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乡村公共建筑策划与设计
——以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为例

2023-01-31 02:3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金洋刘长春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2期
关键词:江村费孝通纪念馆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金洋 刘长春

1 项目功能策划

1.1 区位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位于苏州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南村的中心。开弦弓村又名江村,由费孝通先生所取,村落位于1条东西向小河的西侧,从平面上看,南村像张弓,北村像支箭,村名由此而来。江村距太湖3km,当地村民历来在湖中撒网捕鱼、地上种桑养蚕,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费孝通先生先后26次到访江村,使江村成为当地的文化标识和人类学学者向往的圣地。2010年,正值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当地政府决定在开弦弓村建设费孝通江村纪念馆。

1.2 功能定位

随着社会发展,村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且乡村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功能单一的传统乡村公共建筑难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故新时代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需满足功能和类型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需求[1]。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作为小型纪念性建筑,首要功能要求是满足展览陈列及相关附属配套功能,作为乡村文化建筑,既要起到对外宣传村落文化的作用,又要立足于改善民生、服务乡村的根本目标,将江村纪念馆建设成为江村的公共空间,激活乡村活力,改善开弦弓村以往公共空间匮乏的现状,使项目最大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基于此,项目设计应满足多种人群的使用需求,如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行为活动,可存交叉但并非完全割裂开。故项目功能定位主要分为2个部分:①展览陈列馆,由费孝通展厅、费达生展厅和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包括3个部分组成,对村落自身文化到人为附加文化进行全方面展示,成为了解江村的窗口;②村落公共活动场所,设置休息厅、茶馆、活动室等建筑空间及庭院、廊、亭等开放空间作为村民活动交往的公共场所,起到激发场地活力的作用。同时,村民的参与也可作为村落文化展示的一部分,让参观者置身其中感受村落的文化氛围,以提升当地村民和游览人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人群及时间的角度来看,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功能定位可确保项目的高效利用,既避免浪费公共资源,又满足居民生活、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 周边场地回应

2.1 低影响的总体布局

每个乡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均不同,具有相应特征,在场地设计阶段应充分挖掘场地自然环境及人群生活行为等特点,以在场地设计阶段降低其对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乡村公共建筑的在地性特征。

纪念性建筑常进行集中布局且建筑体量高大,但在充分考虑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的场地特点后,认为高大的建筑体量会遮挡场地周边的重要村落节点,如北侧的香樟树,将严重削弱村落空间的可识别性。故将建筑分散于节点两侧,让出中间视廊通道可实现项目融于村落、隐于村落的目的(见图1)。

1规划总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肌理既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又是人们认识物质的最直接的媒介[2],适宜的建筑体量应与周边原有的传统村落肌理相适应。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适宜的建筑体量及总体建筑布局使其能接收和反馈周边的环境信息,与环境互相映射、互融共生。

2.2 多人群的交织互动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的主要使用人群为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其主要流线如图2所示。

2游客与村民流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外来游客从西南角的入口广场进入场地,由道路引导至西侧的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及费达生展厅,再通过西侧附馆与东北角主馆之间的连廊进入费孝通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可在东侧与南侧的廊道内休憩。

2)村民的流线较为简单,因场地北侧为村落的交通枢纽,西侧为人流聚集的村落市集,活动路径集中于西南角主入口与北侧次入口之间。同时,部分村民进入场地的目的性较强,可直接前往活动室、休息亭、庭院和廊道等空间。游客在院、廊、亭、桥等空间进行休憩或过渡,与村民的主要活动场所重叠,多种人群在此过渡空间中交流互动,为场地注入了活力。

3 场所精神表达

3.1 场所营造与表达

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形”与“意”相结合,“意”是指对乡土的自然、人文要素的集体记忆。对当地村民与外来游客而言,共同的“意”则是江南村落的自然、人文所带来的心理体验。故对村落整体布局和人文要素的抽象成为空间构思的关键。

水是江南村落不可或缺的元素,村落缘水而生、缘水而建,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的建筑群体沿着场地周边布置,围合出中心场地并引入池塘,使整个项目成为真正的村落公共场所。其中,场地西侧的附属展厅——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费达生展厅,多角度扭转其形体以回应村落的“弓”形布局,分隔大的建筑空间,以此形成多个连续变化的小型空间序列,同时,扭转产生的多处间隙空间布置小型庭院或进行对景处理,丰富了游览过程中的空间体验,使建筑更具江南园林的韵味。

位于场地东北角的主馆为强调其纪念性,设置1个2层高的方形中庭空间,围绕中庭组织“回”字形流线通往2层的眺望空间。在其流线行进的过程中,中庭一侧有1条正常人眼高度的镂空缝隙,使参观者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视角的变化,用空间语言使其体会费孝通先生“行行重行行”的学术实践历程[3]。

建筑内外多处运用了廊、亭等灰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的公共性,为容纳多种形式的村落活动提供了可能。

3.2 室内公共空间

室内重要空间的缝隙效果及无需吊顶的顶板效果均通过建筑与结构一体化设计完成。一方面是将室内外作为整体,创造完整连续的空间意向,另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项目建造情况,减少工序、降低造价、缩短周期。在设计时,室内采光遵循可持续及减少运维成本的原则,通过采光天窗的方式充分运用自然光线。但工程实施时,展厅布展将部分天窗封闭改为人工照明[4]。

4 地域文化传承

4.1 苏州地区建筑特点

苏州地区建筑具有独特的元素,该元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设计时应该深入挖掘地域特点、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5]。

苏州地区的建筑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培育了当地人精致、质朴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小巧,层高不宜过高;形体之间组合多变,统一中求变化;围合成封闭或半封闭的院落空间。建筑色彩具有淡雅、朴素的特点,以黑、白、灰为主基调,尤其是公共场馆建筑,大多为粉墙黛瓦,以达到开阔、明净的视觉效果。

苏州地区建筑发展至今已逐渐符号化,如月洞窗、月洞门、凉亭等建筑形式,均已成为现代造园技艺中不可或缺的标志和符号[6]。为表现建筑的个性与气质,寻求淡雅的情趣和深邃的空间意境,苏州地区建筑通常将造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将园林的处理手法与元素融入建筑当中。

4.2 地域元素的提取

4.2.1 水

水是江村文明的基础,赋予其亘古不朽的生命,也深深影响着江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统庭院中,通常在庭院中央设置规整式或自然式水池,两侧预留观赏道路。江村纪念馆沿廊道设置水景,将水景设于道路两侧使建筑既能与水景直接接触,让人产生建筑浮于水中的联想,又能增加建筑与景观的互动,增强公共性。

4.2.2 立面

建筑色彩上以白色为主基调,灰色压边点缀,符合当地一贯淡雅、质朴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纪念馆周边原有建筑的建筑色彩提供整体背景[7]。

在立面设计上采用现代的处理手法,通过在大面积实墙上利用孔洞、镂空或玻璃形成虚实对比和块面效果,给人以简洁、轻盈、明朗的建筑效果。主馆南立面下部采用架空柱廊的形式,上部则利用孔洞形成块面虚实对比,利用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模仿当地传统木构架形式,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效果(见图3)。同时,整个立面错落有致的感觉与江南传统建筑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3建筑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2.3 园林意向

将廊、亭、院、桥等元素融入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以此回应江南传统建筑的特点。运用“廊”将分散的建筑体块连接成整体,增强建筑的公共性,为当地村民的日常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场地,且使建筑内外的衔接过渡更加自然。孝通江村纪念馆运用许多苏州园林元素及对景处理手法,如空窗、圆拱门等。在立面上的空窗不仅能用于采光,而且有取景框的效果。

5 结语

在城乡交互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地域性乡村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和乡村联系最为密切的纽带,需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对内,充分了解原住居民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使其成为真正的公共活动场所,为乡村振兴注入内部活力;对外,吸引外来游客,宣扬当地历史文化和村落特色,注入外部活力。此外,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应重点挖掘其独特的资源与文化,利用文化属性带来附加价值。

猜你喜欢
江村费孝通纪念馆
魅力南江村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西热江村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