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信仰空间在乡土聚落的体现
——以晋南曹公村四圣宫为例

2023-01-31 02:31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高宇波吴永杰杜欣格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关帝庙院落信仰

文/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高宇波 吴永杰 杜欣格

0 引言

信仰既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灵魂,又是人类对信仰目标进行稳定、持久、排他追求的精神活动。随着时间推移,信仰类型逐渐增多,依照其形态可分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因其内涵不同,所对应的祭祀活动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多种信仰活动聚集于同一信仰空间中时,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需重点关注。研究以晋南曹公村四圣宫为例,对多元信仰空间在乡土聚落的体现形式进行分析总结。

1 历史背景

1.1 曹公村

山西地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繁杂的信仰。翼城县曹公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南中条山与太岳山之间的半丘陵地带,历山北部,四面环山,东侧为曹公河。曹公村历史悠久,相传始建于舜,是以侯姓为主的血缘型村落。村内信仰丰富,除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独特的民俗信仰,村内原有玉皇殿、观音堂、土地庙、路碑亭、石牌坊、钟楼、白龙庙、山神庙等数十座庙宇,但因种种原因均湮没于历史尘埃中。2019年1月,曹公村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 四圣宫

四圣宫位于翼城县西闫镇曹公村北500m。四圣宫由僧舍院、四圣宫院、关帝庙院3座院落组成,据庙内“重修尧舜禹汤之庙记碑”记载,四圣宫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关帝庙碑”记载关帝庙院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重修四圣宫,民国七年(1918年)、1999年、2005年重修。“四圣”是指尧、舜、禹、汤思4位上古先贤,四圣宫是山西乃至全国少有的将四圣放在一起供奉的宫殿式古刹。数百年来,四圣宫承担了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明清以后的商贸功能,成为当地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四圣宫被纳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四圣宫建筑形态特征

2.1 空间形态

四圣宫占地面积3338.19m2,整体坐北向南,包括3组院落,自西向东依次为僧舍院、四圣宫院、关帝庙院。山门位于西南角,面西而开,最南端设一列长廊将3组院落串联(见图1)。

1四圣宫全貌(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四圣宫平面如图2所示,由山门进入,第一组院落为清代建筑——四圣宫僧舍院,是僧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现有北房及西厢房。第二组院落为四圣宫院。院内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舞楼、献殿(已毁)、正殿,轴线两侧有旁门、廊房、配殿、耳殿。其中舞楼、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他为清代建筑。第三组院落是紧靠四圣宫院的关帝庙院,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整体布局与四圣宫一致。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舞楼(现代重修)、正殿。轴线东西两侧自南向北各有东、西山门,东、西看房,东、西厢房,东、西耳殿。

2四圣宫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组院落整体规整对称,布局统一,各院落间分别于院墙上安置1扇小门,方便通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除山门外无其他出入口,三面皆有高大的围墙,房屋四周相对封闭,形成集中的建筑群。

独特的空间形态使四圣宫内多种信仰彼此独立却又存在联系。高大的院墙、单独的院落可进行不同信仰活动,通过小门与廊道衔接院落,院墙将所有院落环绕包围,进一步增强了整体性。

2.2 建筑造型

2.2.1 山门

四圣宫山门又称三门殿,是座三门并立的三开间悬山式建筑。中间大门匾额上原嵌有“四圣宫”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左右旁门上镶嵌砖雕匾额,左为“则天”,右为“协帝”。两旁为八字影壁,上嵌砖雕青龙、白虎门神浮雕,饰以绿釉,现已脱落。青龙神像威武,白虎神像勇猛,栩栩如生,刀法遒劲,即道教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

2.2.2 大殿

四圣宫僧舍院北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两椽,悬山顶,三檩无廊式。西厢房坐西向东,面阔四间,进深两椽,悬山顶,三檩无廊式。

四圣宫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顶部铺灰色筒板瓦,是祭祀尧、舜、禹、汤四圣的主体建筑。巍峨宏大的大殿十分壮观,宫殿檐柱上施通木大额枋,为自然圆木略加修正而用,形式古朴粗犷,用材硕大。额枋上置五铺作斗,共12朵。梁架作彻上明造,四椽厅堂用二柱。四圣宫大殿用材硕大规整,结构精巧,设计合理。

关帝庙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出廊式,檐下斗十一攒。顶部用琉璃脊饰,灰色筒板瓦铺面。正脊为捏花筒子左右置狮象,两端吻兽雕刻精致。殿内原塑关帝像居中,陪祀有瘟神、河伯等。

2.2.3 舞楼

两组院落在中轴线上与大殿正对的位置均设舞楼,是祭神娱人的主要场所,功能相同但在形制上存在差异。

1)四圣宫舞楼 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坐南向北,平面近方形,面宽、进深各为1间,台基高1.5m,单檐歇山顶。台基上仅在后檐砌墙,两侧山墙仅有后部一段,前檐及两侧三面敞开可供观众观看。台身四角置覆盆式柱础并雕饰莲瓣,规格较大。其上立角柱4根,后檐增平柱2根支撑着十字相交的角替与“井”字形大额枋。两山墙前端各立辅柱1根,支撑着大额枋的腰部和角替。其上四周施斗20朵,用材硕大,手法简练,为五铺作双出双下昂、偷心造。屋架部分用四抹角梁,大角梁叠压抹角梁之上,其后尾各挑垂柱,补间铺作后尾各挑垂柱,八垂柱之上施八角形栏额、普柏枋,各角之上施藻井斗1朵,其向外部分为重叠枋木承托平符、平梁及顶部荷载,向内为五铺作出双抄。耍头之上置云板连接8组斗并斜向内置由戗,顶部中央再施雷公柱,从而形成十分华丽的斗八藻井。四圣宫舞楼用材硕大规整,结构精巧,设计合理,是我国仅存的8座元代戏剧舞楼之一,为我国戏剧发展史及建筑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关帝庙舞楼 建于清嘉庆年间(1795—1820年),坐南向北,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台基高1.6m,单檐悬山顶,顶部用琉璃脊饰与正殿脊饰相同。梁架为五檩五架梁,檐下斗七攒,为装饰性斗。额枋下通间华替雕刻“八仙庆寿”的神话故事,雕技纯熟,形象逼真。

综上所述,四圣宫与关帝庙的主要建筑形制等级相同,采用相似的装饰构件,但因修建时期不同,用材尺寸相差较大,四圣宫恢宏大气,关帝庙精巧华丽。

3 多元信仰空间的表现特征

3.1 历时性

建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为满足人们当下的需求,其形式与内容不断发生改变。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信仰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之一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主推某种信仰,如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圣宫所处的古平阳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信仰尧、舜、禹、汤四圣,民间虽一直存在关帝信仰但范围较小,直至明清时期,封建贵族将关公神化并大力推广,兴建关帝庙。在此时期,四圣宫进行2次重修,体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关帝庙的修建不仅遵循当时的建筑特点,而且在形制上向四圣宫靠拢。

在祭祀活动方面,四圣宫庙会有近600年历史。每年举办2次庙会,第一次是农历四月初八,会期3~6d,第二次是七月二十九至八月底,会期1个月。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当地及附近的村民都要来四圣宫参与盛大的祭典活动,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地的信徒均前来参拜四圣。随着时间推移,四圣宫的功能更加民俗化,神性逐渐淡化。抗战时期,四圣宫曾为青年训练班、军民联谊场所,成为老区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1949年后,曾在此开办学校,而举办庙会时长廊也成为主要的交易场所。

3.2 复杂性

我国历史悠久,信仰种类丰富。在宗教信仰方面,既有本土宗教道教,又有外部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虽传入与盛行时间不同,但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晋南地区是我国文明起源地之一,尧、舜、禹均发迹于此,故此地自古以来重视尧舜禹文化,并伴有祭祀活动。关公为山西运城解州人,被尊称为“武圣”,与孔子齐名,故此地兴盛对关公的信仰。四圣宫同时存在上述信仰,无法明确划分为佛教或道教场所。而在四圣宫的建筑中也表现出多种信仰元素,如山门上雕刻的道教青龙白虎,僧舍院中唐仪凤元年雕刻的佛教经幢。

除宗教信仰外,在饱受战火摧残的年代,哲学信仰推动着曹公人民走向胜利。如今,四圣宫的墙壁上仍能隐约看到红色标语,舞楼前广场四周展示着先烈们的塑像与事迹,在国庆等重要节庆时一般会组织红色活动以纪念缅怀先烈们。

3.3 包容性

中国人的信仰是基于文化的信仰,以儒释道为代表构成主流文化。该信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教堂忏悔和东南亚国家的寺庙祭拜,中国人的信仰根植于生活之中,留存于血脉之中。儒家讲忠、义、礼、孝,并以此构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家讲善恶报应,探索人与自热的关系;佛家讲修身断恶,提倡奉献精神。三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仰包容的观念也体现于四圣宫:①本村及周边村民无明确的信仰区分,不同的祭祀活动举办时间虽不同,但均表达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四圣宫自身也表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院落空间相通,细部采用其他信仰的元素装饰;③四圣宫削弱了自身的神圣感,贴近时代文化,融入当地村民生活,长期开放,允许村民及游客进入瞻仰先圣、祈求祝福。

4 结语

研究晋南曹公村四圣宫可知,保护乡土聚落信仰空间应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包容性,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并使之与传统相结合,打造多元化发展模式,使乡土聚落信仰空间真正“活”起来。

猜你喜欢
关帝庙院落信仰
八一作品
福建东山关帝庙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