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

2023-02-02 17:33荣丽敏陈美球张婷黄唱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3期

荣丽敏 陈美球 张婷 黄唱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有序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情况呈现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的规律。(2)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强烈程度:一般型>城郊型>边远型。(3)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在城郊型村庄,宅基地价值构成较为丰富,但农户有更积极的村庄发展理念,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鼓励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在一般型村庄,资源禀赋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影响显著,且农户村庄内外部资源禀赋对其呈现相反作用;在边远型村庄,农户有较强的“落叶归根”传统观念,重在宅基地居住和情感寄托价值上,不利于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研究结论: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政策,需重点考虑宅基地价值构成的区域性,充分考虑不同区位村庄农户对宅基地价值需求的差异性。

关键词: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同区位村庄;农户意愿;有序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03-0071-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964016,72004084)。

“公平”是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宅基地管理的核心准则[1],“一户一宅,面积限定”是我国宅基地制度的基本原则。目前农村“一户多宅”和面积超标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既有长期以来村庄规划的不完善、不科学[2-3],也有因兼用于生产生活的传统需求而形成院落和附属建筑,或管理欠缺、执法不严[4],还有在特定条件下“合法”形成的,如一些地方为加快征地拆迁,存在“拆一补多”,或在鼓励发展“马路经济”时期,允许让农户沿路多建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乡融合的推进,宅基地院落和附属建筑的功能在逐渐减弱。宅基地面积超占带来了资源浪费、人地矛盾加剧、公平性欠缺、管理难度升级等问题[5],与我国宅基地公平使用、规范管理以及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要求相悖,严重制约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成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

随着宅基地价值构成的不断丰富以及农户对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的增加,因宅基地超占而引发的不公平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是体现“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各地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020年《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现行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一户多宅”、面积超占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形处理。

近年来,针对宅基地退出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于退出机制[6-7]、退出意愿[8-9]、退出决策[10]、退出补偿[11-12]等方面,研究角度比较多样,如家庭生命周期[13]、代际差异[14]、社会网络视角[15]等,不少研究表明,宅基地退出意愿在不同区位村庄存在差异[16-17]。而对宅基地超占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超占原因[2-3]、有偿使用[18-19]等方面,对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研究鲜见报道。因农村存在乡村异质性[20],村庄因地理区位不同,宅基地的价值构成具有区域分异性[21-22],宅基地供需矛盾存在差异,农户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也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区位村庄农户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是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考虑的重要因素[23]。因此,开展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合把握不同区位村庄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的规律,对于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江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调研发现宅基地超占现象较突出,且不同区位村庄农户的资源禀赋、宅基地价值认知、村庄发展理念等存在差异,影响着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意愿。基于此,本文利用江西省农村宅基地调查数据,将调研村庄分为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三类,结合“宅基地价值构成—主导价值需求—配置效率”理论框架确定核心变量,剖析不同区位村庄农户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区位村庄农民意愿,保障不同区位村庄农民利益,为制定差别化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政策,进而分类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1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1.1 理论框架

在宅基地制度历史演进过程中,宅基地的价值构成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发展趋势,农户在宅基地居住保障这一基本价值满足前提下,开始追求其他价值的需求,比如情感寄托价值、宅基地资产价值和资本增值等。这些宅基地价值需求与表现在不同区位村庄的农户间存在一定差异,如宅基地价值构成随着距离城镇中心越远,呈现出经济价值——情感寄托价值——居住保障价值。这种距离衰减规律表现为随着村庄与中心城镇距离的变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其受到中心城镇(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效应随之呈现规律性变化,即村庄与中心城镇距离越近,其受到的辐射效应越强[24-25]。农户对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的增强,相应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宅基地超占现象,导致宅基地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区位村庄存在差异。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进行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关键[26],因此,本文基于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价值表现及农户主导价值需求差异引致的宅基地超占现象,构建“宅基地价值构成—主导价值需求—配置效率”的思路框架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产生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图1)。综合考虑村庄的空间距离(即村庄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与农户的心理距离(认知和主观感受),将不同区位村庄划分为城郊型、一般型、邊远型村庄[27-28]。

宅基地价值构成由最初的居住、社会保障价值衍生出情感寄托价值,后拓展出经济价值[29]。在农村集体化运动之前,宅基地可以自由交易,没有面积限制的规定。1958年人民公社后,宅基地由私权变为集体公权,并实施无偿分配制度[30],体现的是宅基地居住和保障价值。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宅基地情感寄托价值不断提升,大多数农户想要保留完整的宅基地以留住“乡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宅基地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拓展了宅基地竞争性、发展权价值等。

宅基地价值认知基于宅基地价值的显化度,而价值的显化度又从需求角度出发[31]。在“居住保障功能—情感寄托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的价值构成变化下,宅基地的主导价值需求发生了变化,进而价值显化度也发生变化,且在不同区位村庄得到凸显。起初,农户利用宅基地满足其居住需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务工农民定居城镇,但无法割舍寄托了幼時回忆与乡土亲情的宅基地,这一现象在边远型和一般型村庄表现显著。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实施,宅基地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尤其在城郊型村庄,可利用区位优势获取财产性收益[32],且宅基地无偿性、无期限等特征助长了农户的投机心理[33],甚至想要扩大宅基地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通常情况下,在边远型村庄,宅基地居住、情感寄托价值显化度更高,随着村庄距中心城镇的距离缩减,宅基地需求增加,宅基地经济价值不断显现。

1.2 理论假设

结合“宅基地价值构成—主导价值需求—配置效率”理论框架,本文将相关因素分为户主与家庭特征、村庄区位、资源禀赋、宅基地价值认知和农户村庄发展理念5个方面来分析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

宅基地价值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农户的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而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价值构成不同,且农户接收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同,其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和价值认知存在差异,影响宅基地的配置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村庄区位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资源禀赋间接影响农户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和价值认知[34]。村庄内部资源禀赋强,如承包耕地、宅基地面积大,农户对宅基地依赖性大,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体现在居住生活保障功能,减弱了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意愿。而对于村庄外部资源禀赋则相反,如农户在城镇有住房,农户对宅基地依赖性小,农户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表现为情感寄托,有利于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村庄内部资源禀赋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H2b:村庄外部资源禀赋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宅基地价值认知包括农户对“择位竞价”的看法。择位竞价是指通过价格竞拍的方式安排新增宅基地的位置,遵循“面积控制、零元起拍、价高者得”的原则[35],体现了宅基地竞争性这一拓展价值,可以用于衡量农户对宅基地价值的认知。宅基地资本价值的提高使农户的宅基地需求、价值认知不断增强,产生了反向激励作用[36],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宅基地价值认知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农户村庄发展理念决定农户对于集体环境变化的态度,间接影响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农户希望周边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村庄发展理念,积极配合村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村容村貌的提高改善,有利于重塑公平环境。本文以农户对于现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和要求搬迁的做法两个方面来衡量农户的村庄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农户积极的村庄发展理念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模型构建

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1年4—8月由江西农业大学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住建厅联合调研组开展的《江西省农村宅基地改革与规范管理专题调研》。调研区域覆盖全国新一轮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的余江区、湖口县、大余县和永丰县4个县(区),以及浮梁县、安义县、全南县、崇义县、新干县、万安县、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渝水区、上高县、樟树市、东乡区、金溪县、彭泽县、共青城市、贵溪市、横峰县、铅山县等17个县(市、区)开展宅基地规范管理“示范先行”创建单位。17个“示范先行”县(市、区)是江西省“宅改办”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选取,分别代表全省不同类型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综合考虑村庄的空间距离(即村庄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与农户的心理距离(认知和主观感受),按不同区位划分为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村庄,并各抽取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3个自然村,以“户”为单位开展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 800份,筛除数据大量缺失或数据前后矛盾的问卷,实际得到有效问卷5 201份,问卷有效率达89.67%。

问卷以“若您的宅基地超出当地限定面积,您是否愿意退出超额部分的院落和附属建筑”调查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分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5类。解释变量为影响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的10个因素(表1)。

2.2 样本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根据各县(市、区)提供的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标准,发现有效问卷中有41.20%的宅基地超出当地限定面积,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村庄超占宅基地占比分别为46.76%、42.92%、36.96%,表现为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的距离衰减规律。

在调查的农户中,“非常愿意”的农户占21.82%,“很不愿意”的占21.63%(表2)。就不同区位村庄而言,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程度表现出一般型>城郊型>边远型的规律。城郊型村庄对比一般型村庄,宅基地经济的主导价值需求更高,对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产生了更强烈的反向激励作用;而边远型村庄对比一般型村庄,农户传统观念更加坚固,村庄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不足,不利于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

3 结果分析

3.1 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有序Probit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别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影响因素整体情况及3种不同区位村庄进行分析(表3)。4组变量所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村庄区位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產生显著影响,且不同区位村庄农户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方向和显著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村庄区位方面,不同区位村庄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影响显著且影响方向不同,城郊型村庄和边远型村庄农户偏向不愿意退出,一般型村庄农户偏向愿意退出。城郊型村庄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宅基地多元化综合价值显化,农户想要占有更多面积的宅基地获取更多利益;边远型村庄农户具有较强的恋土情结,其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表现为居住和情感寄托价值,希望将其完整保留;一般型村庄农户大多数外出务工,甚至在城镇定居,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宅基地价值未能充分利用、挖掘,使得宅基地价值认知较为薄弱。结果与H1相符。

资源禀赋方面,农户村庄内外部资源禀赋针对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存在差异:(1)在城郊型村庄,人地矛盾日益紧张,宅基地的价值不断显化拓展,农户不愿意放弃宅基地这个可能增值的资产,经济价值是其主导价值;同时该地区土地规划用途明确,统一要求且建房管理规范,资源禀赋对城郊型村庄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影响不显著。(2)在一般型村庄,农户村庄内部资源禀赋强,如宅基地面积大,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较弱;农户村庄外部资源禀赋强,如有城镇住房,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较强。村庄内外部资源禀赋对退出意愿呈现相反作用,结果与H2a、H2b相符。(3)在边远型村庄,农户有较强的“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农户重视对宅基地保障功能的主导价值需求,且人地矛盾相对缓和,通常可保留传统的院落和宅基地附属建筑,因此,资源禀赋对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影响不显著。

宅基地价值认知方面,“择位竞价”看法对三种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结果与H3相符。对“择位竞价”看法认同,则意味着农户认识到了宅基地的竞争性价值,想要通过面积优势获取更高利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超占面积。

村庄发展理念方面,现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针对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存在差异:(1)在城郊型村庄,村庄配置水平较高,农户形成了大家共同发展的理念,希望周边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主动配合相关政策要求,追求村容村貌进一步提高改善,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结果与H4相符。(2)在一般型和边远型村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户村庄发展理念正在塑造过程中,农户对现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因此现居住环境满意程度对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影响不显著。搬迁做法对3种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农户服从规划搬迁意味着农户积极配合村庄相关建设工作,对于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这一政策要求也会服从,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2 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模型是否稳健,本文用有序Logit模型对数据进行再回归,结果见表4。4组变量所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各因素显著性和影响方向均与有序Probit模型结果(表3)基本一致,说明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文本利用江西省农村宅基地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按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3类村庄,实证检验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1)宅基地超占情况较为严重,占41.20%之多,且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情况明显不同,呈现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的规律。由于宅基地价值构成存在距离衰减规律,农户的宅基地主导价值需求表现出村庄与中心城镇距离越近,其经济主导价值需求增强,进而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宅基地超占现象。

(2)不同区位村庄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意愿强烈程度表现为:一般型>城郊型>边远型。根据距离衰减规律,随着村庄距中心城镇越远,农户宅基地经济价值认知有所削减,有利于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但农户“落叶归根”等传统观念有所增强,不利于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

(3)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村庄区位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资源禀赋在一般型村庄对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影响显著;宅基地价值认知在不同区位村庄均对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影响显著,在城郊型村庄影响最显著;村庄发展理念在城郊型村庄对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意愿影响显著。

4.2 政策启示

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区位村庄农户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

(1)针对城郊型村庄,农户拥有积极的村庄发展理念,可以将退出的超占面积宅基地用于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完善,通过优化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携手共同富裕,重塑公平环境。同时宅基地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经济价值,应营造合理的宅基地市场环境,防止“炒价”、私下交易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2)针对一般型村庄,村庄外部资源禀赋较强的农户表现出更愿意退出宅基地超占面积的态度,应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及时推进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对于不愿意退出的农户可以通过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方式体现公平使用,并倒逼宅基地超占的退出。

(3)针对边远型村庄,宅基地价值构成较单一,可有效利用村庄内部邻里效应,发挥村庄精英、老党员、老干部等话语权较强的群体在宅基地超占退出中的重要作用,重回宅基地公平取得的起点,改善村庄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宅基地分配带来的邻里纠纷,塑造乡风文明。

致谢: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住建厅联合调研组的专题调研,对联合调研组的各位成员表示感谢!也感谢参与数据整理与录入的各位同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袁方成,王丹.情景适应:多重政策目标的动态实现逻辑——基于农村宅基地改革案例的经验观察[J] .南京社会科学,2021,409(11):56 - 65.

[2] 钟在明.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J] .农业经济,2008,253(6):57 - 58.

[3] 李婷婷,龙花楼,王艳飞.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2):64 - 71.

[4] 艾希.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及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增刊1):74 - 77.

[5] 石济尘.宅基地超占问题法律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9:14 - 17.

[6] 冯娜娜,孙博睿,赵启然,等.未来预期、农户分化与宅基地退出抉择[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0):2383 - 2391.

[7] 梁发超,林彩云.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运行机制、模式比较与路径优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21,159(3):34 - 47.

[8] 韩文龙,刘璐.权属意识、资源禀赋与宅基地退出意愿[J] .农业经济问题,2020,483(3):31 - 39.

[9] 彭山桂,张勇,陈盛伟.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互动影响检验及其溢出效应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7):35 - 39.

[10] 庄晋财,齐佈云.前景理论视角下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1):87 - 94.

[11] 郭元元,冯应斌.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研究框架构建——基于易地扶贫搬迁背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2):58 - 65.

[12] 邹梦玲,陈美球,张婷,等.城乡“两栖占地”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补偿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1):75 - 84.

[13] 郭贯成,陈盈蒙.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23 -33.

[14] 张文斌,王景梅,姜莉娟,等.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户宅基地价值观对其退宅意愿影响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9):60 - 65.

[15] 彭山桂,孙昊,王健,等.农户互动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 .资源科学,2021,43(7):1440 - 1453.

[16] 彭长生,范子英.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6县1413个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60(2):154 - 162.

[17] 闫啸,李录堂,牛荣.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效应量评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72 - 84.

[18] 张元朋,赵鹏,刘华,等.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差异及原因诊断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21,494(2):14 - 25.

[19] 高圣平.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的演进与走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1):23 - 33.

[20] 张慧利,夏显力.风险感知、制度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1(1):145 - 154.

[21] 罗湖平.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农户响应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浏阳市实证[J] .经济地理,2021,41(8):187 - 194.

[22] 杨丽霞,李胜男,苑韶峰,等.宅基地多功能识别及其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嘉兴、义乌、泰顺的典型村域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2):49 - 56.

[23] 徐国良,朱明佳,徐玉婷.农村宅基地非市场价值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0):207 - 215.

[24] TOBLER W. On the first law of geography: a reply[J] .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4, 94(2): 304 - 310.

[25]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等.欠发达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 .地理学报,2012,67(6):783 -792.

[26] 陈美球,黄唱,张婷,等.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与路径[J]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7):26 - 33.

[27] 孙鹏飞,张仁慧,赵凯,等.人力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J] .经济经纬,2022,39(4):41 - 50.

[28] 姚树荣,景丽娟,吕含笑.基于乡村异质性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10 - 19.

[29] 吴郁玲,于亿亿,洪建国.产权让渡、价值实现与宅基地退出收益分享——基于金寨、余江的实地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2022, 448(4):42 - 63.

[30] 刘守英,熊雪锋.产权与管制——中国宅基地制度演进与改革[J] .中国经济问题,2019,317(6):17 - 27.

[31] 刘丹,巩前文.功能价值视角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测算方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5(12):173 - 183.

[32] 赵庆磊,马雯秋,曲衍波,等.宅基地多功能演变与形成机理[J] .资源科学,2021,43(7):1454 - 1466.

[33] 张雨榴,杨雨濛,严金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宅基地资格权的性质与实现路径——以北京市魏善庄镇试点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7 - 24.

[34] 苑韶峰,张晓蕾,李胜男,等.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的宅基地价值测算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浙江省典型县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2):31 - 40.

[35] 朱新华,吴舒心,韩沛岑.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何以保障:分置还是错配——L市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的案例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22,507(3):109 - 116.

[36] 程建,朱道林,赵江萌,等.中国土地资本化问题研究综述[J] .资源科学,2022,44(2):221 - 231.

Farmers Willingness to Withdraw the Over-occupi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Different Locational Villag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131 Villages, 21 Coun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RONG Limin, CHEN Meiqiu, ZHANG Ting, HUANG Chang

(Research Center on Rural Land Resources Use and Protec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s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ithdrawal from over-occupi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villages with different location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olicy formulation of withdrawal from over-occupi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method of ordered probit model is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occup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different locational villages exhibits the pattern of suburban villages > normal villages > remote villages. 2) The degrees of their withdrawal willingness exhibit the pattern of normal villages > suburban villages > remote villages. 3)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withdraw the over-occupi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different villages. In suburban villages, rural residential land value composition is relatively rich, and farmers have more positive village development concep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encourage the withdrawal. In general villages, the resource endow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 endowment has a opposite effect on the withdrawal willingness. In remote villages, farmers have a strong traditional concept, which focuses on the dwelling and emotional valu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withdrawal. I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regional composi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value and fully consider the differences in demand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value of farmers in villages with different locations when making the policy of withdrawal from over-occupi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Key words: over-occupi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stitution reform; villag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farmers willingness; ordered probit model

(本文責编:郎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