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强调“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安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11 月25 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 位,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企业创新综合排名全国第6 位,知识获取综合排名全国第9 位, 创新绩效综合排名全国第8位……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充分说明, 安徽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驱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充分彰显,安徽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策源能力不断增强。聚焦“从0 到1”,安徽纵深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 从组建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到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再到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等落子安徽、“3+6+3”大科学装置梯次布局加速建设,安徽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两百余家。墨子号、祖冲之号、九章……量子科技一路高歌猛进,“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屡创纪录,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制造EDA 软件等一批镌刻着“安徽烙印”的重大成果持续涌现。
科技产业加速融合。 出台实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开展“重构成果转化评价与考核制度”等五大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技成果中试孵化扩容”等五大专项行动。 打响中国(安徽)科交会等对接交易品牌,两届科交会共签约总金额达1208 亿元。 省市县及园区等联动,安徽“双创汇”每周进园区、进高校,促进科研机构、院所和企业进行对接,累计举办活动45 场,促成签约项目1150 个、金额达75 亿元。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国1/11 的新能源汽车、1/11 的动力电池、1/8 的太阳能电池、1/3 的光伏逆变器、1/2 的光伏玻璃源自安徽。
企业主体稳步壮大。 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四级培育体系加速形成。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1.85 万家、2.6 万家,均居全国第8 位;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达32 家、居全国第6 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6 位。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 位,全省企业研发投入933.2 亿元、 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1%,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平均盈利是未开展创新活动的5.7 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6.6%。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新模式在全国推广,科研经费“包干制”、科技创新券、人才分类评价等“五项改革”深入实施,科研经费 “包干制” 使科研人员普遍增加科研时效15%~30%。“科大硅谷”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和新兴产业发展“高产田”作用愈发显现,利用中国科大遍及全球的校友优势,7 家海内外创新中心陆续在法国里昂、美国硅谷、日本东京等地组建,累计对接服务校友超8000 人次、落地项目528 个,吸引中国科大等校友创办企业近200 家。
抓住了创新,就是抓住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就是抓准了推进安徽现代化的“关键点”。 在“第一动力”的牵引下,过去五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级台阶,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创新安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