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锦润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都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复合型概念,不仅涉及劳动活动的特质,还具有诸多教育功能。对于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功能、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劳动教育一般指“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带有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行为的引导等指向性功能。如何使劳动教育概念所指向的行为活动完成现实转化,无疑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课题,而劳动教育课程的合理设计与实践安排便是具体的载体和路径。在此,以石狮实中附小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为例作一探讨。
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概念中的核心元素,其内容涵盖劳动精神、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等基本要素。[2]石狮实中附小在架构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以此统领四大劳动教育内容: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
据此,学校自我服务劳动着眼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责任意识,会整理自己的书柜、书架,会叠被子、整理床上用品,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等。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要具备不同的生活技能,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服务自己也服务他人,从而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家务劳动依据《纲要》提出的“珍视生活的独特教育价值”理念,通过加强学生自身的独立性发展,主要引导其会用洗衣机洗衣服,会洗自己的鞋袜,会帮家人擦皮鞋,会淘米、用电饭煲煮饭,会帮家长切葱、姜、蒜等。强调家务勤于手,美德践于行,让学生用自己的的实际行动来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感,发现家务劳动的价值。
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节日是教育的契机。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制作节日作品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节日的童趣和生产劳动的快乐。例如,“五月五·浓情端午”活动倡导学生制作香袋、学包粽子;“情满中秋”佳节活动邀请家长给孩子们介绍中秋月饼的制作过程,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儿童福利院,开展义务大扫除劳动,践行“不怕累,不怕脏”的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
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当前正面临着弱化、软化、淡化的风险,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并未完全铺展开,仅仅停留于“形式主义”的劳动教育。[3]具体而言,其落于形式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家庭劳动教育薄弱、学校劳动教育缺乏整体性推进机制、社会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载体。[4]而沿循劳动教育的概念本质实现劳动行为的现实转化,需要着眼劳动教育的“实质立场”,即应确立学生的劳动主体性地位,使其获得社会性体验,从而助其自我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素养一般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5],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吸收劳动知识,形成自己的劳动行为。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确立的基本原则为:在劳动中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培养习惯,在劳动中启发智慧,在劳动中享受快乐,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实质性的主体劳动行为才是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因此,学校仍以校园为主要场域探索实质性的劳动素养养成策略。例如,围绕“洒扫应对”主题劳动教育活动,课题组对班级劳动卫生区进行重新规划,结合“垃圾不落地 校园更美丽”等专项活动,促进学生践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知识,促使其内化形成基本的劳动知识与动手能力;劳动教育“实质”立场的核心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每位学生沉浸式地体验劳动。因此,“岗位体验我参与”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学校食堂开展岗位体验活动,并根据年龄特点细致规划,如摆碗、打菜、担任厨余监督员、厨房小帮手等。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引导各班级自主形成班级特色,开展班级劳动主题活动。在班级自主劳动过程中,校本劳动教育自发地从形式深入价值,实现多元化层级演进。如四年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班级主题演讲比赛、六年级“情暖中秋 爱国力行”月饼制作活动等。其中,“书香最致远 大爱暖人心”爱心图书义卖公益活动更是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公益实践多元结合,学生自行组织销售团队,具体划分“导购员”“收银员”“诚信监督员”等角色,售卖二手图书。活动结束后,将义卖所得8000余元悉数捐赠于新湖社区爱心互助会,以开展扶贫助困活动,劳动素养与价值体认培育自在其中。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面临的障碍根本上在于对劳动教育缺乏学科性的理解。以往,劳动教育多作为课内基础学科教育的补充教育内容,具有附属性、非核心性、补充性。在学校有限的教育范围与教育时间内,劳动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支持和形式支撑。因此,劳动教育多与“综合实践活动”所混同。而“劳动教育是上位概念,是学科概念,是独立课程概念。”[6]简言之,劳动教育要发挥其本体论目标与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切实确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
劳动教育学科的建构需要统一的学科指导理念。如前文所述,劳动教育兼具“劳动”与“教育”的双重价值,在确立劳动教育学科的伊始,学校必须认识到劳动这一活动的行为特点与教育这一载体的活动特点。劳动教育具有“全属性”机制[7],劳动教育学科的指导理念以确立劳动价值观为最终目标,应当注重学科的实践性、主体性与综合性。劳动教育学科的建构必须以实践活动依托,让学生在系列化的劳动实践中习得劳动经验、知识,体认劳动价值。鉴于此,学校形成、确立了一系列劳动活动,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如2020-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按月份组织开展“食材辨认”“食材处理”“烹饪活动”“岗位轮值”“创新服务”等多元活动形式,并通过设计反馈机制,如“厨师章”“劳动达人章”“劳动发现章”等,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其发出“付出-奖励”的行动判断讯号,使学生在亲身劳动之中发现劳动窍门、制作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这一学期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持续推进过程中,自洽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内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与环保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学科的有效建构需要多元的学科展开方式。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展开必须对应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其需要教师知识的习得、实践的运用、体悟的总结:不仅需要训练与培育学生的技能性动手能力,更需要塑造学生的精神性品德及素质。通过主体性强、参与度高的劳动和社会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俭好劳的劳动精神,更进一步塑造同学间乐于助人的核心价值。此外,学校将劳动教育拓展为社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在劳动中进一步渗透美育价值。简言之,劳动教育需要构建具有自主性的学科知识体系,不仅需要劳动核心价值观等理念引领,更需要在劳动实践中检验理念方向,对劳动教育理念形成反哺,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