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实现机制研究

2023-02-03 20:57朱卉平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创协同育人

朱卉平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校内各部门协同,而且需要与政府、乡镇企业、其它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协同,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打破城乡发展壁垒,深化产教融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到乡村工作实践中。凭借高校自身的文化优势、科研优势、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以及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1]。

1 校内外各方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五大体系

1.1 高校内各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协同进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教育。首先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知识和实践协同融合。构建“以项目带动教学”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实践项目、实践基地、实践课程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其次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导师制度的协同。开展现代学徒、研修制改革[2],创新“村校联动现代学徒岗位培养模式”。教师相当于教练,学生相当于运动员,教室类似创意工厂,作业即完成作品,作品要变成产品,专创融合,形成育人新特色。最后是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竞赛协同融合。专业竞赛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将创新创业竞赛融入专业竞赛中,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通过专创融合,从课程、实践、导师和竞赛等多方面构建弹性灵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爱乡回乡、就业创业。使大多数毕业生乐于扎根家乡基层,乐于到农林牧等艰苦行业就业。

1.2 高校内各部门协同,构建“一体多翼”的双创教学体系

学校各部门需要明确分工来构建双创教学体系。如学生处和团委负责各类创新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学院主管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处与企业对接,主抓创新创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文化建设处主管校园双创文化建设。教务处指导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人事处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创导师团队。财务处主抓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的筹措和使用[3]。其他各二级学院主抓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等。各部门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提高效果。

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着力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完善学科竞赛制度,通过“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层递进的四级竞赛体系,动员每位学生“参与项目,参加竞赛,经历创新,体验创业”,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坚持立德树人,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让大学生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施展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1.3 高校与高校之间协同,构建教学资源共享体系

首先,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库,将师资进行整合、分类、编目和存储,建立共享平台和评价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对师资进行评价和分享,提升师资总体水平。校际之间通过创新创业师资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各地高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更加开放、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其次,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既要考虑一般的普适性策略,又要考虑乡村特殊情况,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发五级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创业模拟运营、真实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与就业[4]。并将此与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再次,各高校之间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课程教材、案例库、导师资源、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协作共享,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交流,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最后,不同高校合作,举办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创业帮扶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经济活力。

1.4 高校与乡镇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打造双创实践平台体系

校企合作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确定实践平台类型,包括科技孵化器、创新创业学会或社团、创业实习基地等多种类型。其次,高校、乡镇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双创实践平台,加强引导和评估,提高平台使用的有效性。最后,平台要提供综合服务。在创业咨询、法律服务、财务服务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难题。

在平台整合方面,高校要以校内的综合性创业实践平台为基础,在不同区域分设多个分平台或孵化器,辐射到学生的学习研究区和日常生活区。如学研区和科研机构协同,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区、创意设计孵化区等;生活区和乡镇企业协同,建立创业街孵化区,商业服务孵化区等。同时将这些平台和外部平台链接贯通,既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实践育人模式,又搞活了校园经济[5]。

1.5 高校与乡政府、乡镇企业协同,构建双创教育保障体系

高校通过与乡政府和乡镇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构建有力的组织机制。高校设置“创业创新教学园”,以此为平台载体,构建“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模式。学生可以申报成立创业创新工作室, 组成团队,进行实践演练。教师树立“终身导师”的理念,给予学生持续关注与指导。学生毕业后,导师继续做好其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激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联系地方政府,给予创业者一定的奖学金;学校设立双创基金,为学生团队提供小额补贴,助力学生创业成功。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担保贷款、开业优惠、创业税收、创业培训补贴等。学生未必能全面了解,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代办服务,如帮助其申请创业资金,工商登记、税务注册,给予办公场所租赁补贴等,激发大学生创业。再次,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校导师在评价学生时,引入乡镇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但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才能顺利参与实践。学校和乡镇企业一起参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形成“学习、训练、测评与服务”一体化评价体系,从而达成乡镇企业和学校共同育人的目的。最后,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创教师队伍,使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提升专业技能。组建稳定的导师团队,实现教师之间、专业之间互通互补和跨学科合作的常态化[6]。

2 按照“课程+实践+竞赛”路径,完善“五育+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

2.1 构建“德育引创、以创树德”模式,培养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高校应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名师工作室,开设覆盖全体学生的思政融合课程,发挥“德育”引领学生创新创业价值方向的作用。创建“无边界”思政课堂,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紧密结合,如开展“抗疫先进事迹”或“感悟家乡巨变”等思政微视频宣传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把思政作业写在故乡的土地上。打造“动态思政实践课”,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组织学生队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2.2 构建“智育开创、以创培智”模式,培养有智慧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夯实创新创业课程基础,通过构建覆盖全面、专创融合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双创教育课程群,拓宽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推广实践成果,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机制,培育构建“赛创融合”的学科竞赛体系,使学生在实践竞赛中增长才干,开启智慧之门。

2.3 构建“体育促创、以创健体”模式,培养有体魄的进取型人才

构建融合“双创”元素的体育课程体系,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将相关的健身活动测试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运动俱乐部+创新能力/创业活动”的体创融合新模式,成立篮球、健美操、瑜伽等运动俱乐部。使学生在健康场所和系列活动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创新创业的理念,办好各类面向社会的体育赛事,鼓励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在竞技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形成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能力。

2.4 构建“美育融创、以创育美”模式,培养有朝气的艺术型人才

构建“理论+鉴赏+实践”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美育教育通识必修课,引导学生将审美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创新创业中,打造文化艺术与双创融合的育人范式[7]。开展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如师生协同制作乡村振兴或先进人物事迹宣传片,在周边乡村巡演。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打造高水平艺术团队,每年举办乡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美育素养,又拉近了他们与村民的情感,实现了美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赢。

2.5 构建“劳育履创、以创激劳”模式,培育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劳动+创新创业”融合课程体系,既开展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亲身参与劳动。又注重创业劳动实践,每年组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创新创业的能力[8]。同时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多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引导鼓励他们走向创业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总战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新创业理念,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道德素质。通过智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为双创提供更多的精力和动力。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为双创提供更多的创意和灵感。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双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五育和双创教育结合,为乡村人才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3 构建“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3.1 结合乡村模范故事进行思政教育,突出思想引领

乡村脱贫攻坚和振兴活动中涌现的先进榜样和典型模范,无疑是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用教育脱贫攻坚、创办免费女子中学、点燃大山女孩梦想的张桂梅;成功地将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现代化宜居乡村的赵爱军等等,这些模范典型屡见不鲜。通过讲述这些人物故事,激励大学生的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创新、奋斗的热情。例如,可以讲述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在乡村振兴中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同时,还可以分享乡村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使他们能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讲述故事时,重点强调人物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仰、坚守原则,引领乡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3.2 结合乡村贫困儿童扶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突出实践育人

乡村要摆脱贫穷落后,首要的是引导乡村儿童树立志向,启迪他们的智慧。通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对乡村贫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开启贫困儿童的智慧。大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走访乡村贫困地区,辅导贫困儿童、开展文化课、开展体育活动等,开启他们的智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从而拓宽未来发展的机会。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己,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与贫困儿童交流互动,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乡村贫困儿童扶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因此,乡村贫困儿童扶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能够突出实践育人,促进乡村发展和进步[9]。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贫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乡村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3.3 结合科技扶贫活动开展双创训练,突出科研育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科技扶贫活动正在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应当加强与科技扶贫活动的结合,突出科研育人。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应当紧跟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设置科技扶贫项目,深入了解当地的扶贫工作,探索适合当地的科技创新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应当注重科技扶贫的实践应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和需求,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应当注重科技扶贫的社会效益。例如,通过参加科技扶贫公益活动,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为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作出更大贡献。

3.4 结合文化帮扶活动丰富内涵修养,突出文化育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文化振兴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高校要打造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宣讲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开发红色资源,并进行文化创新创意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突出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首先,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参加一些文化活动、访问乡村名人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高校应当引导学生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志愿者活动等,促进当地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应当注重文化创新和传播,通过开展文艺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10]。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乡村振兴作为导向之一。高校要强化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协同育人,发挥双创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作用;高校应建立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组织机构,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协同育人的计划和方案,确保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要加强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要搭建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各方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五育”并举,为乡村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总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从理念、机制、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落实和推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猜你喜欢
双创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双新双创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