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理念下小学全学科德育思考①

2023-02-01 02:17李小田林业铭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年级组跨学科德育

◎李小田 林业铭

当前,小学全学科德育实践中,一体化程度普遍偏低,突出表现为:在目标定位上,各学科德育目标缺乏系统性安排;在内容安排上,各学科德育内容碎片化且内在逻辑关联不强;在课程实施上,概念化严重,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在课程管理上,重学科组轻年级组带来的学科中心主义盛行。对此,德育一体化理念为这一问题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所谓德育一体化,即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在大中小学的课程、教材、教学中,纵向学段衔接,横向德育要素形成连贯性,体系化,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德育系统集成,提高德育成效。[1]德育一体化的典型特点就是德育系统集成,集成的各个分离部分原本是一个个独立的系统,集成后的整体的各部分之间能彼此有机地、协调地运作,以发挥整体德育效能,达到德育整体优化的目的。基于此,学校对全学科德育的实施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一体化德育目标:以课程标准为统领

2022 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成为学校德育一体化理念下小学全学科德育实践的基本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德育素养目标的表述是全学科德育的灵魂。学科课程有着自身的学科体系,需要遵循不同的学科逻辑,但对学生思想情感、个性品质的培养,一定是课程的核心要求。

围绕学科课程目标,可以全面协同系统各要素,实现学科德育的功能,发挥全学科一体化育人的优势。例如,学科德育一体化理念下对学生 “国家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文化理解”,因此艺术课程教学需要围绕这一德育目标,将“文化理解”的德育要求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同样,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则重点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培养,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围绕这一目标,使“文化自信”的育德要求与语言运用共生共融。由于“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共同指向 “国家认同”核心素养,这就实现了两个不同学科德育目标的有机融合。可见,德育目标的一体化,能把原本潜在的德育要素唤醒,对原本散离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着力”,做到事半功倍,极大地提高德育成效。

在跨学科课程的目标整合上,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跨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传统的学科划分往往过于专业和细化,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地看待问题。而跨学科课程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宽广的道德知识框架,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 其次,跨学科课程的另一个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融合,这就要求他们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突破,对他们道德成长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再次,跨学科课程目标还指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更深入地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类命运等深层次问题,从而不仅能成为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更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现课程内外的有机融合

学科课程内容指向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由此,知识被组织成一门门独立的课程。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技能训练,是全学科德育的“主干线”。探索“学科内的内容融合—跨学科的内容融合—超学科的内容融合”的三维融合,能使德育实践风行水上、自然而成。

(一)学科内的内容融合

学科内的内容融合,即通过本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实现德育的有机整合。学科内的内容融合要求教师以本门学科知识为核心,寻找学科知识与德育之间的链接点,实现本学科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例如,在传统的语文学科识字教学中,教师只需教孩子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词应用,一堂课就完成了目标。而融合德育的学科教学,需要老师教学时心里有学生,知识有情景,讲授有方法。识字是学生的识字,要尽可能把生字和孩子的生活贴近。生字不能只是孤立地以简单卡片式出现,而要把生字的读音、字形、组词等学习融进生字的运用情景,感受生活,获得情感体验,形成道德认知。

(二)跨学科的内容融合

跨学科的内容融合,即围绕某内容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行相应的德育活动。跨学科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还鼓励学生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参与内容的开发,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容重组与结构优化,进一步突破原有的学科边界,引导学生去感受与参与,实现由知识传递到价值传递。例如,“童话育人”教学,可抓住学科内容逻辑的“童话”内容,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品德教育。语文学科从童话体裁角度,通过孩子学习和理解人物形象,感受真善美;美术学科从童话人物的绘画,感受童话人物的艺术想象力和人物品格;数学学科可以通过童话主角品格特征的数学建模,感受童话人物的性格类型。

(三)超学科的内容融合

超学科的内容融合,即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综合应用各个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融合。这类超学科的内容以单独的项目、单元、问题等形态存在,摆脱系统化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体验育人、活动育人、综合育人。在这类内容融合中,教师引导孩子通过知识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探索,解决学生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根本。超学科的内容融合从学科内延伸到学科外,由校园内扩大到校园外,突破学科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在更为宽广的社会大场域中发生,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德育体验。

三、一体化德育实施:在真实的场景中深化道德体验

一体化理念下的学科德育实践场景应该是多样化的。理想的德育一体化包含德育一体化的多样性和德育的多样性,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但是,对学校德育一体化存在两种误解,一是认为德育是德育课的任务;二是认为德育应该以户外活动的形式开展。这两种误解在本质上消解了一体化德育多样化和德育多样化。一体化理念下的学科德育实践应彰显学科课堂的意义和价值,把学科课堂打造成德育实践的“主战场”。

(一)在真实的知识情境中育德

真实可感的知识情境发挥着巨大的德育功能。教学时,教师应着力把德育因素贯穿于知识情境之中,使情境负载起德育的功能。第一,充分利用教材本有的与学生生活经历、认知实际相适应的知识情境。比如,三年级音乐教学中“旋律”的上行、下行、级进、跳进、同音重复等知识,表现的就是一种人的情绪。教师教学中不能单纯就知识讲解抽象的情绪,而应该把这种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人物情绪结合,引入具有德育价值的经典歌曲,让学生体会具体人物的情绪表现,在知识学习中感受人物的内心矛盾,从而在人物的内心矛盾中认识道德冲突并作出道德选择。第二是把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带入课堂。德育一体化的学科课堂不是教教材,而是生活和教材的双向奔赴。教师应敏锐觉察孩子生活中具体场景对教材学习的德育价值。比如,小学数学“元角分”知识学习,教师可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优惠券现象,创设类似用优惠券买麦当劳汉堡的情境,让学生在学数学时了解生活。

(二)在活动体验中育德

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最为深刻,能获得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可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活动,助力学生道德生成。语文学科的语言运用,艺术学科的艺术实践,数学学科的用数学观察、思维理解现实世界,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用活动化教学的思路。许多优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已经成为自觉,有些原本只是孩子单向学习的环节被设计得情意浓浓、活力满满。例如,学校老师在教学课文《去年的树》朗诵环节,设计了“好友分别”的四个层次——送别,初别,久别,永别,让孩子在情境中朗读,感受朋友对友谊的珍惜和对诺言的遵守。

四、一体化德育管理:注重发挥年级组的“主心骨”作用

一体化德育的学科德育实施主体是谁?笔者在学校做过一个简单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学科组”。这个结论看似很正确,但是,从一体化德育的视角来看,却未必尽然。学校的德育系统结构为什么会出现重纵向的知识教学,轻横向的学科融合?原因就是课程管理中过重依赖学科组,忽视了年级组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一体化德育系统要发挥好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就应该改变以往过重依赖学科组的结构,重视年级组在学科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年级组为“主心骨”,开展学科德育实践。

(一)重视年级组研讨有利于课程的整合

在教学中,学科中的德育与学科关系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显性存在;二是蕴含在学科中的隐性关系,通常称之为隐性德育。[2]前者直接反映于学科内容的知识点,后者一般蕴含于学科教学的内在组织形式及潜在的知识价值观之中,而不与学科知识点直接挂钩。单纯以学科组研究学科德育,由于角色定位、思维惯性、任务驱动等客观要素的存在,年级组教师更多偏重学科知识本身,忽视知识与德育的关系,忽视自身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年级组,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设计与实施学科德育,教师们从自身学科德育出发,可以产生更多“共创”,展现出更多的德育智慧。

(二)重视年级组研讨有利于资源的整合

教育资源是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在强化学科备课的传统管理制度下,学科教师的资源观基本处在固化状态,课本文本成了主要资源,教师们不是致力于生成资源,分享资源,而是把资源看成是现存的、凝固的存在。学科德育忽视隐藏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和差异,忽视知识多样化的场景,忽视蕴藏丰富教育要素的社会现象,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都难以被挖掘和利用。为此,学校教师在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课文《赵州桥》教学中,学科组教师的研讨关注点大都聚焦“哪句是中心句”“如何理解中心句作用”“中心句如何作为知识线索去完善结构”“如何去预设孩子应答后的教师评价”等,研究的是这些琐碎知识点的学习过程,甚至是控制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基本不会站在“融合”的角度去思考、研究学习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采用年级组研讨的方式,思路一下就变得开放和多样,老师们会思考如何建构孩子对古老赵州桥的知识、历史、文化等认识与体验,把《赵州桥》文本融合语文、科学和美术等学科,教学设计焕然一新:“让学生在课前一周对身边的桥进行探究,探究桥的历史,亲自设计桥,感受桥的文化,搭建桥的模型,体会桥的雄伟和创举”[3]。

一体化观念下的小学全学科德育实践立足学科分科教学现实,优化各自独立分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充分发挥课程、教师、资源等的综合育人作用,改进当前学科德育的不足。学校德育工作是件艰深的工作,既需要从宏观上进行全局把握,也需要在各独立系统做好各种融合和联结;既需要从理论上深化对一体化的认识,也需要在各类实践中进行扎实地探索。

猜你喜欢
年级组跨学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梅州市中小学生2015—2018年体质健康的动态分析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年级组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能研究——制度建设与方法创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