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袁媛
(海安市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江苏 南通,226600)
感染性休克是指以全身感染为基础引起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属于严重感染的终末阶段,同时,即使患者在液体复苏后,仍需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来保持动脉压[6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乳酸水平(>2 mmol/L)的情况[1-2]。据统计,感染性休克占8.2%左右,其中有60.1%左右的患者具有死亡高风险,感染性休克具有较高病死率,需要临床配合有效的治疗方式来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但实践表明,如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可以配合分层干预措施及集束化护理服务,辅助提升疗效,对促使患者病情加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3-4]。本研究随机抽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探究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引入分层干预联合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阐述如下。
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其中对照组纳入40 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纳入的40 例增加分层干预联合集束化护理。对照组男29 例,女11 例;年龄30~72 岁,平均年龄(51.57±9.48)岁;发病时间5~10 min,平均发病时间(7.24±1.18)min;基础病:重症胰腺炎、重症肺炎、溃疡穿孔者分别为10 例、13 例、17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3例;年龄33~75 岁,平均年龄(51.57±9.31)岁;发病时间5~12 min,平均发病时间(7.34±1.16)min;基础病:重症胰腺炎、重症肺炎、溃疡穿孔者分别为9 例、12 例、19 例。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基础病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海安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病情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感染性休克患者[5];②临床信息完整者,患者其他疾病掌握明确;③存在呼吸浅快、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发绀、尿量减少、皮肤湿冷等临床表现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出现过相关病史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者;③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④血液类疾病者,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⑤恶性肿瘤者,严重的器官衰竭性疾病者;⑥精神障碍性疾病者;⑦患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者;⑧不愿参与研究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密切的监测,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家属交流,说明发病原因,配合医嘱开展对症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分层干预联合集束化护理,如下。
分层干预护理:在干预前,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对其病情、治疗方案、预期效果实施全面的评估。明确注意事项,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制订分层计划,由护士长带队,分配相关任务。护士长责任:详细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分配好责任及管床护士、家属相应的工作,在工作中,以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任务。责任护士责任:由其把握干预任务及效果,针对重点问题,做好督促、解决,及时改正护理不足问题。消除不良心理,减轻经济负担,多与患者交流,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信心。家属责任:指导家属多支持与理解患者,给予心理鼓励,加快康复时间。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为患者清洁皮肤,给予一定的被动运动干预,及时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处理。
集束化护理:①建立一支集束化护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组长带领成员学习集束化护理知识,了解此项护理模式的措施与优点,总结以往的护理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改进。②对患者的病情做好监测,如呼吸、瞳孔、意识等,监测血压10~20 min/次,监测肛温2 h/次。密切监测24 h 液体的出入量。在用药治疗中,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药物,并做好用药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抑制,及时给予吸氧护理,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医生。做好安全管理,预防坠床事件的发生;强化营养支持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等。
①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休克纠正时间、ICU 入住天数比较。
②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护理总有效率比较,护理总有效率:休克症状减轻,意识恢复,没有并发症,为显效;症状减轻,意识恢复,有轻微的并发症,为有效;以上标准,均没有达到,为无效[6]。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③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由海安市人民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26。该量表由12 个问题构成,主要从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工作态度、输液治疗环境、病房管理等方面进行评分,采用1~3 分评级方法,按照“不满意”到“完全满意”,总分12~36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④对比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出血、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出血+血栓)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要求),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休克纠正时间、入住ICU 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休克纠正时间、ICU 入住天数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休克纠正时间、ICU 入住天数对比 (±s)
组别例数休克纠正时间(h)入住ICU 天数(d)观察组406.23±1.213.88±1.10对照组4010.24±2.855.85±1.28 t 8.1917.382 P<0.001<0.001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 [n(%)]
护理前,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例数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4024.32±5.7733.23±4.25*对照组4024.29±6.3230.54±5.85*t 0.0192.353 P 0.9910.021
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感染性休克属于临床较为严重的一种急危重症,其是由感染引发的宿主出现相应反应,导致反应功能失调的一种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还会合并严重的循环与细胞代谢紊乱,导致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8]。感染性休克患者多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据不完全统计,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约在50%以上,是临床工作中需高度重视的一项疾病[9]。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较多,引起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相关组织的灌注出现不良,从而刺激机体的炎症因子,引发相关器官功能出现障碍性病变,患者出现死亡[10-11]。因此,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需要以改善患者机体的微循环、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预防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及护理原则,以此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效果。
感染性休克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在治疗中,为了实现治疗目的,需要配合分层干预联合集束化护理,以此来实现护理原则。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休克纠正时间、入住ICU 天数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7.50%,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80.00%,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相比不会增加。以往的常规护理只针对病情对患者进行护理,不能满足感染性休克患者与家属的护理需求,故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分层干预是一项全新的干预模式,其以优化人力资源为基础而开展的全新的干预方案,可以在目前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性与针对性,拓宽护理范围,从常规护理中发展到心理护理的高度,提高医疗服务的全面化、优质化、专业性[12-13]。且在以上干预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不同的护理服务模式,辅助提高护理效果。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以循证护理模式为基础而开展的,其集合了循证护理措施,让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较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身心舒适度,促使病情可以尽早康复。将集束化护理干预用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通过组建相关护理小组,提高护理专业性;在开展护理中,结合病情观察,了解变化程度,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控制病情的同时促使病情尽快好转;在用药护理中,结合病情,提高用药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做好吸氧护理,保持呼吸通畅,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安全管理,并配合营养支持,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或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护理效果发挥积极作用[14-18]。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样本量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续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深入探究配合分层干预联合集束化护理的具体方案。
综上所述,给予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层干预联合集束化护理,可以在缩短休克改善时间、入住ICU 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