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鑫,韩 静,杨 倩,孙云霞,李晓林,靳晓华,张晓雅,常 敏
(1. 沧州市中心医院中医一科,河北 沧州 061001;2. 沧州市中心医院国医堂,河北 沧州 061001;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临床症候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等[2]。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抑制胃酸、抗抑郁、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治疗[3-4]。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药物,可增强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进一步促进胃及十二指肠排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具有缓解作用[5],但长期服用副作用多、根治性欠佳[6],患者停药后病情易复发,研究[7]显示中医药对该病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8]。本病多因外来邪气侵犯于胃、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及情志失调而引发[9],与肝、脾关系密切。基于基本病机的调气降逆汤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方,由旋覆花、煅赭石、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赤芍、降香、乌药、郁金、石菖蒲等中药组成,同时根据症状加减治疗,可发挥行气活血、调气降逆的功效。目前关于调气降逆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调气降逆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4~56岁,平均(42.07±10.74)岁;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6~59岁,平均(41.27±8.53)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经沧州市中心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0]拟定:1)出现早饱、餐后胀满、上腹烧灼感或上腹疼痛中的1项或多项;2)无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证据;3)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1]拟定:1)病因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有关;2)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3)起病缓慢,轻重不一,反复发作2个月以上。
纳入标准:1)年龄18~60岁;2)依从性好;3)可按时治疗及随访等。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3)伴有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者;4)合并脑、心、肾、肝及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者;5)沟通能力低下或伴有精神类疾病者。
1)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身体不耐受者;2)未按照规定方案进行治疗者。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即餐前30 min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调气降逆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陈皮、清半夏、降香、乌药、郁金、竹茹、赤芍各10 g,茯苓、石菖蒲、旋覆花各15 g,煅赭石30 g。纳呆厌食明显者,加砂仁3 g,神曲10 g;呕吐明显者,加生姜5 g;嘈杂吞酸明显者,加吴茱萸3 g,黄连3 g;乏力者,加党参10 g;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30 g,首乌藤30 g。加水煎至400 mL,每次200 mL,每日2次,于早晚饭后30 min温服。2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中相关内容对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估,包括腹胀或腹痛、大便稀溏、大便不通、胸闷等方面,每方面分值0~7分,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2)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13]:治疗前后采用FDDQL评分评估2组生活质量,包括日常生活、忧虑、饮食、睡眠、不适、健康感觉、疾病处理和压力等8个领域,每个领域总分分值100分,各领域相加计算平均分,其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3)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0~56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0~54分)评分评估2组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症状,其分值越高,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越明显[14]。4)疗效:治疗后,根据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计算疗效指数评估2组临床疗效。痊愈,疗效指数>95%,体征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疗效指数>70%,体征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疗效指数>30%,体征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疗效指数低于30%,体征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1-无效率。5)安全性: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并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过程中腹痛、腹泻、口干、倦怠、皮疹、头晕等6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2组治疗方案安全性。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K-S法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对组间及组内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组间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例(%)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 = 40)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 = 4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腹痛或腹胀 胸闷 大便稀溏 大便不通观察组 治疗前 2.10±0.63 1.82±0.78 0.64±0.39 1.47±1.01治疗后 0.75±0.58#△ 0.66±0.37#△ 0.30±0.15#△ 0.71±0.27#△对照组 治疗前 2.22±0.57 1.75±0.70 0.78±0.40 1.50±0.75治疗后 1.05±0.71# 0.81±0.20# 0.53±0.22# 0.94±0.47#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FDDQL量表评分比较(±s,n = 40)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FDDQL量表评分比较(±s,n = 4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6.73±8.45 80.31±7.87#△对照组 57.50±7.82 70.00±8.77#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s,n = 40)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s,n = 4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HAMA评分 HAMD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3.34±4.31 23.08±3.94治疗后 8.31±1.38#△ 5.99±1.14#△对照组 治疗前 24.14±3.21 22.14±3.14治疗后 11.40±1.64# 8.26±1.33#
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40)
见表5。
表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40) 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的综合征,发病率较高,且病程长、易复发,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5-16]。目前,西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是缓解或减轻临床症状。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有助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患者疾病相关症状容易反复发生,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17-18]。因此,亟须探寻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机给予调气降逆汤加减治疗。陈皮健脾和胃、行气祛湿;清半夏降逆消痞;降香、乌药散寒止痛,顺气开郁;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竹茹除烦止呕;赤芍清热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石菖蒲化湿开胃;旋覆花及煅赭石调畅胃气,降逆止呕;砂仁、神曲可理气和胃,健脾导滞;生姜止呕;吴茱萸、黄连和胃止酸;党参健脾益气,合欢皮、首乌藤主治心烦失眠。现代药理研究[19]表明,健脾理气类中药可加速胃排空,陈皮中的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可显著促进胃液、胃蛋白酶排出,提高胃蛋白酶活力,促进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增强肠蠕动[20];半夏可明显促进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21];旋覆花中的绿原酸对小鼠和大鼠消化道蠕动具有促进作用,煅赭石中含有镁离子,能够在肠道内形成一定的渗透压,刺激消化道蠕动[22]。调气降逆汤加减从多角度调畅胃肠气机,协同发挥调气降逆功效,促进胃肠蠕动,达到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基本病机的调气降逆汤加减治疗可通过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功能,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