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又叫茨菇、茨藏,生在水田里,我国中部和南部裁培较多。叶子像箭头,开白花,地下有球茎,多黄白色或青白色,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
履道池上作
【唐】白居易
家池动作经旬别,
松竹琴鱼好在无。
树暗小巢藏巧妇,
渠荒新叶长慈姑。
不因车马时时到,
岂觉林园日日芜。
犹喜春深公事少,
每来花下得踟蹰。
对茨菇的最早的记载可见三国《广雅》中:“藉姑,水芋也,亦曰乌芋。”其中“籍姑”就是慈姑,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茨菇的栽培种植也有详细的介绍,可见栽培茨菇技术在当时已经较为成熟。《名医别录》中记载道:“藉姑,生水田中。叶有桠,状如泽泻。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煮之可啖。”
关于“慈姑”这一名字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在梁村大连村中有一年轻妇人,名慈姑。某一年村中遭遇了秋涝,农田变成汪洋,庄稼颗粒无收,村民几近饿死。为了拯救村子,慈姑决定外出寻找食物,走了许久,脚都磨破了,才在一片湖泊中发现一种未曾见过的植物,根茎上结着十数颗果实。烹熟尝之,果实味涩却坚实如粟,可当食物充饥度命。于是慈姑便把这种果实带回村里,然而刚刚完成种植,慈姑便因过度劳累死在田里。人们为纪念她,将这一水生植物取名“慈姑”。
茨菇是我国特有的菜蔬,常见的烹饪方式有炒、烧汤和红烧三种。口味微苦有回甘,烧制时不易酥烂,吃起来粉嫩润滑,是比较典型的南方菜肴。明代才子徐渭《渔鼓词》诗赞:“洞庭橘子凫芡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娄唐九黄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不论是哪一种烹制手法,茨菇的独特味道总是不断吸引着人们,抚慰众人的味蕾。
姑苏城外
将茨菇中心挖空酿入梅干菜,绵糯与咸香交织,水乡味道萦绕唇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