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小学教师身上的“不可承受之重”,为他们卸去不必要的、超过承受能力的负担,是教师“减负”的必然选择。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教师承受过重的负担,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职业定位,社会对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园丁”的角色期待,教师工作在时间和空间的无边界特性,都决定了教师“减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直面现实,帮助教师自我赋能以增强对负担的承受力,成了教师“减负”的另一个视角。
教师的职业生活,是生命和生命的际遇,是心灵与心灵的触碰,是情感与情感的相融。发现与学生共处中的美好,并让其充盈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么,教师身上的烦恼自然就会变得“云淡风轻”。
作为一种典型的脑力劳动,教师的累更多是一种“心累”。用更开阔的胸襟去看待烦恼的琐碎事情,用积极正向的归因去面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矛盾,用爱唤醒爱、用关怀激活关怀,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必然会增强,职业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必然会提升。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是自我赋能的重要前提。学会科学地安排工作的时间和内容,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技能,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把重复琐碎的教学任务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让教师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负担自然就减轻了。
当然,面对为教师“减负”这一难题,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的自我赋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双向奔赴,教师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活,才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