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融入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03 20:57陈海萍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辅导员职业

陈海萍

(1.陕西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2.陕西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0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千万家庭紧密相关,是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近年来,大学生数量稳步攀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私事,更是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经济升级多维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国家也一直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所有就业群体中的首位优先考虑。而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涯始终。对本科生而言,当前各大高校均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可见,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1 就业指导课程发展沿革

就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以1908年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创办的职业指导局为起点[2],后来逐渐风靡于英美法日等国,1919年哈佛大学率先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开创了邀请名人专家进校就业演讲的先河,并提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指导,被视为我国就业指导的起点;1923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199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2000年就业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自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各个高校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3年教育部提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3]。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着力打造出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以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4]《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5]。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6]。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7]。2019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强化针对性职业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8]。2020年,《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9]。《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各地各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活动,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10]。这是国家对应届生群体就业工作的重视,更是对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健全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11]。202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打造校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更多参与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12]。可以看出,国家已经逐步将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关注与帮扶力度也在持续增强,体现出层次性与动态性,力促大学生就业。

众多学校也开始重新审视与定位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该课程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选修到必修的渐进式过渡,逐步形成了以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为载体,旨在为学生提供全程化、多样化、内涵化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服务。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及市场需求的重要窗口与媒介;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合理定位职业目标,了解劳动力市场和国家就业政策,掌握基本的面试、签约技巧,初步适应职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欠佳[13]。

2 辅导员融入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势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贴近学生就业市场,了解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洞悉学生就业心理,在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进程中是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2.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不少学生在对工作内容不了解、没有清晰规划职业发展的情况下盲目就业,脱离自身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对于初次就业往往抱有比较高的期望值,就业核心素养较低,没有在职业选择中将价值选择与人职动态匹配有机结合,从而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缺乏。有学者对浙江1 255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普遍看重职业本身声望地位因素,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就业观”[14]。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首即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需要对大学生学习、交友、择业、品格养成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三观融入。实践表明,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技能与德行并重的综合型人才[15]。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短视思维及就业功利思想,辅导员有责任更有义务通过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根植课程思政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就业思政背景下自觉科学地规划设计职业生涯,并将需求-选择-反馈贯穿于求职始终,打破求职从众性和盲目性,提升有效性和针对性,最终落脚为引导大学生更好、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帮助毕业生不受择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倾向的腐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2.2 精准助力学生就业

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16]。

2.2.1 熟知最新就业动态

辅导员从事的日常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对毕业生的签约信息进行管理。从最初的联系用人单位、推送招聘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双选会到三方协议的审核以及违约等手续的办理,辅导员全程参与并在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掌握就业一手资讯和最新动态,熟悉用人单位需求,熟知招聘方式及技巧。

2.2.2 促成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双赢

很多用人单位注重辅导员手里的“推荐权”。对于辅导员而言,熟知学生的具体状况以及优势和短板,能够做到精准推送、因材施教、便捷高效。经过辅导员的引荐,往往可以达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赢。

2.2.3 掌握全面的就业数据

每年的就业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对学院就业工作进行考核。辅导员会对就业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得出行业需求、人才流向、专业就业率、就业类型等确切数据。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课教师,将生动、鲜活的就业创业案例讲述给在校学生,无疑能够有效地为毕业生增长求职知识、注入求职信心,力促在校生积极主动就业。

2.3 矫正毕业生心理问题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 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17],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在求职活动中,由于阶段跨越、就业初期习得性迷茫、年龄壁垒、学历歧视等情况带来的心理波动不容小觑,不及时干预将极有可能发展为自我怀疑甚至是自我否定,使得大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焦躁、失落、矛盾甚至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问题己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这种求职心态的表征是期待与恐俱并行,心理落差和心理彷徨交织演绎[18]。更有甚者,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心理异化。具体表现为求职时面对各种职业因犹豫不决而引起的冲突感,求职过程中因害怕失败而引起的紧张感,自我推销过程中因经验不足而引起的羞怯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而引起的自卑感,以及经历求职失败后产生的挫折感等[19]。这些异常的求职心理长期得不到纾解,极易导致抗拒求职和就业,随波逐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从而引发更大的次生心理危机。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对其重要的一个要求和定位就是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一直以来,辅导员在心理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通过宿舍走访、就业情况摸底、安全员信息汇报与交流等方式,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近期表现及异常动态,也更容易在学生求职心理受挫时展开恰切的辅导和适时介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展开精准谈话与疏导。还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进行推介、家校协同进行干预、及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展开定点帮扶,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就业压力,矫正其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其重树就业信心。

3 辅导员融入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涯中,辅导员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就业工作无法一蹴而就,辅导员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困境。

3.1 就业指导专业化意识不强

3.1.1 理论知识相对欠缺

当前,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的同时,其年轻化、专业背景多样化特点同样凸显,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特性,专业化意识相对薄弱。加之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琐碎,工作模式多为“白加黑”,且工作边界模糊,事务性工作缠身。据调查显示,辅导员未获生涯规划师资格证(含生涯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等)占比为89.45%[20],在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难免会出现后继乏力的情况。

3.1.2 有效课堂经验缺乏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多集中于大四8个学时的课程。课堂理论讲授多,实战训练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企业为招聘而采取自我宣传形式的就业指导多,为履行社会责任、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始终对大学生灌输就业观念的少;每年重复的招聘会指导多,深入研讨改进就业指导的少[21]。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在授课准备上也略显仓促,难以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和有效的课堂经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专业化意识不强。

3.2 就业指导全程化过程缺乏

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它贯穿于大学生学涯的始终。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主要包括6个部分;生涯与职业意识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提高、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更关注的是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22]。因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把就业指导课简单等同于求职技能或者简历制作及面试培训,等同于就业前的突击。但纵观就业指导课程实际,它不是某一时期的阶段性任务,而是长期、连续的教育过程,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

3.3 职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提倡辅导员双轨晋升路径,很多高校也在着力提升辅导员待遇,但是职称评审界定难、身份认同感差、到期转岗、发展空间有限等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据对中部某省51所高校3 176名辅导员的调查结果显示,73.27%的辅导员认为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对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持不太乐观的态度[20]。

此外,从高校组织体系上来看,虽然鼓励高校辅导员参加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但是就实际状况而言,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琐碎繁杂,辅导员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仅仅依靠就业指导课程的8个学时很难达到评定职称的课时指标。所以出现的情况就是很多老辅导员干了很多年依然只是初级职称,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留不住、走不远。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项系统课程需要久久为功,且课堂经验是需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逐渐锤炼,需要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与提升。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具有很好的先天优势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同,能有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因此,立足当前情况,如何将辅导员个人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增强身份认同感,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得就业指导服务趋于长期稳定良性循环,是当前高校亟待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4 身份认定多元化影响授课积极性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又担任着心理辅导员、情感宣泄站、就业指导者等多重角色,且受到部门间的多头领导。分工不明晰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权责交叉,责任不明,大量事务性工作重复,从而造成时间及精力的浪费。加之高校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课教师,考核标准与奖励机制又往往单列,导致辅导员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难以适从,甚至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事务性工作的繁杂和琐碎牵扯了辅导员的精力,致使其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时间削减,大多依靠经验进行授课,缺乏对于职业理论的深刻认知,无法持续深入地从更深层面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适切性供给,使得其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4 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路径

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课师资建设队伍中,需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点发力,提升自身就业指导能力。

4.1 强化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结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创新方式方法,注重科学性、渐进性,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4.1.1 构建就业指导课程准入机制

辅导员队伍的日趋年轻化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验性要求不符,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缺乏的就业指导课程来说,应当建立起准入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酌情考虑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背景相结合,尤其是将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引进来,从交叉学科的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多维视角。

4.1.2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从课程讲授到具体就业指导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实践,其授课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可以将相关政策文件、实践环节等内容融入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适时开展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指导交流,或者邀请就业专家进行宣讲,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当年的就业工作进行系统盘点,完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开展线上测评,线下交流,形成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4.1.3 大力开展就业思政教学

按照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辅导员必须遵循学生教育和成长规律,将育人理念贯穿至教学全过程。课前,借助教学平台提前发布学习任务,设置话题并讨论,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课中,详细规划、预先设计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搜集典型素材,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将价值引领潜移默化植入教学过程,思政素材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思并重与躬行求知相结合。以任务为导向,制作简历并进行互评和自评,并走入求职招聘现场进行实地体验,通过观察与访谈,主动对标企业招聘要求,进行人职匹配。课后,借助教学平台发布作业,拓展学习视阈和场域,引导学生利用云课堂进一步交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讨论社会热点,利用正面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2 阶段性与全程化有机结合

辅导员的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阶段性,要注意与就业工作的全局性和全程性相结合。

4.2.1 树立就业指导全程化理念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树典型、扬先进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引导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使得大学生尽早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意识,将就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并在育人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就业引导。

4.2.2 提高职业指导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辅导员应该修炼内功,有计划地搜集补充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典型案例等,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扩充本体知识面,做到理论和实践互相反哺。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专项研究、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活用载体,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朝着专业化、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4.2.3 将全程化就业教育理念贯穿课堂内外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在生涯意识唤醒阶段,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为基准,让学生正确认知个体与职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为更多人谋福利的职业价值观;在自我探索阶段,从价值维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体特质,突出能力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刚健有为的精神品质;在职业探索阶段,引导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全面认识职业本质,了解职业发展,正确看待职业的价值以及职业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在职业决策阶段,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动态理解“人职匹配”,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职业规划实施及体验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学生的个人修养、职业素养和理想信念。

4.3 健全激励及保障机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以及就业指导长效机制的建立。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这一就业指导服务团队的稳定性培育与可持续性发展。

4.3.1 优化辅导员职业发展顶层设计

辅导员能否立足于该岗位获得个人长久的成长与发展,无疑是决定其能否留得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发展诉求,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和获得感,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立足成果导向,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体制弊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部门考核等多种方式科学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细化辅导员工作门类,鼓励其在专业方面深耕,而将有相应背景或者经验的辅导员纳入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还应畅通辅导员学历晋升渠道,打破本领恐慌,鼓励辅导员通过进修、访学、培训、进一步深造等多种方式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素养,以便更好地反哺实践工作。通过就业成效考核等倒逼辅导员成长,形成高校就业师资队伍就业指导力持续提升的良好氛围。

4.3.2 健全辅导员岗位绩效激励机制

将就业指导服务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职位晋升、薪资待遇等挂钩,从而调动辅导员讲授就业指导课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诸如设定课时数及开展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等,量化辅导员工作,折算课时量。以绩效和津贴激励为手段,“重视精神激励和制度激励,将考核结果与绩效面谈、绩效改进、薪酬发放、职业晋升和培训紧密结合,发挥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23],缩小与专业教师的收入差距,解次辅导员晋升难、职称低、薪酬少的状况,维护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

4.3.3 加强对校内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关注

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利用校企合作、访企拓岗等机会积极拓宽就业师资来源渠道,以校外人员视角加强对校内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关注,通过政策解读、市场调研等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对标立表,有重点、有策略、分步骤培养国家、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辅导员自身也应不断加强对职业理论的学习,在授课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5 结语

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融入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破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发展难题,更是促进大学生更积极、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各高校应当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多措并举,将就业指导课的统领优势及指引作用发挥到最大,打通就业育人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辅导员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