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 陈纪超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趋势,2001年入世时主动开放农产品市场,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贸易量顺差逐年增大,并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需求远高于出口,导致农产品贸易额贸易逆差规模逐年增大,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6.5亿美元;202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1354.7亿美元,同比增加42.9%。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外贸结构的不平衡现状,进出口贸易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合作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逆全球化”发展愈演愈烈,比如贸易保护主义、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贸易保护措施等,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严峻挑战[1]。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目前仍处于全球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在“逆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份额被挤占,农产品国际贸易价格受到打压,但由于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上话语权受限,对我国农产品受挤兑、打压贸易竞争、保护手段有限。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外贸存在巨大的潜力,多位学者探讨当前贸易国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口现状,以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竞争、互补性与贸易合作增长潜力。研究表明,由于贸易国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市场容量和农产品生产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国际间贸易自由化扩大,国家间农产品相互依存度提高且具有高度互补性,部分竞争性农产品贸易关系并不紧密,两国农产品贸易巨大潜力。又因为我国农产品贸易量一直保持着较大体量,目前仍为贸易大国,但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优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出口农产品种类逐渐丰富,贸易伙伴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逐渐提高。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钻石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与贸易潜力,并通过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进而得到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大国,关于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由来已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贸易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何秀荣和Thomas I.Wahl (2002) 利用SITC数据,通过历史比较法和国际比较法对我国近20年来农产品外贸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2]。孙致陆和李先德(2013)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三个方面对1995—2012年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3]。叶初升和邹欣(2016)构建农业增长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多样性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机制,同时说明了农产品出口普遍性在农产品出口多样性中的重要作用[4]。
赵雨霖和林光华(2008)以传统引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GDP总量、人口数量、空间距离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潜力,得出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之间存在“贸易不足”的现象,即贸易双边之间存在巨大的农产品贸易潜力[5]。苗强等(2011)在对我国农产品RCA指数与TSC指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汇率水平、进出口价格等直接因素对农产品外贸竞争力影响较显著,而农业财政支出等间接因素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弱[6]。宫同瑶和王蔚(2014)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各地区在农产品的消费中存在地区偏好,且地区偏好的存在会减小双边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即增加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7]。柴桦(2018)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利用20个“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国家2011—2015年农产品外贸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往来的主导条件[8]。
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304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843.5亿美元,增长10.9%;进口2198.2亿美元,增长28.6%;贸易逆差1354.7亿美元,增长42.9%[9]。其中,蔬菜、水产品存在贸易顺差,其他农产品均为贸易逆差。在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中,水产品、蔬菜、水果占大部分;在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中,畜产品、食用油籽占重要地位。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与进口同比增加,但进口增长幅度更大,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逐渐增大,农产品外贸结构不平衡,因此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10]。该模型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2.2.1 生产要素
在人多地少的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和出口潜力,出口稳步发展;而油料、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缺乏明显优势,因此中国与国外存在巨大的农产品贸易互补空间。以东盟为例,东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热带作物,盛产甘蔗、棕榈油、天然橡胶等农产品;而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盛产温带作物。由于这种地理资源的差异,中国每年从东盟进口热带水果和棕榈油等农产品以满足内需,同时向东盟出口大量的温带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实现了双方资源的互补。
2.2.2 需求条件
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相似性、市场相似性和贸易互补性等指数分析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为辅。其中,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强的国家有东盟、韩国、日本等[11]。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对我国部分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我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地区的种植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村一品”对外贸易,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一村一品”发展,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同时发展“一村”产“一品”“,多村”合“一品”“,多品”对“一国”的“多对一”模式,优化农产品外贸体系。
2.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重创,我国作为首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利用跨境电商拓宽农产品外贸渠道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关政策也不断加持跨境电商的发展,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提升农产品贸易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方式。2020年9月22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发布《全国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要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小品类作为提升农产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关键,重点发力“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区域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12]。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烙印明显的农产品正是“一村一品”模式需要发展的农产品,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带出国门,有利于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商创新扶贫模式,重塑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字化新格局。
2.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近年来,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随着中美之间农产品贸易关税的上调,南美国家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贸易规模和产品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与除文莱以外的东盟9国农产品贸易额高达2815.2亿元,占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的67%。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长期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双方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共赢。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的不同,我国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而部分农产品因产品附加值低、贸易壁垒等原因具有出口劣势,这两方面正是我国农产品与别国竞争性和互补性的体现,也反映出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通过加强与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贸易组织国家及自贸区的战略合作,结合跨境电商等相关支持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外贸“ 多对一”发展模式的形成。
在对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诸多研究中,多位学者选择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越来越完善。故本文选择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说明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农村农业部2021年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情况统计,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或地区)前十分别为日本、中国香港、美国、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荷兰。故本文选取这十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得出更有针对性的结论。
本文参考相关学者在引力模型方面的研究,拟选取我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该出口国家(或地区)的GDP、国内人口总数、实际两国汇率、两国贸易距离、耕地面积等作为解释变量,以构建分析体系,具体的变量命名、变量含义及数据的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数据来源
根据前文选取的引力模型及参照表1变量命名,本文对数据进行对数计算处理,并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定义模型为:
其中,εit是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包含面板数据中的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在此不再进行过多的赘述。
针对前文构造的引力模型,本文利用R语言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关于模型回归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直观地看到,不管是模型R2或调整后的R2,其结果均达到了0.96左右,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基本可以利用解释变量分析被解释变量。同时,表2中的常数项、lnrk(国内人口总数对数变量)、lnrkzb(农业人口占比对数变量)、xl(进口国家是否与中国接壤)、lnjl(中国与进口国家的贸易距离对数变量)、lnmj(耕地面积对数变量)等变量对本文所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即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额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表2 模型输出结果
根据对本文选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输出的模型结果,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进口国的人口数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负向影响。出口国的人口数增加会导致我国对该国家的出口额下降。结合该国家的农业人口占比可知,对于人口越多的国家,其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增加,则会降低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即我国的农业产品出口份额下降。
第二,进口国家是否与我国接壤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正向影响。表2说明一个国家如果与我国接壤,就会促进我国对该国的农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即两个国家倘若在地理上接壤,则表明两个国家进行贸易是相对便捷的。
第三,进口国家与我国的贸易距离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负向影响。这说明距离越远,两国贸易额则下降。因为农产品本身体积大、运输成本高且价值小,距离自然成为国家农产品出口的限制条件。
第四,进口国家的耕地面积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反向影响。一个国家的耕地面积增加,则产能相应提高,带来的是对农产品进口依赖的减少。所以,一个进口国家的耕地面积会对我国对其出口农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钻石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与别国农产品之间存在竞争性和互补性,反映出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可以发现,进口国家是否与我国接壤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正向影响,进口国的人口数目、进口国家与我国的贸易距离、进口国家的耕地面积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反向影响。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发展“一村”产“一品”“,多村”合“一品”“,多品”对“一国”的“多对一”农产品外贸模式。对我国部分农产品存在较大需求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地区的种植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村一品”对外贸易,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同时发展“ 多村”合“一品”“,多品”对“一国”的“多对一”模式,优化农产品外贸体系。
第二,加强与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贸易组织国家及自贸区的战略合作。同时,结合跨境电商等相关支持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有利于促进接壤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口,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推动农产品外贸“ 多对一”发展模式的形成。
第三,加强农业科技调研,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推动高质量农产品出口。利用各村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发展总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通过数字乡村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高质量农产品出口,优化我国农产品外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