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夜间经济也迎来了盛夏黄金时节。许多地方的人大代表也纷纷建议政府,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夜间经济的发展。包括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代表在内,都对广州如何发展夜经济献计献策。
今年初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就提交代表建议,建议政府要主动打造珠江夜游系列、文旅融合秀场以及剧场观演系列的夜间消费品牌活动,通过政府主导、品牌带动的方式重新拉动夜间消费。4月,有省人大代表和区人大代表一道,也围绕夜经济主题到北京路进行调研,建议常态化地组织夜间集市活动,延长经营时间,提高活动影响力。
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生在城市夜间的消费占比已经达到60%。全国各地也涌现别样的“一千零一夜”,除了长沙的“越夜越长沙”,还有重庆的“不夜重庆”、杭州的“忆江南·夜杭州”、苏州的“姑苏八点半”、哈尔滨的“新夜幕下的哈尔滨”等。
在广州,《促进消费提档升级若干措施》出台,其中将鼓励市场主体提供食、住、行、游、购等夜间延时服务,鼓励先行区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等。就在第133届广交会期间,琶醍、珠江新城等片区的餐厅、酒吧等夜间消费需求再次提升。一个互联网生活平台的数据就显示,广交会开幕以来,琶洲商圈夜间异地交易额同比增幅近600%。
当前,各地都在强调,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大力发展夜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营的必要选择。如果把经验粗略归集起来,大概有三大样:延长传统的和创造崭新的美食街区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创新更多民间小众饮食品牌、营造互动场景及灯光秀打卡地等。
具体到不同城市,在理念、规划、运营上却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城市都有夜,每个夜又是因城市不同而不同的。
首先,在理念与管理上,区划清晰、远离居民区的购物与美食城是可控易管的。大量与居民生活区、交通主干道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一定会带来管理上的取舍得失问题。是让位于居民的休息、交通的顺畅,还是保护商业的漫散、随性和热闹?近在咫尺的灯光、声浪与环境的滋扰怎么解决?淄博可以满地摆摊烧烤,会否只是短期风景,广州如果也划地模仿,会不会东施效颦、弊大于利?
问题进一步深化,那就是服务好“常态式生活”还是“刺激性消费”的重大判断。通常而已,大部分本地工薪阶层,是需要正常作息次日上班的,但是外来游客和部分本地青年是可能突破“生理界限”彻夜不眠的。同时,大部分本地人的消费水平都是稳定的,消费也更理性。要让消费提升,主要还是靠“刺激”二字,那么不计花费寻求刺激的,自然也是外地客人和部分本地年轻人为主。
其次,在规划上,政府通过划出区域打造美食街区和旅游区的做法,历来都有,但是成效参差不齐。原理很简单,再聪明的政府官员,都不可能比每天接触消费者的老板们更懂市场。人为规划区域,给予基础配套,配合灯光招牌,让投资者捧场,这些都是政府的专长,但是能不能真的满足消费动向和规律,是不是能成长为网红,或者会不会烂尾,这就不由行政意志决定了。在广州芳村,曾经大力打造酒吧风情街,至今依然没有太大起色。谁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滨江路段做不到第一名。官员们不懂,市场却会选,但是财政浪费和规划失败却无从检讨了。
再有,在运营上,可以鼓励商业人士创意,可是现实却有太多的不允许。许多地方的美食名号与结构为什么如此雷同,明显是山寨且低劣的产品为何满街都是。背后却都是有着艰难的选择,以至于不但同质化,甚至还统一的档次不高,特色不显。对此,不排除有着劣币驱逐良币的遗憾。这就意味着不要只是看到满街灯红酒绿,人流如潮。一个地方的消费层次能不能上台阶,品牌溢价和创新能力有多少,才是决定夜经济成败的关键。
许多经营者看到长沙和重庆就如法炮制,在广州复制。但是网络模仿的传播速度之快,可以让潮流的东西迅速庸俗化,最后让人避之则吉。大浪淘沙,一个地方有没有自己的底蕴,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有没有不可动摇的场景,就成了夜经济决胜的关键。游客到广州,不是为了过和长沙和重庆的一样的生活,而是希望得到新的视野和眼界。那么企业和政府是不是也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本地价值的存在,如何做大本地的ID。比如北京路该不该和黄兴路一样,没有洪崖洞的广州,是不是得在珠江新城也搞个立体消费?广州又如何做成岭南味道最浓的所在?
归根结底,夜经济的外表都容易学,而城市品牌的价值符号才是获得流量和认知的基础。就此而言,人大代表对夜经济发展模式保持深度的关注,既是为当地政府规划提醒,更是为长远发展献计。甚至人大方面也有必要推出相应条例的实施,为以上的疑问与难题给出解决方向,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更上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