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骆招群
一、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一是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第一议题”制度,2022年以来常委会及机关党组会议安排学习议题220个,常委会及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安排学习主题37个,举办专题讲座7次,召开机关干部大会9次,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二是认真落实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2022年以来向市委请示报告52件次,向市委及有关方面报送《人大工作动态》47期。充分发挥常委会党组作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对照省人大工作安排,加强工作系统谋划和责任分解,推动各专委、工委结合东莞实际逐一细化落实到每年的“一要点四计划”中。三是自觉扛起人大工作的政治担当。始终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坚定制度自信的高度看待新时代人大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建队伍、抓工作。将机关7个在职党支部优化调整为3个,制定和修订常委会及机关6大方面48项规章制度,高起点谋划推进“数字人大”建设,统筹推进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素质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等体系建设,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工作制度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突出务实管用推进地方立法。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东莞特殊行政架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先后出台市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条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等12件法规,紧盯重点领域顽症痼疾,持续精准供给务实管用的法规制度。二是大胆探索实践。敢闯敢试,将东莞多年工业废水管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法规,对零散工业废水的产生、收集、储存、转移、处理、排放等作出明确规定,出台《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在全国首开先河,为各地规范中小微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难题探索了新路。三是广纳社情民意。建立健全法规草案网络问卷调查机制,开展《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网络问卷调查,共4.6万人次参与,收到意见建议近2000条。建好用活全市各镇街6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单位,让小小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生动承载开门立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平台,做法获今年第10期《中国人大》杂志专题报道。
三、紧扣中心大局增强监督实效。一是突出监督重点。围绕市委决策所向、政府工作所需、人大职责所在,精心谋划实施30多项监督项目,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的监督机制,推动解决制约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深入开展经济稳增长大走访,实地访企纾困,会同市政府闭环跟踪化解企业反映的58项难题,助力稳住东莞经济大盘。聚焦东莞地铁一号线、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市第三第四看守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工程开展调研视察,全力助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赞许。二是强化监督问效。完善“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的工作模式,使人大监督由程序性向效果性转变。实行“跨市+省市镇”联动监督机制,连续五年长效监督污水治理,经验做法连续三年入选全省十大环保监督优秀案例,茅洲河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样板。三是创新监督方式。首创构建人大代表定期旁听法院庭审机制,每季度邀请全国省市镇四级代表参加法院庭审旁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首次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执法检查,收回问卷2万余份,意见建议900余条,反映安全隐患点26个,极大提升检查结果实效性。四是发挥调研监督作用。坚持人大调研与全市重点工作密切协同,建言献策、聚智辅政,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形成各类报告36份,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四、依托代表联络站高质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将高质量建设代表联络站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合、一体落实,培育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因地制宜、迭代升级,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的615个“三化”代表联络站,评选出8个代表中心联络站“六好”示范点。将全市近3000名各级人大代表编入联络站,每个站点每月至少集中开展两次活动。2022年,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依托联络站履职5400多人次,接待、走访群众18000多人次,跟踪解决问题2000多件,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莞邑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