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与阿马尔·邓格尔的相遇

2023-02-02 04:23艾小英(MEHADMOUSA)
美文 2023年2期

艾小英(MEHAD MOUSA)

世界上惊人相似的事件和命运极多,文人的好运和厄运尤为相似,或许不只是巧合。中国和埃及各有自己的文学之星,他们的作品就如陈醋一般,存放越长,味道越好。有些作家生前享受社会的欢迎和欣赏,而有些作家则生前坎坷,死后成名。我更关注这些被后世不断重提的作家,中国的王小波和埃及的阿马尔·邓格尔(Amal Donqul)进入了我的视线。

埃及的作家可能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为了方便读者,我先对两位作家进行简要的介绍。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市的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1952年5月13日他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打击很大。他曾多次提及父亲对自己的嘱托:“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世道的专业,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我父亲一生坎坷,他又最爱我们,这样的安排在他看来最自然不过。”王小波十二岁那年,还在读小学五年级,他写了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就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王小波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的经历成为他代表作品《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革命时期的爱情》中主要借用了他做工人期间的经历,工人生活是这部作品的中心。后来,王小波还做过编辑,期间创作了《绿毛水怪》,这篇文章的手写稿在他的朋友圈子里传开了,这给22岁的王小波带来了爱情。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李银河事后说:“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河,俩人开始书信往来。

1978年,社会环境允许考试上大学,王小波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期间与李银河结婚。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1984年,王小波出国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并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得到硕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这份工作回到自己的母校当讲师。王小波似乎并不喜欢永远待在舒适圈里,教师的工作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王小波就彻底离开了讲台,开始了自由写作。选择和自由是王小波生活的主要原则。这其中不得不提李银河的支持。在外留学时,王小波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李银河的奖学金,他们还用这笔奖学金游历了美国各地、西欧诸国。回国后,王小波的工作并不稳定,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仍是李银河,这也让王小波可以不为经济所累,自由地创作。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王小波完成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可惜,天妒英才,王小波的一生极为短暂,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时年45岁。王小波去世后,他的作品反而销售量攀升,占据了很高的文学地位。

阿马尔·邓格尔来自上埃及(南方)基纳市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他,是埃及的当代诗人、思想家、知识分子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上埃及的环境对阿马尔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阿马尔性格坚韧且固执,像埃及南方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那样,他的“热批评”让人仿佛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灼烧感。在阿拉伯语中,阿马尔的名字意思是“希望”,阿马尔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出生时,他父亲获得了相当于现代学士的学位。他父亲因为儿子的出生,获得了幸运,故此给他的儿子起名为“希望”。阿马尔的父亲曾是埃慈哈尔学院(是埃及的阿语和宗教重要的教育机构)的一位学者,父亲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明显影响了阿马尔的性格,这个影响我们可以从阿马尔的诗歌中清晰地感受到。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通畅的文笔和写诗的天赋。但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十岁时,阿马尔的父亲去世了。

阿马尔于1952年完成小学,他从小被认为是个聪明睿智、富于理性的男孩。另外,他还积极参加许多诗歌比赛。高中毕业后,阿马尔搬到开罗,在开罗大学文学院学习。但为了赚钱养活自己,他在第一年延期了学业。阿马尔曾担任多个职位:基纳法院的雇员,苏伊士运河海关的雇员,亚历山大港的雇员和亚非团结组织的雇员。当阿马尔从上埃及搬到开罗时,他受到了文明的冲击,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许多诗歌创作,从这一时期开始,他的诗歌开始描述城乡生活间的差异。

寻求自由的王小波和阿马尔·邓格尔

“自由”这一概念可以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思想自由、精神自由、政治自由等。王小波和阿马尔都曾以不同的自由视角寻找通往自由生活的道路。王小波的自由,按照我的理解是“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王小波在《我是一只骆驼——情书》中向李银河说:“你知道我在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吗?那就是我的性格,也就是我自己思想的自由。”他说过,自己的一生是沉默的,是在抑郁中度过的。但他的沉默正是他选择自由的一种体现,在我眼中,可以代表王小波的自由理念作品当属《沉默的大多数》。他借用沉默的方式表示自己权利的自由,比如:“……另一种机会是当学生时,假如在会上积极发言,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就可能当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又是个好意思。这些机会我都自愿地放弃了。选择了说话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是自愿放弃的,他们会认为,我说话或者不够档次,不配说话……”王小波自愿放弃是一种自由,因为自愿是自发地选择,不为任何人强迫。

虽然都是对自由的追求,阿马尔与王小波寻求的自由理想却有很大不同。阿马尔是埃及左翼诗人(埃及社会主义派),被称为“不屈服的王子”。他出生在埃及的动乱时期,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政局都在那时动荡加剧。他8岁时,就经历了第一次中东战争,12岁时,经历了1952年的埃及革命,17岁时,经历了第三个中东战争,33岁时,经历了埃及十月战争,目睹了中东的动荡和战争。他的青春内嵌在了埃及的数次战争中,他的人生被埃及革命和战争内部局势深深形塑。这些战争和革命影响了他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的观点,使他成为了一位一流的政治诗人。阿马尔的诗歌以保卫祖国和捍卫自由而闻名,他的诗歌不仅限于支持政治自由,还支持埃及民族性主义,他的诗歌也成为了所有阿拉伯革命的象征,他一生的诗歌反抗西方的侵略,寻找人民的自由。阿马尔对西方政策保持不变的立场,用诗歌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与西方不和解的观点,他最重要的诗歌作品之一是一首《绝不要屈服》:

绝不要屈服

即使他们(帝国主义的西方国家)给你黄金,

假设戳害了你眼珠,

又给了你两颗珍珠而代之

你能看见……?

有的东西绝不能替代的

绝不要屈服……

王小波与阿马尔的沉默哲学

王小波和阿马尔两者都以诗歌作为表达人生观点的方式,还对沉默有很独特的哲学思想。王小波将沉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曾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阿马尔对沉默有两个对立的想法,政治方面他反對平民的沉默,他认为沉默是软弱,他将沉默视为敌人,他的人生座右铭是“用言语捍卫自己的思想”,当他想嘲笑沉默人时,他说:“沉默嘲笑沉默人。”但面对自己生活,他与沉默是好友。他的爱人阿布拉说,阿马尔在家里非常喜欢沉默和安静,她曾问过阿马尔:“你母亲如何跟你保持彼此间的沉默呢?”阿马尔回答说:“这是我母亲的优势,她知道如何跟我保持互相沉默。”“沉默”几乎是阿马尔家庭生活的关键词。他在沉默中思考,在沉默中写作,在沉默中寻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