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唐会昌三年王从俭墓幢研究

2023-02-03 07:36李小琴王自力
敦煌学辑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天帝

李小琴 王自力

(1.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

经幢始建于唐代,幢身多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造幢题记等。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经幢的来源与形制、(1)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95页。功能、(2)董华锋、何先红、朱寒冰《川渝地区晚唐五代小型经幢及其反映的民间信仰》,《考古》2018年第6期,第105-114页;杜文玉《唐代长安佛教经幢题记与题名研究——以佛教信众的社会结构为中心》,《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第116-127页。发现情况、(3)张婷、张莉娜《西安碑林藏唐宋经幢概述》,《碑林集刊》2016年第1期,第255-263页;王玉清《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文物》1959年第8期,第26-30页;赵改萍《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山西的流布》,《山西档案》2012年第2期,第41-46页;黄吉君《洛阳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北宋墓幢》,《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第78-79页;韩建华《唐东都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院出土经幢研究》,《考古》2017年第6期,第102-111页;李宝军《山东东阿唐开元二十五年龙兴寺经幢研究》,《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第199-203页。经幢的陀罗尼经版本(4)张明悟《唐宋辽金时期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版本考》,《佛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29-142页;李淑《新见圣历二年〈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文献价值》,《文献》2017年第5期,第69-78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墓幢是经幢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分为墓侧经幢、墓内经幢,及内置僧人骨灰的舍利经幢。(5)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第85-95页。学者们对墓幢也开展过专题讨论。如,墓幢的种类及变形、墓幢的形制与葬制、墓幢流行的原因;(6)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第122-187页。墓幢反映的佛教信仰与其对丧葬习俗的改变(7)夏广兴《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宋代丧葬习俗——以尊胜墓幢的建立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1期,第59-65页。等。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月登阁村发掘的一座编号为M1309的唐墓,墓道与墓室中出土了一件墓幢,根据题记内容,建幢者为王从俭,建幢时间是唐会昌三年(843),是为亡父母而建造。该幢保存情况较好,刻文清晰,内容完整,为研究唐代《陀罗尼经》的流行情况,相关佛经的翻译、传播情况提供了新资料。

一、出土情况

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为配合基础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雁塔区月登阁村发掘了一千多座汉、唐墓葬。该发掘区位于隋唐长安城东南郊区,浐河西岸,墓葬等级较低,但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陶器、陶俑、玉器、铜器、墓志与经幢等。其中,会昌三年(843)王从俭墓幢出土于墓地东部的一座唐墓中,墓葬编号为M1309。依据石幢的出土情况,它应是M1309号唐墓的遗物,经幢放置于墓室顶部,后墓室坍塌,经幢陷落进墓道与墓室内,幢身断为两截(图1)。

图1 经幢埋藏情况

M1309为竖井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呈折背“刀形”,坐北朝南,方向184°。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墓道平面呈梯形,水平长3.36、宽0.8-1.3、南端深0.64、北端深1.8、底坡长1.9米。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北长2.94、北端宽1.3、南端宽2.1,直壁高1、洞高1.3米。墓室内出土有塔式罐1组,铜饰1件,小陶俑1件,若干小陶俑碎片及石经幢。

石幢座出土于墓室南端贴近东壁,深约0.6米处。石幢身出土于墓室入口深约0.6米处,幢身断为两截,散落于墓道北端。石幢顶部由宝盖、束腰、伞盖、顶刹四部分组成,均散乱于墓室底部。束腰与伞盖出土于墓室入口处,八角形宝盖出土于墓室东部偏北,顶刹出土于墓室东北角(图2)。

图2a 经幢底座、幢身出土情况

二、经幢形制

王从俭墓幢的结构从下至上分三部分,石幢座、石幢身、石幢顶,皆为青石质(图3)。

图3 经幢复原线图

(一)石幢座

幢座下部为方座,上部为圆形仰覆莲座,上下一体,整体雕造,有清晰的凿刻痕迹,通高29厘米。

方形座,上端四角及边缘损毁严重,高20,底宽58,腰宽55厘米。

圆形仰覆莲座,周身刻双重仰覆莲瓣,顶面中间有圆孔。仰莲瓣尖皆损毁,覆莲瓣保存较好,莲尖卷翘。莲座通高9,径49、孔径18、深11厘米,大莲瓣宽约6,小莲瓣宽约1-2厘米(图4)。

图4 石幢底座线图

(二)石幢身

幢身断为两截,可修复。整体略呈上细下粗的八棱柱形,通体素面,无纹饰。通高159,底径38、顶面直径34,上端面宽12-14、下端面宽14-15.8厘米。

幢身刻字,内容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造幢题记,题记包括书刻者、造幢者、立幢时间和立幢目的等内容。

(三)石幢顶

幢顶从上至下分四部分,包括:顶刹、伞盖、束腰和宝盖,通高72.5厘米。

顶刹近方形,其形为盛开的八瓣莲花,莲瓣经络清晰,中间为圆形莲台,莲台中部有圆孔。莲瓣下端为两层方形台。通高14.5、宽22-23,第一层台宽13.5、高2.5,第二层台宽18、高2.4,莲瓣高10-11,莲台直径12、高3、孔径3.2、深2厘米(图5)。

图5 石幢顶刹线图

伞盖,为四角攒尖顶,整体仿木构建筑顶。(8)木构古建屋顶样式详见:梁思成《营造法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第30-40页;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75页;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2-72页。顶面雕刻筒瓦形屋面及四条屋脊,屋脊在顶部交汇,其上为顶刹,屋脊外端刻三道凸棱,类似“脊兽”。底面四角刻斗拱,中部是类似“檐枋”结构的圆角石台,斗拱与石台相连,石台四面和底面边缘刻交叉的菱纹,底面中心有清晰的雕凿痕迹。通高20,檐宽66,顶宽16.8,石台宽47、高5.6厘米(图6)。

图6 石幢顶部伞盖线图

束腰,为四棱方形柱体,上窄下宽,顶面和底面有明显的雕凿痕迹。四面均刻佛龛,龛内刻佛像,龛门两侧各刻一弟子,龛门上部刻灵芝形云纹。a面佛龛,佛像双目微闭,身着通肩式佛衣,(9)佛衣样式详见陈悦新《佛衣与僧衣概念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2期,第48-72页;陈悦新《龙门石窟唐代佛像着衣类型》,《文物》2020年第7期,第85-96页。双手持钵,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二弟子均有头光,着僧衣,面向佛龛,立于两侧。b面佛龛,佛像双目微闭,身着通肩式佛衣,施弥陀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龛门两侧弟子均有头光,着僧衣,面向佛龛,一弟子双手合十,一弟子双手放于袖内,立于两侧。c面佛龛,佛像双目微睁,身着覆肩袒右式佛衣,一手施无畏印,一手施触地印,倚坐于方形须弥座之上。龛门两侧弟子双手合十,面向佛龛。d面佛龛,佛像双目微睁,身着通肩式佛衣,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龛门两侧弟子有头光,着僧衣,面向佛龛,一弟子双手合十,一弟子双手放于袖内,立于两侧。束腰通高26、上端宽28.4、下端宽31.2,龛门高18、宽18、进深2厘米(图7)。

图7 石幢顶部束腰线图

宝盖,整体为八棱石盘形,分两层。上层斜向内收,下层八面周身满刻三层覆莲,莲瓣一层近方形,一层呈三角形,一层为菱形,瓣底刻水珠。底面和顶面雕凿痕迹清晰,底面中心有卯孔。通高11、底面直径60.6、顶面直径55、卯孔直径12、深6厘米。(图8)。

图8 石幢顶部宝盖线图

三、经幢铭文

经幢的幢身刻铭文,共55行,3767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造幢题记。兹录其文如下: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

佛頂尊勝陀羅尼经者,婆羅門僧佛陀波利,儀鳳元年從西國来至此土,到五臺山次,遂五體投地向山頂□(礼),曰,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有大士文殊師利,於此山中汲引倉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悵生逢八難,不覩聖容,遠涉流沙,故来敬謁,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見尊儀,言已,悲泣雨淚,向山頂礼,□(礼)已,舉頭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遂作婆羅門語,謂僧曰,法師情存慕道,追訪/聖蹤,不憚劬勞遠尋遺跡,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輩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经,能減除恶業,未知法师頗将此经来不,僧曰,貧道直来礼謁不将經来,老人曰,既不將经/来,空来何益,縱見文殊,亦何必識,師可到向西國取此经来,流傳漢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郡生,拯濟幽明,報諸佛恩也,師取此经来至此,弟子當示師文殊師利菩薩所在,僧聞此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心敬礼,舉頭之頂,忽不見老人,其僧驚愕,倍更虔心繫念傾誠迴還西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经,至永淳二年迴至西京,具以上事聞奏大帝,大帝遂将其本入內/,情(請)日照三藏法師及敕司賓寺典客,令杜行嶺頭等共譯此经,施僧絹卅疋,其经本不出,其僧悲泣奏曰,貧道捐軀要命,遠取经来,情望普濟群生,救苦難,不以財寶為念,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经本流行,庶望含靈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本,還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將向西明寺,訪得善梵語漢僧順貞,奏共翻譯,帝隨其請,僧遂對諸大德共貞翻譯,譯訖,僧将梵本向五/臺山,入山於今不出,今前後所翻兩本,流行於代,小小語有不同者,幸勿恠怪焉,至垂拱三年,定覺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國東寺,親見日照三藏法師問其逗留一如上說,志静遂就三/藏法師咨受神呪,法師於是口宣梵音经二七日,句句委授,具足梵音一無差失,仍更取舊翻梵本勘校,所有脫錯悉皆改定,其呪初注云最後別翻者是也,其呪句稍異於杜令所翻者,其/新呪改定不錯,並注其音,讫後有學者幸詳此焉,至永昌元年八月,於大敬愛寺見西明寺上座澄法師,问其逗留亦如前說,其翻经僧順貞見在住西明寺,此经就拔幽顯,最不可思議,恐/學者不知故,具錄委曲以傳未悟。

佛頂尊勝陀羅尼经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宝羅筏住誓多林,及孤獨園,與大苾刍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又與諸大菩薩僧万二千人俱,尒時三十三天於善法堂會,有一天子,名曰善住,與諸大天遊於園觀,又與大天受勝尊貴,與諸天女前後,圍繞,歡喜遊戲,種種音樂共相娛樂,受諸快樂,尒時,善住天子即於夜分聞有聲/言,善住天子却後七日,命將欲盡,命終之後,生瞻部洲,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獄苦,從地獄出,希得人身,生於貧賤,處於母胎,即無兩目,尒時,善住天子聞此聲已,即大驚怖,身毛皆竖,愁憂/不樂,速疾往詣天帝釋所,悲號尖惶怖無計,頂礼帝釋二足尊已,白帝釋言:聽我所說,我與天女共相圍遶,受諸快樂,聞聞有聲言,善住天子缺後七日,命将欲盡,命終之後,生瞻部洲,七返受/畜生身,受七身已,即生諸地獄,從地獄出,希得人身,生貧賤家,而無其兩目,天帝,云何令我得免斯苦,尒時,帝釋聞善住天子語已,甚大驚愕,即自思惟,此善住天子受何七返道之身,尒時/,帝釋須臾静住,入定諦觀,即見善住,當受七返道之身,所謂,猪狗、野犴、弥猴、蟒虵、烏鷲等身,食諸穢等身,食諸穢不淨之物,尒時,帝釋觀見善住天子當墮七返惡道之身,極助苦惱痛/割心,諦思無計,何所歸依,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令其善住得免斯苦,尒時帝釋即此日初夜分時,以種種花鬘塗香末香,以妙天衣莊嚴執持往詣誓多林園,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右/遶七迊,即佛前,廣大供養,佛前□跪,而白佛言,世尊,善住天子云何當受七返畜生恶道之身,具如上說,尒時,如來頂上放種種光,遍滿十方一切世界,已其光還来,遶佛三迊,從佛口/入,佛便微笑,告帝釋言,天帝,有陀羅尼,名為如來佛尊勝頂,能淨一切道,能淨除一切生死苦惱,又能淨除諸地獄閻羅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獄,能迴向善道,天帝,此佛頂尊勝陀/羅尼,若有人聞,一經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獄業,皆悉消滅,當得清淨之身,随所生處,憶持不忘,從一佛剎至一佛刹,從一天界至一天界,遍歷三十三天,所生之處,憶持不忘,天帝,若人/命欲将终,須臾憶念此陀羅尼,還得增壽,得身口意淨身,無苦痛,随其福利,随處安隱,一切如來之所觀視,一切天神恒常侍衛,為人所敬,障消滅,一切菩薩同心覆護,天帝,若人能須臾/讀誦此陀羅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之苦,破壞消滅無有遺餘,諸佛刹土及諸天宮,一切菩薩□(所)住之門,無有障礙,随意游入。尒時,帝釋白佛言,世尊唯願如来為眾/生,說增益壽命之法,尒時,世尊知帝釋意,心之所念,樂聞佛說,是陀羅尼法,即说呪曰/:

那謨薄伽跋帝,啼隸路迦,鉢羅底,毗失瑟宅耶,勃陀耶,薄伽跋,底怛姪他唵毗輸□耶,娑摩三漫多縛婆娑,娑羅拏揭底伽訶那,娑婆縛秫地,阿鼻诜者,蘇揭多代折那,阿嘧□多毗/曬雞,阿訶羅阿訶羅,阿瑜散陀羅尼,輸驮耶輸驮耶,伽伽那毗秫提,馬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娑訶娑羅,喝囉濕弭珊,珠地帝,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頞地瑟恥帝,慕姪曬,跋折囉伽/耶,僧訶多那秫提,薩婆伐羅拏毗秫提,鉢羅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薩末耶遏地瑟恥帝,末你末你,怛闼多部多俱胝鉢利秫提,毗薩普吒勃地秫提,社耶社耶,毗社耶毗社耶,薩末羅/薩末羅,勃陀阿地瑟多秫提,跋折梨跋折羅揭鞞,跋折藍婆伐都,麼麼,薩婆薩埵,寫迦耶毗秫提,薩婆揭底鉢唎秫提,薩婆怛他揭多,三摩濕婆娑揭地瑟恥帝,勃陀勃陀,蒲驮/耶蒲驮耶,三漫多鉢利秫提,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阿地瑟恥帝,娑婆訶/。

佛告帝釋言,此呪名,淨除一切恶道,佛頂尊勝陀羅尼能除一切罪業等障,能破一切穢恶道苦,天帝,此大陀羅尼,八十八殑伽沙俱胝百千諸佛同共宣說,随喜受持,大如来智印印之,為/破一切眾生穢恶道義故,為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眾生得解脫故,臨急苦難墮生死海中,眾生得解脫故,短命薄福,無救護眾生,樂造雜染恶業眾生,故說又此陀羅尼于瞻部洲/住持力故,能令地獄恶道眾生,種種流轉生死,薄福眾生,不信善恶業,失正道眾生等,得解脫義故。佛告天帝,我說此陀羅尼,付嘱於汝,汝當授與善住天子,复當受持讀誦思維,爱樂憶念/供養,於瞻部洲一切眾生,廣為宣說此陀羅尼,亦為一切諸天子,故說此陀羅尼印付嘱於汝,天帝,汝當善持守護,勿令忘失,天帝,若人須臾得聞此陀羅尼,千劫已来,積造恶業,重障,應/受種種流轉生死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阿修羅身,夜叉、羅刹鬼,神布單那,羯咤布單那,阿波娑摩羅,蚊虻,龜狗,蟒虵,一切諸鳥及諸猛獸,一切蠢動含靈,乃至蟻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轉生,諸佛如來,一生補處菩薩,同會處生,或得大姓婆羅門家生。或得大刹利種家生,或得豪貴最勝家生,天帝,此人得如上貴處生者,皆由聞此陀羅尼故,轉所生處,皆得清淨,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場,最勝之處,皆由讚嘆此陀羅尼功德,如是天帝,此陀羅尼名吉祥,能淨一切恶道,此佛頂尊勝陀羅尼,猶如日藏摩尼之寶,淨無瑕穢,淨等虛空,光焰照澈,無不周遍/,若諸眾生持此陀羅尼,亦复如是,亦如閻浮檀金,明淨柔軟,令人喜見,不為穢恶之所染着,天帝,若有眾生持此陀羅尼,亦復如是,乘斯善淨,得生善道,天帝,此陀羅尼所在之處,若能書寫/流通,受持讀誦,聽聞供養,能如是者,一切恶道,皆得清淨,一切地獄苦,悉皆消滅,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尼/苾刍,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於憧等上,或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憧等,上塵落在身上,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恶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阿修羅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汙,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多羅三藐三菩提,天帝,何况更以多諸供具,嚴持花鬘,塗香末香,憧幡盖等,衣服瓔珞作诸莊嚴,於四衢道造/窣堵泼安置陀羅尼,合掌恭敬,旋遶行道,歸命礼拜,天帝,彼人能如是供養者,名摩訶薩埵,真是佛子,持法棟梁,又是如來,全身舍利窣堵泼塔,尒時,阎摩羅法王於時夜分,来詣佛所,到已,以種種天衣/妙花,塗香莊嚴,供養佛已,遶佛七迊(匝),頂禮佛足,而作是言,我聞如來演說,讚持大力陀羅尼者,我常随逐守護,不令持者墮於地獄,以彼随順如来言教而護念之,尒時,護世四天大王,遶佛三/迊(匝),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廣說持陀羅尼法,尒時,佛告四天王,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受持此陀羅尼法,亦為短命諸眾生說,當先洗浴,着新淨衣,白月圎滿十五日時,持齋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令得短命眾生還得增壽,永離病苦,一切業障悉皆消滅,一切地獄諸苦,亦得解脫,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经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复受,佛言,若遇大恶病/,聞陀羅尼,即得永離一切諸病,亦得消滅,應墮恶道,亦得除断,即得往生寂静世界,從此身已,後更不受胞胎之身,所生之處,蓮花化生,一切生處,憶持不忘,常識宿命,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極重罪業,遂即命終,乘斯恶業,應墮地獄,或墮畜生閻羅王界,或墮餓鬼乃至墮大阿鼻地獄或生水中,或生禽獸異類之身,取其亡者隨身分骨,以土一把,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佛言,若人能日日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應消一切世間廣大供養,捨身往生極樂世界,若常誦念,得大涅槃,复增壽命,受勝快樂,捨此身已,即得往生,種種微妙,諸佛刹土,常與/諸佛俱會一處,一切如來,恒為演說微妙之義,一切世尊即授其记,身光照曜一切佛刹,佛言,若誦此陀羅尼法於其佛前,先取淨土作壇,随其大小方四角,以種種草花散於壇上,燒眾名/香,右膝着地蝴跪,心常念佛,作慕陀羅尼,屈其頭指,以大母指押合掌,當其心上,誦此陀羅尼一百八遍訖,於其壇中,如雲王雨花,能供養八十八俱胝殑伽沙,那庾多百千諸佛,彼佛世尊咸/共讚言,善哉善哉,希有真是佛子,即得無障礙智三昧,得大菩提心,莊嚴三昧,持此陀羅尼法,應如□(是),佛言,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眾生應墮地獄道,令得解脫一切恶道,亦得清淨,复/令持者增益寿命,天帝,汝去将我陀羅尼授與善住天子,滿其七日,汝與善住俱来見我,尒時天帝於世尊所,受此陀羅尼法,奉持還於本天,授與善住天子,尒時,善住天子/受此陀羅尼已,滿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願滿,應受一切恶道等苦,即得解脱,住菩提道,增壽無量,甚大歡喜,高聲歎言,希有如來,希有妙法,希有明驗,甚為難得,令我解/脱,尒時,帝释至弟七日,與善住天子,将諸天眾,嚴持花漫,塗香末香寶憧幡盖天衣瓔珞,激妙莊嚴,往詣佛所,設大供養,以妙天衣及諸瓔珞供養世尊,遶百千迊於佛前,踊躍歡喜,而坐聽法/。尒時,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頂,而為說法,授菩提记,佛言,此经名净一切恶道,佛頂尊勝陀羅尼,汝當受持,尒時,大眾聞法歡喜,信受奉行。/清河張隋書/

佛頂尊勝陀羅尼经,大唐会會昌三年癸亥歲二月乙卯,朔廿八日庚辰,太原郡王從儉等,奉為亡父母敬造大佛頂尊勝陀羅尼幢一所(注:“□”表示无法辨认的字)

新婦張氏 次男琮 小男昱 孫公直 吳郡朱公雅刻/

四、相关探讨

(一)题记内容与经文版本

王从俭墓幢的幢身所刻题记内容表明,该幢是为亡父母而立,它的性质是墓幢,主要功能则如陀罗尼经所述,是为“破地狱,得清净身,不受胞胎之身,得莲化生,往生极乐”。立幢人王从俭及其妻张氏,其次子王琮,幼子王昱,孙子王公直,史籍均无传。题记“新妇张氏”,即“儿媳”是张氏,这里的“新妇”应表示已婚妇女对夫家长辈谦卑的自称。《世说新语·规箴》载:“王衍妻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10)[南朝宋]刘义庆著,朱碧莲、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第131-136页。书者清河张隋,刻者吴郡朱公,史书均无传。此幢还兼有墓志的信息记述功能,附有明确的造幢时间,并附其妻、其子孙及书刻人等信息。造幢记包含的完整信息,为研究该墓其他随葬品的性质或唐代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参考资料和证据。

王从俭墓幢的立幢时间是会昌三年(843),即在“武宗灭佛”期间。会昌元年(841),武宗已有痛恶佛门的迹象。会昌二年(842),武宗下令不许置童子沙弥,并勒令僧人还俗。会昌三年(843),敕令犯戒僧人尽皆还俗,下令杀摩尼师与沙门形者数百人,斥佛教经本为胡书,并焚毁之。会昌四年(844),敕令毁拆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会昌六年(846),武宗崩,宣宗兴复佛教,“会昌法难”才得以结束。(1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0-51页。王从俭墓幢,在佛教经典斥为胡书并焚毁的情况下,制作依然精美,并顺利安置于墓地中,在毁拆石幢的敕令下几乎完好保存,石幢幢身虽断为两截,但无人为损毁的迹象。西安月登阁M1309号唐墓等级较低,是低等级的平民墓。(12)西安地区唐墓等级,详见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137-154页。目前,已刊布的“会昌法难”时期内建造的经幢还有西安博物院藏《唐会昌二年铭经幢》(13)王乐庆《西安博物院藏〈唐会昌二年铭经幢〉小考》,《文博》2019年第2期,第56-62页。、陕西龙首乡《会昌三年经幢》(14)杜文玉《唐代长安佛教经幢题记与题名研究——以佛教信众的社会结构为中心》,《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第116-127页。、山西山阴县西窑村《会昌四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15)赵改萍《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山西的流布》,《山西档案》2012年第2期,第41-46页。等。这些经幢的保存情况较好,也都没有人为损毁的情况,建幢者的主体为中小型士族或平民群体。如《唐会昌二年铭经幢》,建幢者刘士宁及其兄弟出身于彭城刘氏家庭旁支——咸阳刘氏。(16)彭城刘氏系汉王室后裔,郡望为彭城丛亭里。东汉末年,从宗室转换为士族,两晋至隋唐时期,历经多次迁徙。中晚唐时期,刘氏主支归葬于彭城丛亭里,旁支定居两京地区。纵观彭城刘氏家族的变迁,丛亭里刘氏代表了高等级士族阶层,刘氏旁支则是中小型士族阶层的代表。详见陈伟扬《中古彭城刘氏宗族的变迁》,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13-98页。《会昌三年经幢》,建幢者是龙首乡兴台里□村。这表明,在当时佛教发展的低谷时期,陀罗尼信仰依然流行于中小型士族、小地主和平民阶层。这也反映了中晚唐时期佛教信仰的发展与政治和政令的实施,在中低层民众生活中有脱节现象或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上恶佛教,但下层并未完全遵从,一方面体现了中晚唐时期统治者权威的削弱,另一方面体现了佛教思想已完全渗入世俗生活。

经文的版本,据幢身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内容,“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岭头等共译此经”“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其咒初注云最后別翻者是也,其咒句稍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咒改定不错,并注其音,讫后有学者幸详此焉”,及咒文内容,明确了此版本是佛陀波利译本与志静勘校、译咒的合本。(17)陀罗尼经版本详见张明悟《唐宋辽金时期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版本考》,《佛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29-142页;李淑《新见圣历二年〈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文献价值》,《文献》2017年第5期,第69-78页。西安是唐代佛教中心之一,也是译经圣地。王从俭墓幢及其内容完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造幢记,为研究唐代的佛教信仰情况提供了新资料,也对研究唐代佛教经典、译经活动、经本的流行与传播情况具有极大的价值。

(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佛教仪式

通过佛教典籍的记载,可知佛教仪式通常是说法、听法、许愿等众多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佛本行集经》卷第五十记载:“尔时,诸比丘起说法堂泥地已讫,在说法堂,诵习经行,以尘污足;听许比丘,应须洗足。是时比丘,数数洗足,脚足痛故,乃至佛告诸比丘言:‘应以香汤淋地,灭去尘埃。’灭尘埃已,其地亦乾,还污其脚,乃至佛复告诸比丘:‘我当听许,牛粪香水,以涂堂地。’于时水干,牛粪散坏,还复污足。佛复告诸比丘:‘应取软草,或复麻等,以敷地上。’”(18)[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3册,第883-887页。佛教宣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净一切恶道,其念诵同样需要遵循说法、听法的仪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安置也要遵循佛教仪式,其具体的安置方式在经文中有详细描述。

其次是立幢仪式。经曰:“何况更以多诸供具,严持花鬘,涂香末香,憧幡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泼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命礼拜”。立幢需准备供具,供养花、香、幡盖等,且着衣庄严,再安置窣堵泼(经幢)(19)经幢是特殊的佛塔,详见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2008年,第103-113页。。此外,安幢后还需要合掌绕塔,整个立幢仪式才算完成。佛教绕塔,多为右绕(顺时针)。《右绕佛塔功德经》卷一载:“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大威德世尊,愿为我等说,右绕于佛塔,所得之果报。’”(20)[唐]实叉难陀译《右绕佛塔功德经》,《大正藏》第16册,第801-804页。《十诵律》载:“‘大德!何以右绕塚,左绕祠?’答言:‘我谓是佛塔,声闻塔’。”(21)[后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大正藏》第23册,第351-352页。同时,王从俭墓幢的铭文,也是以右绕的方式进行书刻或念阅。

最后,若为了达到亡者消除恶业,破地狱,往生净土世界的目的,经中传述了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和祭祀仪式。经曰:“若人先造一切极重罪业,遂即命终,乘斯恶业,应堕地狱……取其亡者随身分骨,以土一把,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关于“取其亡者随身分骨”的行为,史籍中并未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佛教供养佛祖、大德高僧舍利与遗骨的行为中可得到一定的解释。《长阿含经·游行经》卷三第二记载:“佛告阿难:圣王葬法……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法王塔。”(22)[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第19-32页。实物资料见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南京大报恩寺等地宫出土的佛骨舍利与诸圣舍利。(2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74-275页;南京考古研究所《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5期,第4-52页。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士人认为供养佛骨,会出现以断臂脔身为供养的人,取亡者骨更是极为凶秽的事。《论佛骨表》记载:“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24)[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12-617页。陀罗尼经的祭祀仪式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思想冲击,立幢者是否遵循经中所述的祭祀仪式,还需更多的资料进行考证。墓幢的建立,表明了佛教对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净土世界”等佛教生死观、地狱观的流行使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迅速传播,传统的丧葬礼俗受到冲击。佛教思想和信仰的发展,也使佛教的影响力渗入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天帝
狐假虎威
元宵节
狐假虎威
东汉镇墓文所见“黄帝”与“天帝”关系考
昆仑、天门、西王母与天帝
神鸟烟火
《天乩之天帝传说》登陆爱奇艺
江乙对荆宣王
刑天反天
天帝的御车——北斗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