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健鑫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青岛 266520)
中巴经济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北联新疆喀什,南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一条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动脉,期望以走廊发展为中心,以能源、港口建设、交通设施和产业协作为重点,形成多元化、宽领域的“1+4”合作布局,进一步深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巴两国共商共建共享,联袂构建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
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到全方位冲击。后疫情时代,如何理性地判断中巴经济走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系统地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路径,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2020年以来,虽然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出现否定之声,但走廊建设并未因此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逆势前行,展现出旺盛的活力。
《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远景规划》)和中巴经济走廊官网资料显示,走廊项目共计70个,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合计26个,占所有项目的37%。2020年以来,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中巴两国通力合作,推进防疫工作的同时,统筹建设生产,目前多数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均已竣工。
(1)公路建设方面。2020年7月28日,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工程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赫韦利扬—塔科特段)正式实现全线通车,极大地缩短了通行时间,是连接中巴两国的主要陆路交通通道。2020年12月,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项目(苏库尔—木尔坦段)正式移交通车,路线总长39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这一条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智能化交通走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远景规划》下共有14个公路项目,北部的喀什—伊斯兰堡线路与南部的东中西三线共同组建起井然的公路交通体系,夯实了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的基础。
(2)铁路建设方面。2020年10月25日,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正式开通,作为南亚地区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橙线在疫情的严峻考验下保持建设逆势而上、项目顺利推进,不仅改善了区域的交通条件,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巴基斯坦迎来“地铁时代”,为中巴合作增添了新动能。根据《远景规划》,共有6个轨道交通项目被列入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框架,其中包括2个区域铁路项目和4个城市轨道项目。与公路体系相似,北部的喀什—伊斯兰堡线路与南部的东中西三线共同形成井然的铁路交通体系。
长期以来,能源匮乏严重阻碍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为了力解巴基斯坦的能源短缺难题与深化中巴经济合作,在中巴两国领导人的关怀下,能源被列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中之重。中巴经济走廊实施以来,煤炭、水力、太阳能和风能各大能源项目相继落地并投入运营,极大地缓解了能源供应不足的状况。其中,萨希瓦尔、卡西姆港、俾路支省胡布和塔尔等燃煤电项目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数千兆瓦的能源;作为巴基斯坦的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默蒂亚里—拉合尔±660千伏直流输电项目输送容量高达4000兆瓦,对提高供电质量和降低供电成本具有重要作用;苏基克纳里、卡洛特和阿扎德帕坦等水电项目每年将为巴基斯坦提供数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在缓解电力短缺的同时,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效益;巴哈瓦尔普尔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吉姆普尔、卡拉奇沃风电站等新能源项目的落地,有效地降低了巴基斯坦国内生产生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增加了电力供应,减少了碳排放量,完善了电力结构,促进了社会环境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面爆发以后,中巴双方坚持沟通协作,积极克服走廊建设面临的困难,保障各大能源项目正常运营:萨希瓦尔、胡布、塔尔、卡西姆港等燃煤电站仍然维持正常发力,萨察尔、大沃风电站依旧保持稳定运作,为巴基斯坦全国提供了1/3的电力供应,对疫情下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作用。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是天然的深水港,具有卓越的港口条件和重要的战略价值。2013年,中国企业正式获得瓜达尔港运营控制权,从萧条破旧的小渔村到车水马龙的航运贸易中枢,9年的建设使瓜达尔港万象更新。
首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端口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港口,瓜达尔港为中国打造了新的经济着陆点与能源通道。中东是中国石油资源的主要供应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我国仍然进口了数亿吨石油。瓜达尔港的开通,为中国开辟了新的能源走廊,使得中国摆脱了马六甲海峡的制约,大幅缩短了运输距离,保障了能源安全。其次,瓜达尔港在保持自身发展势头的前提下,逐渐丰富港口业务,不断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冠疫情期间,中巴两国不畏疫情的考验,积极扩大港口业务,并于2020年首次启动阿富汗转口贸易,为中亚内陆各国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贸易出口港,为中巴经济走廊区域互联互通、地区共商共建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最后,港口配套建设日渐完善,瓜达尔港中枢作用大大提升。法曲尔中学提前竣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相继建立,为深海港口的运营和管理夯实了人才基础,是中巴经济走廊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东湾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连接起瓜达尔港2281英亩的自由贸易区与国内外,实现进口、出口和过境货物的顺畅物流运输。海水淡化厂、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顺利开展,投产后将每日产出数千吨的饮用水。2017年5月,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投入运营,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瓜达尔港正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航运、贸易枢纽与中巴经济走廊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近年来,在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下,中巴经济走廊取得了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但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不仅对“一带一路”产生深刻的冲击,还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政治风险和安全问题是走廊建设与项目顺利开展不能忽视的因素,长久以往,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局势长期不稳。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巴基斯坦国家内部各方利益冲突加深,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的矛盾加剧,安全局势的不稳定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亚和中亚三大地区“十字路口”的关键位置,北连阿富汗、南接印度、西邻伊朗,沿线辐射的国家众多、覆盖的地区广阔。一方面,区域之间利益不均衡,宗族与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恐怖主义行动活跃,必然会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巴基斯坦地处关键的战略位置,走廊项目触及多方的利益,因此中巴经济走廊又深陷地缘政治风险与大国博弈的挑战之中。
第二,新冠疫情爆发后,个别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将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通过一系列手段祸水东引,企图将病毒源头引向中国,曲解中国对外援助的善意之举,为疫情阴谋论煽风点火,破坏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一带一路”合作的氛围。
2022年初,全球经济状况相比预期较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1年的5.9%下降至2022年的4.4%,下调0.5个百分点。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普遍受到冲击,使得经济水平原本就不高的国家“雪上加霜”。据统计,自2013年巴基斯坦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呈高速发展态势,但受新冠疫情影响,巴基斯坦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创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如图1所示。第一,随着近期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持续扩散,疫情的反复性与长期性导致全球消费和投资意愿减弱,可能进一步加剧资金短缺风险,影响项目的稳定进展。其次,发达经济体提高利率可能阻碍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本流动,引发货币和财政状况的风险。巴基斯坦国家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巴基斯坦外债总额高达1221.99亿美元,巨额的外债及居高不下的通胀率使巴基斯坦货币与财政风险尤为严峻,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更加困难。最后,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世界反全球化倾向加重,区域合作碎片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活力低下,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合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图1 巴基斯坦2013—2020年GDP发展情况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项目有关国家加强对出入境的检查力度。一是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审查,跨境流动人员须先隔离14天,疫情严重的地区甚至无法顺利开展建设,导致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及时地与项目对接,为走廊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质量管理难度。二是对相关物资进行卫生检疫,进出口货品须进行严格检测流程,同时许多国家对运输进行限制,采取停航、停运措施,致使供货速度减慢,增加了时间成本,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新冠疫情体现出明显的地区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疫情严重性不同,因此无法协调复工,不仅增加了项目开展难度,还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极大冲击。此外,面对疫情的考验,中巴经济走廊的应急管理机制暴露出许多不足,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自然灾害治理体系和应急支撑保障体系亟需完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低下,对公共安全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严峻的疫情对项目员工的心理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无法及时解决员工的恐惧情绪,就会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管理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新冠疫情爆发已近三年,在对项目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难得的机遇。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巴应以“战胜疫情”为前提,以“维护公共安全”和“推动经济复苏”为目标,加强两国交流合作、化危为机,在机遇中探索建设路径,在建设中寻觅发展机遇,共同携手将走廊打造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一带一路”实践样本。
战胜疫情是推动项目复工复产,助力地区互联互通的前提。其一,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倡议的提出国和疫情治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中国应在抗疫合作中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彰显大国担当。我国与沿线地区应继续保持密切联系,在疫苗研制、核酸检测与防控部署等领域加强合作,协助沿线地区建立医疗机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派遣医疗专家进行经验与技术分享,并根据巴基斯坦国情,引导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抗疫机制,用实际行动打破某些西方国家的政治阴谋,展现中国愿同各国共克时艰、联袂战胜疫情的坚定意志,提高外国公民对中国的友好感。其二,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证明,各国利益休戚相关,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沿线地区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责任共同体意识,以团结代替分歧、以包容取代对抗,凝聚合力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巩固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重大疫情治理能力,强化应急物资支撑和保障水平。同时,积极创新疫情合作机制,利用大数据、云技术建立健全卫生信息共享体系,推动远程医疗和区域联防联控,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为高质量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创造新的路径与机遇。
稳定的公共安全环境是顺利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保障。其一,中巴两国应积极探索安全合作机制的新模式。巴基斯坦国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根深蒂固,宗教、民族和文化等问题复杂,目前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地区暴动和民族分离等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因此,建立新型安全合作机制以维持地区安全已迫在眉睫。其二,中巴两国应深化项目沿线地区的合作。新冠疫情爆发后,巴基斯坦经济愈加萎靡,人均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民众反抗情绪加剧。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持续扩散,引发了新的一轮疫情。疫情的反复导致社会治安逐渐恶化,对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方要深化与沿线地区的互动合作,主动对当地扩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平等的医疗机会,为疫情下岗人员进行再培训,密切两国智库交流、讲好“走廊故事”,不仅可以增加地区收益、促进两国民心相通,还有助于巴基斯坦摆脱安全困境,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互惠互利。其三,中巴两国应同力协契,反对疫情“政治化”。更加坚定“全天候”友谊关系,提高战略互信,保持政策沟通,坚决反制各种破坏走廊建设的图谋。
统筹疫情防控与推动经济复苏、逐步实现复工复产和抓牢经济发展新机遇是今后工作的关键所在。其一,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中巴经济走廊数字化转型。积极加强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疫情萌生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将数字科技与抗疫防疫、贸易模式创新相结合,释放数字抗疫和跨境电商的发展潜力。同时,发挥数字扶贫减贫作用,引导数字化变革来实现包容性增长,助力沿线居民脱贫致富。其二,坚持包容开放,推动多边领域合作。双方应充分发挥两国各自优势,持续推进产业技术合作与分工,优化产业机构,疏通上中下游产业,落实贸易流通便利化,提升中巴经济走廊沿线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巴经济走廊与世界银行、亚投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的对接,保障货币汇率稳定,拓宽融资渠道,防范金融风险和债务危机。同时,减少壁垒,积极促进走廊与周边国家达成贸易协议,共同抵制“去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要积极引导资源向扶贫、农业、教育和卫生等领域倾斜,使项目成果广泛惠及人民。其三,坚持绿色理念,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能源合作,大力开发风电、水电、光伏基地项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项目能源体系。加强绿色基建合作,打造走廊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完善节能环保和生态治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合作,释放以绿色债券融资为特点的金融供给潜力,建立精准传输、高效畅通的绿色金融供给渠道,促进沿线各地绿色金融合作标准的一致性,完善并落实能耗双控和节能减排等制度政策,加强监管以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使中巴经济走廊成为全球低碳发展和疫后绿色复苏的关键助推器。
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疫情交织的特殊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旋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既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又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巴经济走廊彰显出强大的韧性与创造力,如今初级阶段的“大写意”已向世界呈现了一幅雄伟宏图,未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更加要求中巴双方继续坚持以“共商”为导向,打造国际化共商合作平台;以“共建”为方向,秉持利益和责任共同体意识;以“共享”为关键,兼顾各方合理关切,实现互利互惠,使中巴经济走廊成为连接“幸福带”和“健康路”的阳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