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丰富、发展沉浸式文旅新业态,打造镇江文旅形象新品牌。
随着数字人文在国内的发展, 人文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尝试新的探索, 数字人文引入的各种技术方法与呈现形式为研究者开拓了更广阔和更生动的学术图景。结合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从地方名人资源数字化研究、 镇江人文历史资源相关研究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是关键的一步,众多学者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名人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范式,主要以知识图谱、知识地图等形式呈现。如以数字人文为研究范式,借助知识图谱软件及本体构建工具,使得传统名人年谱资源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4];另有学者基于数字人文理论与方法, 挖掘相关资源中的人物关系, 形成能够呈现该资源人物同现关系的可视化图谱, 将非结构化的文本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示[5];王妮满[6]等人以玄奘和欧阳修为例,通过分析历史名人轨迹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迁徙指数、首都距、家乡距、成长地距以分析基于距离的轨迹点移动特点,分时段构建了历史名人的空间社交网络。
经文献调研, 镇江人文历史资源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镇江诗词、大运河文化、典籍、特色馆藏等方面。 李永卉团队[7]以宋代镇江诗词为例,在诗词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助Protégé 工具构建诗词本体,将诗词、作者、地点、时间、典故等数据以图数据的形式存储, 实现了检索、 分析与利用的功能;刘亚君[8]在《镇江市志》的基础上和相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了“镇江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并从丰富资源、实现共享、传承文化、推动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其功能;卢章平[9]等人以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专题研究学位论文为例, 设计包含学位论文基本信息、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和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大地三部曲》专题学位论文本体库,对该本体库进行建模。
综上所述,对镇江人文历史资源的研究较多,但以镇江特定历史时期重要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尚有欠缺, 而目前关于人物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又较为成熟, 可以为本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参考和技术呈现支持。 故本研究以宋代镇江重要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实现宋代镇江重要历史人物在时空轨迹的分布规律及其社会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一方面为人物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丰富了传播渠道,为其他专家学者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现有文献中对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的研究实现进一步的知识发现。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CBDB)以及《镇江名人录》等平台和资源作为数据采集平台, 以其中收录的宋代镇江重要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CBDB 作为目前全球较早进行数据结构化的大型中国历代人物关系传记数据库, 其收录的唐、宋、明、清时期的人物传记资料较为充实,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来源。 除此以外,CBDB 提供的可视化查询功能有助于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等, 故本研究以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作为主要的人物资源获取平台[10],辅以记载镇江历史人物的文献资源,如《镇江名人录》《至顺镇江志》等。
本研究主要选取的是宋代镇江的重要历史人物,故时间跨度为960—1279 年。以文献调研得到的镇江历史沿革为依据, 镇江历史上曾先后有过宜、朱方、谷阳、丹徒、徐陵、京口、南徐、延陵、润州等名称[11-12]。 故本研究在CDBD 中通过高级检索,限定“始年”为 960 年,“终年”为 1279 年,“地名”依次输入上述地名进行检索,再辅助以《镇江名人录》等其他文献资源,最终获得宋代镇江历史人物数据178人,具体见表1。 本研究根据宋代镇江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将其归类为南宋、 北宋, 生卒年不详或者生于北宋、卒于南宋的均归类为宋朝。
表1 宋代镇江重要历史人物统计表
此外,在统计历史人物数据的过程中,本研究同时采集历史人物的要素包括姓名、朝代、字、生年、卒年、户籍、身份、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从表1 可以看出,北宋镇江历史人物为72 人,占比40.45%,南宋镇江历史人物有70 人,占比为39.33%,有20.22%的人物由于生卒年不详,故将其归为宋朝。 对这178位历史人物按照籍贯是否为镇江分为镇江本籍和镇江客寓两大类,对其进行相关信息如人名、生年、卒年、户籍等信息的收集,具体示例见表2、表3。
表2 镇江本籍历史人物数据示例
表3 镇江客寓历史人物数据示例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宋代各时期历史人物的分布规律, 本研究对三个时期镇江历史人物的分布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如图1 所示,该图展示了北宋、南宋及宋朝三个时期镇江本籍和客寓镇江的历史人物分布图, 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看到三个时期都是镇江本籍的历史人物占比更多,但是其实结合表2、表3来看的话,客寓镇江的历史人物似乎更为我们熟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因为这些客寓镇江的名人志士, 镇江才成为更多士人闲情宦的风景旅游地,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在此居住休养。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在镇江居住时的吟诵赋诗,才使得镇江的大好河山得以保存与接续。
图1 不同时期镇江历史人物分布规律
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投影, 能够传播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对宋代镇江历史人物的身份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挖掘该历史人物居住或客寓镇江的深层次原因, 从而探清镇江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对所采集的历史人物的身份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占比最多的是诗人,其次是官员,再次是文学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如下:(1)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镇江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金山、焦山、北固山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物质基础,吸引了文人墨客前来探访、游览和创作[13];(2)镇江的人文环境,宋代重视文化教育,文人地位相对来说较高, 镇江的人文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和创作, 为镇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3)镇江的地理环境,两宋时镇江的地理位置未改,城市地缘环境前后判然大别,北宋时北方狼烟四起,地处江南的镇江却是波澜不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使得许多诗人或者官员南上北下都会经过这里,因而也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创作[14]。
通过对客寓镇江的历史人物进行到镇次数的统计,借助可视化软件将其制作成词云图(见图2),发现到镇次数最多的历史人物是苏轼,其次是秦观、晁补之、陆游、苏颂等,到镇次数的多少并不代表在镇逗留时间的长短,比如柳永虽只到了镇江1 次,但是他从1049 年定居在润州,直至1053 年逝世;而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虽到过镇江6 次, 但是深入探究的话,他多次在镇江有短暂的停留,要么途经京口,要么是和好友同游金山。
图2 宋代镇江历史人物到镇次数词云图
本研究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及作者生平介绍为考据, 对宋代客寓镇江的历史人物以镇江为终点或起点或途经地的路线轨迹进行考据统计, 具体见表4(只展示次数≥2 的轨迹)。
表4 宋代客寓镇江历史人物轨迹统计表
从表4 来看,在宋代镇江历史人物的行迹中,不管南下还是北上, 其客寓镇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途经镇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1027 年赴汴京, 于 1027 年春夏途经镇江, 题金山寺,又有诗写甘露寺,镇江在欧阳修这趟行程中只是暂时的途径地,但仍旧留下了诗作,可见镇江的山水是多么的壮丽秀美, 仅那么一眼, 便能让人心生感慨;另有南宋经学家、诗人、文学家王质于1160 年夏,赴任途中经过镇江,在这里与好友短暂相聚。
(2)徙居镇江。 北宋官员、天文学家苏颂于1093年被拜为中太一宫使之职,居于京口,后自1096 年起居于润州,直到1101 年卒于家中;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于1087 年迁居镇江丹徒, 于1107 年葬于润州丹徒西南山长山脚下,米芾不仅书法骏迈,其绘画风格更是自成一家, 为纪念这位与镇江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艺术巨匠, 镇江于丹徒新城十里长山附近建造了米芾书法公园,用以弘扬米芾书法艺术。
(3)任职镇江。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于1074年在丹徒为杭州通判,在这期间,创作了诸如《游金山寺》《甘露寺》《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南宋诗人曾协于1160 年监镇江诸军司粮料院,一直到1163 年都闲居镇江,期间与好友交游唱和,同样也留下了很多词作。
镇江虽然面积不大,却是各历史人物逗留、徙居的不二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政治文化方面,一方面,镇江运河既是国都多重需求的重要保障,又是北方政治与南方财赋之间的沟通桥梁[15],凭借“济江淮之粟”的地位,成为两浙乃至诸道漕粮集结北运的中转输送地[16];另一方面,诗人多从政,升迁贬官行迹镇江交通连接行政中心偏远地区,所以需从镇江中转。 (2)地理位置方面,开阔壮丽的山水田园、气势恢宏的琼楼玉宇都是镇江的标志,这样鲜明的地域特色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接连而至,尤其是两宋时期党争激烈,镇江成为官员谪宦南贬的必经之地,或歌咏壮丽山河,或感慨生平气象,或抒发旷达襟怀[17]。
数字人文的出现使得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得以拓展,借助数字化工具、数字化技术可以进一步挖掘历史人物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必然是有联系的, 这些人物的特定关系与一群人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 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笼统)、学术关系类、医疗关系类、亲属关系类、著述关系类、军事关系类、政治关系类等[18]。 本研究结合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的人物社会关系分类及相关参考资源, 将历史人物间的社会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并分别统计苏轼和欧阳修的社会关系类别种类,具体见表5。
对历史人物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分析, 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该历史人物的社交网络, 另一方面有助于借助该社交网络深入探寻当时宋代镇江的政治、文化现状。 本研究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对宋代镇江历史人物的社会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 以便更加直观地展示人物的社交关系。
本研究统计到的宋代镇江历史人物众多, 故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作深入分析。 由表5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苏轼还是欧阳修,这二人的主要社交关系为著述关系类,其次是学术关系类,政治关系类不是主要的社会关系, 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镇江除了社会政治相对比较稳定以外, 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以苏轼为例, 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文坛领袖之一,集才学、智慧、正直、豪情于一身,却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其对镇江有着深厚的情结。 人们都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在苏轼的眼中,却是“京口山水甲天下”。金山、焦山、北固山等都是苏轼诗词中的“主角”,他更爱被称为“浮玉”的金山。 “浮玉江天多胜事,满心欢喜贺高僧”,钟灵毓秀的镇江孕育了奇山秀水,也孕育了昌盛文脉。由于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西津渡与瓜洲渡的附近,便于文人学士、上古、达官游宦登岛游玩、敬佛,这也是金山寺香火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轼于熙宁四年离开汴州赶赴杭州,途中经过润州,便顺道游览了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金山寺》一诗,该诗以江水贯穿收尾, 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 此外, 苏轼来镇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与金山的释门高僧有着方外之交,苏轼在父母的影响下,很小便已信佛, 故苏轼每次只要经过润州必定要上金山与佛印谈经论道。
人物间的社会关系既能直观地展现该人物的社交范围, 也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与文化缩影。 本研究通过统计宋代镇江历史人物的姓名、朝代、生卒年、户籍、社会关系等要素,发现北宋时期,北方战争四起, 而镇江因长江天险受战争的影响较小,吸引了很多达官贵人来此定居休养,使得一些文人墨客、官臣游宦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当然也正是由于镇江“四通八达”的独特地理优势,很多官人贬谪途中会经过此地。 其次,镇江发展至今,作为首批中国旅游城市,具备山、水、古、洞、港、泉等特色,然而这些特色不能仅依靠其自身魅力留下游人,同样也需要加强文化宣传, 让游人到此地时能够耳目一新,产生想要再次来此地甚至留在此地的冲动。最后,宋代的镇江距今已有千载,虽沧海桑田,镇江的风貌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但两宋时期不管是镇江本籍还是客寓镇江的历史人物, 都在镇江留下了不少广为传唱的作品, 详细记录了镇江经济文化及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镇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宋代镇江的重要历史人物,在数据搜集过程中难免会挂一漏万,且仅是粗略地分析了历史人物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通过社会网络关系体现该人物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进一步衡量该人物在当时政治背景下的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