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防治疫病应用浅析

2023-02-02 11:54沈娟娟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藿香医家正气

沈娟娟,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防疫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防治疫病过程中,对于疫病的因机证治阐释明确,形成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察古鉴今,医家均广泛应用辛味化湿之品避秽防疫。其中藿香为芳香化湿类常用要药,既可解暑发表,外散风寒,引邪外出;又可化湿醒脾,辟秽和中,顾护中州。符合疫病驱邪兼顾扶正,防治并举的治疗原则,因此,本文梳理藿香古籍文献考证,借鉴历代医家对藿香的配伍及运用,分析藿香防治疫病的功效。

1 疫病防治并举理论来源

《灵枢·病传》:“诸病以次相传”,疫毒邪气客于肌腠口鼻,多由体表向内传变至脏腑。故治疗疫病应及早动手,于“极微极精”之时及时施治,阻断疫病内传之势,避免逆证已成,“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尽调不败而救之。《素问·刺法论》提出预防疫病传染,抓住良机,早期治疗截断传变。此后,历代医家对疫病防治并举的理论阐述、引申发挥日益增多。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防治病邪的养生方药。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1]。”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1]。”明确阐述对于疫病驱邪兼顾扶正,防治并举的治疗思想。

2 藿香防治疫病古籍文献考证

东汉《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最早记载藿香之名,此后历代本草均以藿香为正名[2]。《通典》:“藿香以褒衣”将藿香作为香料,其气味芳香,着衣物之中除臭驱虫[3]。南北朝《名医别录》:“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最早记载藿香药用功效[4]。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藿香汤”治毒气吐下、腹胀等症[5]。北宋《本草图经》:“藿香主霍乱心痛,故近世医方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采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心腹冷痛,反胃呕恶。”制方藿香正气散,其中以藿香为君药,和中止呕[7]。说明唐宋时期藿香已广泛以用于呕逆病证。元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称藿香“味苦辛微温无毒”“止霍乱吐呕,痛连心腹”[8]。元代《汤液本草》载:藿香“入手足太阴经,补卫气益胃进食”,明确藿香性味归经的同时,补充藿香补以肺胃之功效[9]。清代《本草害利》以“害”与“利”两个方面补充了藿香的功效,提出藿香虽可降逆止呕,为脾肺达气要药,但不适用于阴虚火旺证[10]。清代《温热经纬》曰:“藿香既能化湿,又可解暑[11]。”

综上,藿香最早用于香料。自南北朝、唐宋时期其功效以化湿醒脾,和胃降逆为主,并广泛应用于霍乱。到元、明、清时期医家对藿香的功效进行补充,认为藿香外散寒邪,内化湿浊,并补充其禁忌症。历代医家所创防治疫病的经典名方,如“藿香正气散”“藿香散”“藿朴夏苓汤”等均以藿香为主药。

3 藿香防治疫病功效

3.1 化湿醒脾,辟秽和中,顾护中州

藿香辛,微温,归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芳香,有芳化湿浊,醒脾健胃,止呕降逆之功。可治疗湿阻中焦,中盛脏满症。“胃者,五藏之本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内经》明确提出,人体精气血津液皆禀气于胃,胃气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强弱决定脏气虚实,故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把顾护脾胃元气作为扶正的重要治疗原则,如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观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古今防疫名方藿香正气散便是以藿香为君药,取其芳化湿浊,醒脾健胃,止呕降逆之功[7]。《本草正义》称藿香可祛除湿邪而助脾胃正气[1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采用藿香正气胶囊治疗新冠肺炎初期乏力伴胃肠不适者[13]。

3.2 解暑发表,外散风寒,引邪外出

藿香解暑发表,可治暑月外感风寒,湿温时疫,邪在卫分。“肺主治节”“诸气者,皆属于肺”。《内经》认为,肺气宣发,外达皮毛,肺治节有度,则脾胃收纳而运化。湿热互结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阻滞于中上二焦,气滞津停,故治宜轻开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重订广温热论》中治疫名方藿朴夏苓汤以藿香为主药,取藿香外开肌腠毛窍,发散表邪,内化湿浊,运脾胃辟秽恶之效[14]。

4 藿香配伍与应用

结合藿香古籍文献考证,自南北朝、唐宋以后诸多医家论述了藿香的功用主治,方论较多,常用于藿香治疗外感暑湿,寒湿,湿温诸症;因藿香辛散温通,可入脾胃经,也可用于治疗湿阻中焦及呕吐诸症。藿香芳香辟秽,辛散化浊,故又可用于疟疾、口臭、鼻渊等证。可见藿香用药配伍灵活,治疗病症较多,专入脾胃肺经。《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见表1。

表1 藿香配伍与应用

5 数据挖掘藿香在新冠诊疗处方中应用频次

藿香具有解热镇痛、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在现代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毒性肠炎等[15]。杨洁《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方药分析》分析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处方的中药频次,将药物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其中藿香位于第四位,运用112次[16]。夏倩《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规律研究》分析200个新冠肺炎医案中所使用244种中药,藿香运用94次,占47%[17]。凌晓颖《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用药规律研究》分析84种预防新冠肺炎中药的使用频次,其中藿香运用17次[18]。藿香外可化湿,内可扶正,如藿香正气散可治疗流行性感冒及病毒性感染早期外感风邪而内伤湿滞者。综上,藿香用于新冠肺炎等疫病使用频次较高,为临床医者广泛使用,可谓行之有效。

6 病案举例

石小姐,菜市桥,七月廿一日就诊。暑湿病乘,清浊互蕴,形寒肤热、头胀肢盩、食减便薄。藿香2钱,焦薏苡仁3钱,天仙藤2钱,厚朴8分,白蒺藜2钱,青蒿2钱,大腹皮3钱,赤茯苓3钱,枯草 3钱,焦麦芽3钱,焦扁豆衣3钱[19]。

按语:暑湿时病医案。患者病发于7月下旬,正值小暑、大暑之际。《素问·热论篇》:“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季气候炎热,常兼夹湿邪侵犯人体,暑伤津气,湿浊阻滞而见身热。暑湿困阻清阳,头为诸阳之会,湿热困阻清阳,则头部沉重、头胀、胸闷身重。湿气通于脾,脾失运化则食减便薄。因本案为暑湿初起,故采用取藿朴夏苓汤以解暑利湿。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即可散表邪,又可运脾胃化湿浊;厚朴、赤茯苓、薏苡仁利水化湿;青蒿、夏枯草清解暑热;天仙藤活血通络、行气利水解其肢盩;白蒺藜疏肝明目;大腹皮下气宽中;焦麦芽、扁豆衣健脾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芳香辟秽、辛淡化湿之功。

猜你喜欢
藿香医家正气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清风正气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