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嵘,王 锋,王辉义
(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浙江 杭州,311122)
蜀河水电站位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境内的汉江干流上,距上游旬阳县城和安康水电站分别约51 km和120 km,是汉江干流上游河段梯级开发规划中的第六座水电站。工程主要任务为发电,兼顾航运。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2009年12月下闸蓄水并投产发电,2016年3月完成竣工安全鉴定。
水电站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94万km2,总库容约3.24亿m3,为日调节水库。水库正常蓄水位217.30 m,死水位215.00 m,设计洪水位222.05 m,校核洪水位227.15 m(p=0.1%)。枢纽建筑物从左至右依次为安装间、河床式厂房、纵向导墙、泄洪闸、垂直升船机兼泄洪闸、右副坝等,全长290 m,坝顶高程230.00 m,最大坝高72 m。
陕西蜀河水电站大坝首次定期检查期间发现,混凝土坝坝顶垂直位移自2012年起开始下沉,至2020年最大下沉量累计达6 mm,各测点下沉量基本一致,趋势性位移未收敛,见图1。有分析认为:“大坝整体在逐年下降,产生这种现象可能是大坝地基坚硬度及承载力逐年下降导致的”[1]。
图1 坝顶垂直位移测值过程线Fig.1 Process line of verticaldisplacement of dam crest
工程实际中,混凝土重力坝垂直位移发生趋势变化且运行多年未收敛的情况较少,需要在排除观测方法、基点稳定、平差计算等观测误差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结构及其他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若经核实,确实为大坝产生趋势性沉降,则应分析评判大坝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如四川沙湾水电站蓄水以来闸坝发生趋势性沉降,最大沉降达18 cm,根据测值及时分析评判并采取工程措施[2]。
大坝建基于弱~微风化岩体上,以CⅢ类岩体为主,局部为CⅣ类,坝基岩性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绢云母千枚岩,局部炭泥质板岩。弱风化白云母石英片岩变形模量0.980 GPa,弱风化绢云母千枚岩变形模量1.171~6.225 GPa,平均值3.335 GPa。坝基顺层断层发育,规模较大的F3、F4断层属中缓倾角断层,倾向上游,断层破碎带宽度变化较大,是控制坝基变形的主要结构面。其中F3断层的延伸长度较大,破碎带主要下伏于泄洪闸坝段和厂房坝段,坝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较大,施工中对坝基地质缺陷采取了深挖清除、刻槽置换混凝土、铺设钢筋等处理措施,并进行坝基固结灌浆,处理后的坝基承载力及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蜀河大坝最大坝高72 m,属于中高坝,基础为弱~微风化岩体,局部岩性偏软,虽已针对性采取工程措施,但不能排除个别坝段产生趋势性沉降的可能。从埋设在坝基的基岩变位计观测数据可见(图2),坝基最大压缩量2.8 mm,主要发生在仪器安装初期,2010年以后测值基本保持不变,不存在趋势性变化,经综合分析,坝基变形稳定,可排除大坝基础整体趋势性压缩变形的可能。
图2 基岩变位计测值过程线Fig.2 Curve of monitoring data by bedrock extensometer
大坝垂直位移采用几何水准法进行监测,坝顶共布置13个几何水准测点,测点编号为LD1~LD13。工作基点布置在坝顶左右岸灌浆廊道内,基点编号BM05和BM06。工作基点位移采用坝址区高程控制网校核。垂直位移采用DNA03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按一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初始值取得时间为2012年1月,观测频次为1次/月,采用支水准往返测路线进行观测,观测线路为:坝左工作基点BM06→转点1→转点2→LD13→LD12→…→LD1→坝右工作基点BM05(作转点处理),往返测。
现场垂直位移几何水准测点与坝体牢固结合,测点能反映坝顶的实际变形情况,测点有保护装置。水准仪、水准尺每年送检,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
3.2.1 理论精度
坝顶几何水准路线理论精度受水准测量中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影响。据DL/T 2155—2020《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规程》,一测站单程所测高差的中误差为Md,一等水准取±0.106 mm。往返测时垂直位移中误差M w=M d/2;其余路线M w=M d。
对支水准线路,最弱点为最远点,最弱点测站数等于起测点至该点的单程测站数。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计算式为:
式中,R为最弱点测站数。
垂直位移量是两次测得高程值之差,故得垂直位移中误差。
经计算,蜀河大坝坝顶水准路线最弱点高程中误差±0.31 mm。大坝坝顶水准路线垂直位移中误差±0.43 mm,均小于±1 mm,满足规范要求。
3.2.2 实测精度
坝顶垂直位移设置两个工作基点:BM05和BM06,分别位于坝顶左右岸灌浆廊道内,设置两个工作基点应该是原设计打算采用附合水准观测。实际观测采用支水准往返测,平差采用BM06作为起算点进行计算,BM05未作为工作基点进行平差计算,只作为普通转点。
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的10次观测原始记录的精度进行统计,各次大坝垂直位移测量的往返测不符值最大为0.51 mm,小于规范要求的往返测不符值±1.24 mm,各测次大坝垂直位移测量往返测不符值均满足一等水准的要求,观测精度良好。
BM05和BM06采用坝址区高程控制网校核,2009年10月20日高程控制网建成并取得初始值,采用DNA03水准仪按一等水准精度进行观测。首先从国家水准网二等水准点Ⅱ安+29(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引测至水准基准点双金属标及水准基点,连续观测2次,按一等水准要求平差计算合格后取均值作为初始值。首次观测闭合差为1.1 mm,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24 mm,满足一等水准测量要求。2014年12月采用DiNi12电子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水准控制网观测时首先观测校核点、基准点的钢标及铝标,以基准点的钢标作为起始点,连续观测2次,平差计算合格后取均值作为高程控制网恢复后的首次观测结果。
2015年11月、2016年12月、2017年11月、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11月对高程控制网复测,其中BM06由于引测转点损坏,2016—2019年未复测。复测结果见表1和表2。由表可知:工作基点BM06各次复测值与首次测值之差较大,2014年12月和2015年11月复测时位移量分别为4.5 mm和4.0 mm,BM06出现了较大上抬变形。2020年11月复测结果表明,BM06累计上抬量为6.50 mm,目前该点仍处于缓慢上抬状态,左岸存在炭泥质板岩出露,工作基点上抬可能是由于炭泥质板岩遇水膨胀造成的。工作基点BM05各次复测值与首次测值之差较小,最大为1.2 mm,BM05总体稳定。
表1 工作基点校测结果(单位:m)Table 1 Results of calibration of benchmark points
表2 工作基点历次校测与首次测值差(单位:mm)Table 2 Difference between previous calibrations and first mea⁃surement of benchmark points
左观测平洞工作基点BM06目前累计上抬位移6.5 mm,与大坝沉降变形的量值基本吻合,坝顶垂直位移2009—2020年沉降6 mm左右,因此,分析大坝垂直位移测值趋势性沉降增大应该是工作基点BM06不稳定引起。
从以上分析得出,大坝垂直位移趋势性变化是由工作基点BM06上抬引起的,经过多年复测,水准线路中另一个工作基点BM05是稳定的,因此可以将历次水准观测数据以BM05为基准点重新计算坝顶水准测值。重新计算后绘制坝顶垂直位移过程线,见图3。大坝垂直位移测点位移无明显趋势性变化,测值明显呈年周期变化,气温升高上抬,气温降低下沉,能反映大坝垂直位移的实际变化情况。
图3 以BM05作为工作基点计算的坝顶垂直位移测值过程线Fig.3 Process line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dam crest taking BM05 as the benchmark point
坝顶垂直位移测值过程线见图3,坝顶垂直位移测点年变幅分布见图4。对国内坝高70~90 m的混凝土重力坝垂直位移年变幅数据进行统计,见表3。由图表可见:
图4 坝顶垂直位移年变幅分布Fig.4 Annualvaria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dam crest
(1)从变化趋势看,近年来坝顶各坝段垂直位移变化稳定,无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2)坝顶垂直位移随温度呈年周期变化,温升上抬,温降下沉,符合一般混凝土坝垂直位移变形规律。
(3)坝顶各坝段垂直位移最大年变幅在4.5~14.8 mm。从变幅的分布看,右岸泄洪闸坝段垂直位移变幅较小,左岸厂房坝段坝顶垂直位移变幅较右岸大些,河床中部厂房表孔6号闸墩部位最大年变幅为14.8 mm。坝顶垂直位移变幅分布状态符合工程特点。
(4)根据国内最大坝高70~90 m的混凝土重力坝的垂直位移年变幅统计结果(表3),除五强溪最大年变幅达14.0 mm以外,其余大坝垂直位移最大年变幅均在10.0 mm以内。蜀河水电站厂房坝段垂直位移变幅与同类工程对比偏大,主要与厂房坝段厂内溢流结构布置有关,但变幅量值基本在合理范围。
表3 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垂直位移最大年变幅统计Table 3 Statistics of maximum annual varia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dam crest
(5)从相对位移看,坝顶相邻坝段测点同步性较好,出现峰谷的时间基本接近,变化情况相似,表明大坝垂直位移变化较为协调,各坝段坝顶未发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混凝土结构未见破损,坝段之间结构缝未见明显错抬(图5)。
图5 坝顶结构缝变形情况Fig.5 Deformation of structural joint on dam crest
(1)蜀河水电站大坝坝顶垂直位移测值表现为趋势性沉降,是由于水准工作基点BM06不稳定造成的。可以采用稳定的工作基点BM05作为起算点重新计算坝顶垂直位移结果。
(2)重新计算后的垂直位移结果显示,蓄水以来蜀河大坝垂直位移测值稳定,垂直位移变形规律及分布规律符合混凝土坝一般规律,年变幅较同类工程偏大,与厂内溢流的结构布置有关,年变幅属于合理范围。
(3)根据坝顶垂直位移、基岩变位观测结果及现场检查结果分析,大坝变形性态正常。
(4)大坝监测数据分析前,首先要对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甄别,尤其是对于异常测值,应采取多种方法验证,不要急于得出大坝存在异常变形的结论。分析过程中也应紧密结合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结构特点、运行环境综合分析,对异常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为准确评价大坝结构安全和运行性态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