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梅
(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黑龙江 大庆,163000)
儿科属于护理纠纷及护理投诉事件高发的科室之一,主要是因患儿沟通能力和自主能力较差,导致护理沟通难度增加,加之治疗期间患儿的依从性较低,极易出现不良情绪,表现出哭闹行为,护理不良事件频频发生,激化护患矛盾[1-2]。因此,如何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已成为现阶段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当前,常规护理内容仍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重视护理过程中与患儿的沟通及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整体护理效果欠佳,且已无法满足儿科护理需求。肢体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表情、目光、手势语言等动态无声的身体动作,或空间距离、身体姿势及衣着打扮等静态无声的形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可有效弥补常规护理中语言沟通的不足,疏导患儿不良情绪,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3]。个体化护理的针对性较强,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如下探讨与报道。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大庆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96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对照组患儿男25 例,女23 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6±1.02)岁;疾病类型:腹泻11 例,肺炎15例,急性肠胃炎14 例,肾病综合征6 例,脑炎2 例。观察组患儿男24 例,女24 例;年龄1~6 岁,平均年龄(4.01±0.97)岁;疾病类型:腹泻13 例,肺炎15 例,急性肠胃炎12 例,肾病综合征7 例,脑炎1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大庆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监护人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年龄≤14 岁;②非急危重症患儿;③住院时间≥3 d。
排除标准:①需接受隔离治疗患儿;②存在严重沟通障碍患儿;③抗拒心理严重患儿。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要求患儿家属参与整个护理过程:(1)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告知患儿及家属疾病知识及住院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2)用药指导。根据医嘱,告知患儿及家属正确的用药方法与剂量。(3)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定时巡视,监测患儿体温及病情变化。
观察组患儿予以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1)肢体语言沟通:①仪表。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形象,穿着得体、面带微笑。②面部。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时,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语言温和,态度和蔼。针对抗拒心理严重患儿,需在护理前,通过轻松的语气或扮鬼脸等方式缓解患儿紧张情绪,转移其注意力。③肢体语言。护理人员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可选择恰当的时机抚摸患儿,或与其握手;充分利用好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手势及拍肩膀、摸头等肢体动作的辅助作用,提升与患儿沟通的融洽程度,帮助患儿更好地理解护理人员想要表达的内容。④倾听。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具有自我表达能力患儿的主诉,全程面带微笑,主动点头示意。⑤眼神。护理人员应合理使用眼神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通过眼神传递自身的态度,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可面无表情或神情呆滞、两眼无神。(2)个性化护理:①个性化健康宣教。针对7~12 岁大龄患儿,可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为其讲解疾病知识;针对0~6 岁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的患儿,可采用漫画、卡通等形式绘制疾病宣传图册,或以视频动画的形式为患儿讲解疾病知识。②个性化用药护理。为患儿家属详细说明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根据患儿作息饮食规律,列出用药清单,叮嘱患儿根据清单按时用药,或为每位患儿定制一个用药提示闹钟,提醒患儿按时服药,指导家属在患儿服药后给予一定的奖励。③个性化病情护理。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巡查一次病房,主动与患儿交流,在此期间观察患儿神情变化,采用“一二三,木头人”这种小游戏,让患儿保持静止状态,为其测量体温,防止病情加重,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④个性化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合理控制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在安全位置摆放绿植或张贴、摆放患儿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及玩偶,并定期消毒、通风。⑤个性化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病情,结合患儿饮食喜好,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期间需询问患儿是否对饮食方案满意,若不满意需及时进行调整,年龄较小者由家属提出意见或建议,若患儿喜爱辛辣、油腻及刺激性较强的食物,需通过讲故事或看微视频的方式,耐心为患儿讲解生病不可进食上述食物的原因,提升饮食方案的合理性,增强患儿认同感。
①护理依从性。实施护理干预后,由护理人员根据两组患儿护理期间遵医服务、输液等配合程度表现填写大庆市中医医院自拟的护理依从性判定量表,判定其依从性。完全依从:主动遵医服药,配合输液等各项医护工作;部分依从:需在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的引导、监督下用药,接受输液等各项护理服务;不依从:忘记或拒绝用药,不配合输液等临床医护工作。护理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②不良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与抑郁自评量表(SDS)[6]判定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上述两个量表各包括20 个条目,采用4 级评分法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计算出各条目得分之和即为总粗分,总粗分×1.25,保留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③护理质量。干预后,采用大庆市中医医院自拟的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对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共有5 个维度组成:病区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服务态度与安全护理,共20 个条目,利用Likert 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分值20~80 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④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输液渗漏、给药错误、识别错误、坠床。不良事件发生率=(输液渗漏+给药错误+识别错误+坠床)例数/总例数×100%。
⑤护理满意度。采用大庆市中医医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两组患儿家属给出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总计100 分,>90 分表示满意;60~90 分表示一般满意;<60 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n(%)]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不良情绪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情绪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儿不良情绪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例数SASSDS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855.01±4.82 43.33±5.12* 59.41±6.11 46.35±8.11*观察组4854.74±5.37 40.17±4.92* 58.12±5.34 42.27±7.32*t 0.2593.0831.1012.587 P 0.7960.0030.2740.011
干预前,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850.21±4.9259.57±7.39*观察组4851.44±5.2768.23±8.48*t 1.1825.334 P 0.240<0.001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n(%)]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n(%)]
临床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所以难以有效配合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会增加治疗难度,对患儿健康及心理产生不良影响[6-7]。
随着儿科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得到有效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说话语气、眼神等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可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间的距离,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挚的情感,促使患儿身心逐步进入放松状态,提高治疗配合度与护理依从性[8-9]。个性化护理强调对信念的秉持,认为每个人均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充分尊重患者的个性,并且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患儿作为临床护理的核心,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促使患儿病情康复[10-13]。
本研究中,予以观察组患儿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护理依从率高达95.83%,明显高于选择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SAS、SDS 评分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该种护理模式可显著提升患儿护理依从性,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此结果与章友仙[14]研究相一致。与常规护理相比,肢体语言沟通方式更加多样,主要是通过肯定的眼神、亲和的态度及恰当的手势,消除患儿对护理人员的陌生与恐惧感,显著提升患儿护理配合度。个性化护理通过环境护理,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可有效驱散患儿对陌生环境的畏惧心理,维持患儿心态平衡,提高临床护理依从性。同时,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干预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较高,此结果提示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方面,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可充分满足护理人员的成就感与存在感,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个体化护理的针对性较强,护理人员可为患儿提供更加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这均有助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15]。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说明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既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可提高患儿家属对联合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此结论与倪连红等[16]、陈丽等[17]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在肢体语言沟通中,护理人员通过微笑、触摸、眼神接触等方式可以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关怀与重视,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护理配合度,从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18-19]。在个体化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饮食护理,可为患儿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指导方案,满足患儿身体所需营养需求,提升机体免疫力;通过用药护理与病情护理,可保证患儿用药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20-21]。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可提升患儿护理依从性,消除患儿不良情绪,改进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因研究样本量少,研究时间较短,未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进行对比,探讨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等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