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芬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17)
在全球气温持续升高,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亟待向可持续模式转变,绿色理念的普及,绿色金融体系的构筑是平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选择(马骏,2015)。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重要性日益突出。设立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纵深推进我国绿色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体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先天的资源优势,高效的环境治理能力体现了政府与民众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均为后续绿色金融发展的生态保障(朱兰和郭熙保,2022)。长春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高,环境优势明显,具备绿色发展可持续性。一方面,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良好。如图1、2所示,长春市2021年人均水资源为1924立方米/人,位于全国第15名,地区资源存量优势较大;森林覆盖率达41.49%,位于全国第14位,森林覆盖率较高。另一方面,生态建设能力强。2020年,长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4%,约为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4);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污染处理能力水平高,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图1 2021年各省人均水资源量(立方/人)①注:青海省人均水资源量远高于其他省份,因此不在图中展示。
图2 2020年各省森林覆盖率(%)
图3 2020年各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图4 2020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良好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可以优化资本、环境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助力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王遥等,2016)。
首先,长春市整体金融基础较好。长春市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位于第15名(见图5)。从金融生态整体水平的地区分布上看(见图6),长春市虽位于中等偏后的位置,但金融生态水平优于整体经济表现。
图5 2021年各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图6 2020年各省金融生态整体水平评价
其次,政府重视环保支出,绿色金融发展潜力较大。2009-2019年,长春市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呈现上升趋势,由494.81亿元增加至1479.7亿元,其后可能由于疫情原因有所回落,但整体处于高位。横向对比,2020年长春市节能环保占财政支出比重达3.2%(见图8),位列全国第10名。
图7 2009-2021年长春市节能环保财政支出(亿元)
图8 2020年各省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再次,长春市绿色信贷水平较为平稳,在各省份中位于中等水平。由图9可见,长春市绿色信贷水平自2005年的0.509攀升至2009年0.611,虽略有波动,但总体态势趋于平稳。2020年长春市绿色信贷水平以0.546位列第13位(见图10),长春市整体绿色信贷水平发展良好。
图9 2005-2020年长春市绿色信贷水平①计算方法为1-(六大高耗能产业利息支出/工业利息支出)。六大高耗能产业分别为化学、石油、电力热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六大高耗能产业利息支出占工业利息支出比重的反向指标是衡量绿色信贷水平的替代变量。
图10 2020年各省绿色信贷水平
最后,长春市绿色证券发展态势良好。如图11、12所示,2008-2021年长春市节能环保企业市值占长春市企业总市值比重呈现震荡上升趋势;2021年长春市节能环保企业市值占总市值比重在各省中排名靠前,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较好。
图11 2021年各省节能环保企业市值占总市值比重(%)②注:节能环保企业分类来源于Wind数据库。
图12 长春市节能环保企业市值占长春市企业总市值比重(%)
标准先行,精准界定绿色标准是长春市绿色金融改革的前提基础。首先,科学细分绿色企业层级。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大力支持各地绿色产业发展。长春市应以此《目录》为基础,针对企业绿色等级制定差异化目标,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建立科学、准确的绿色评价制度。可借鉴2021年7月执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评价体系,积极发挥绿色金融评价功能,针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层次与等级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及相应激励约束安排,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最后,参照国家绿色标准,兼顾地方具体现实,构建长春市特色的地方绿色金融指引。
长春市绿色金融发展应以满足传统产业污染防治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资金需求为服务宗旨,基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四个方面构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首先,提高绿色信贷发展速度。长春市可以通过扩大绿色金融评价范围、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增加抵押品弹性、省内特色产业降低信贷门槛等方式,加快绿色信贷规模扩张。其次,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的保障作用。长春市作为农业大省,可以提升农粮保险、玉米价格保险等产品服务规模与质量,建立环境责任险等绿色保险产品,保障绿色转型。再次,加大直接融资比重。考虑建立长春市绿色引导基金,并引入相关绿色产业项目。最后,推进绿色债券发行。依据2021年国家绿色债券支持目录,建立长春市地方绿色债券支持目录,全面摸底调查潜在发债企业。此外,长春市可以学习新疆克拉玛依等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总结及培育相关案例库、项目库、特色产品库(如生态农业等),打造具有长春市特色及基于自身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统筹落实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必然趋势。长春市应以碳账户为支点,撬动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全域低碳发展。金融产品扶持对象选择的关键在于碳账户建立,即摸清碳家底。就长春市而言,国内现有的碳账户成功案例极具借鉴意义,例如:浙江衢州、新疆昌吉等地。长春市应将不同类型的企业纳入其中,构建涵盖工业、农业(林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的碳账户。采用标签区分工业企业碳排放等级,以碳足迹科学量化为基础形成碳排放账本,出具碳征信报告,据此设计协调适配的一揽子政策及绿色金融产品。
碳账户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碳核算。第一,数据采集精准化。要明确数据来源渠道,细化数据采集标准,尽可能规避影响数据精准程度的因素。第二,账户平台防错化。技术层面,应保证碳账户平台自动纠错功能、数据核对机制及风险预警筛查系统最优化。第三,数据核算标准化。实现“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三准融合,打造碳信息科学核算体系。第四,数据评价客观化。数据评价结果关联货币价值、贷款碳排放强度,影响后端政策与绿色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安排,因而搭建一个贴合实际的评价流程至关重要。第五,碳账户覆盖全面化。实现“工业企业+个人”与“产品生命周期”两个全覆盖,前者强调关注重点行业、企业,后者着重关注生产环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力量,数字+科技是未来整个绿色金融发展的生产力。长春市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实现绿色信用信息共享共建、数字化转型、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碳足迹+数字”是一个契机,长春市可以充分借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但同时要重视风险问题,对数字科技应持有一定谨慎的态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行动。第一,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其他平台实现对接。如:央行广州分行依托“粤信融”平台,集企业绿色项目申报、推荐、融资需求发布以及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浙江湖州打造“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衢州的“衢融通”,采用数据直调模式,上下贯通省市三大数据信息平台;兰州新区的“绿金通”助力兰州畅通“政银企”融资信息、政策支持信息与服务通道。第二,利用数据采集实时化、评价线上化、数字化转型。如:兰州市政府先行先试开展资源环境领域改革的环境能源交易中心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第三,建设底层基础设施。如:浙江工业碳平台实现碳金融、碳技改等多跨场景应用;新疆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管理中心建设绿色项目库,打造氢能源产业集群;浙江衢州“碳金融e超市”提供企业可交易碳金融产品。
在中央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制定绿色金融发展相关政策,有效促进资金融通和产业融合。基于绿色转型中存在的成本、外部性及风险,政府应发挥好其引导及监管作用。首先,以财政税收政策激励企业绿色转型。对于绿色减排效果良好且有绿色创新技术投入的企业,以及高能耗转型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激发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其次,约束和监督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应监管上市企业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ESG信息等来完善其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企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助推企业价值提升。最后,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绿色转型的根本在于技术创新,基于绿色项目投入周期长以及可能存在的“漂绿”风险,政府应针对绿色项目的评价、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等问题进行动态监管,建立基于数字化的绿色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助力长春市产业可持续发展。
长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与时俱进落实到建设行动上,应着眼绿色发展理念的全方位渗透和全领域融入,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确保试验区建设有效衔接、高效联动。第一,发挥地方绿色金融委员会等专业协会作用。委员会可以为“政企金研”搭建桥梁,推动绿色金融信息和市场资源的交互,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地绿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开展绿色金融学术及市场活动。一方面可以传播绿色金融先进经验、提升地方绿色投融资意识,提升企业、市民绿色金融素养;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绿色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金融领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高效的平台,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实践成果的创新。第三,针对企业开展定期深度调研。绿色金融宗旨是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政府应明确企业需求、挖掘绿色项目,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第四,可以考虑借鉴其他省市定期发布长春市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体现长春市绿色发展足迹,加快长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