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姣姣, 钱富敏, 陆敏媛
(1. 仪征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江苏 扬州,211400;2. 仪征市人民医院 护理部,江苏 扬州,211400;3.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普外科,江苏 扬州,225009)
肠造口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将肠管提至腹壁,以利于排泄物排出,多用于结直肠癌术后[1]。由于肠造口破坏了正常生理状态、改变了排便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生活质量下降等情况,故如何消除患者心理困扰、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2]。焦点解决短期护理是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务结合研究逐渐发展而来的干预模式,以建构解决之道为焦点、解决身心问题为目的[3]。本研究对肠造口患者在针对性护理的基础上联用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现将相关内容汇总如下。
本研究经仪征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 与《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4]中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相符;② 具备造口手术指征、耐受性;③ 病例资料齐全无缺损,具有真实性。排除标准:① 行临时性肠造口;② 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③ 存在其他严重疾病;④ 合并心脏、肝脏或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⑤ 伴有认知或精神障碍。将纳入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入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5例)。比较2组的身体质量指数(BMI)、TNM分期及疾病类型等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2组均衡可比(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1 针对性护理 对照组给予针对性护理至患者出院,随访3个月。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结直肠癌术后肠造口相关知识、自我护理方法,同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及饮食干预等,并教会患者和家属更换造口袋的方法。出院时,向患者发放肠造口的自我护理手册,并根据其康复情况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如造口及周围皮肤清洁等),嘱其遵医嘱定期复诊,若有严重不适须及时就诊。出院后,责任护士每月进行1次微信语音/视频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1.2.2 针对性护理联合焦点解决短期护理 在针对性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至患者出院,随访3个月。
1.2.2.1 成立干预小组 由科室护士长、高年资护士组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肠造口知识、技能,以及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相关知识和实施方法,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准予正式入组。
1.2.2.2 干预时间选择 第1次干预时间为术后第2天8:00~9:00,第2次干预时间为术后第3天20:00~21:00,第3次干预时间为术后第4天20:00~21:00;而后每天均于20:00~21:00进行干预,每次干预时间控制在30~60 min。
1.2.2.3 干预具体内容 ① 建立信任: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小组成员、干预目的等,采取游戏互动的方式让患者与小组成员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为实施干预奠定基础。② 描述问题: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引导其分享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解决困难方法等。鼓励患者描述肠造口后生理、心理以及应对方式的改变等,并引导其表达对于上述改变曾付出哪些努力,挖掘正性、积极的能量和力量。③ 设定目标: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肯定其积极想法,与其共同商讨潜在的护理问题,应用一切资源制定短期目标,细化完成目标各环节、各步骤的具体措施和技巧等,使其充分掌握肠造口护理方案。④ 解决问题:引导患者通过可利用资源解决目前自身的问题,常见问题包括负性情绪、心理压力以及肠造口护理等。通过听音乐及观看视频等分散注意力法、正性案例激励法等解决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采用现身说法方式促使其掌握肠造口护理方法。⑤ 给予反馈:将患者作为中心,结合其实际恢复情况予以补充性指导,并对已取得的成就进行正性反馈。组织观看《生命力》等影片,让患者产生共鸣,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力量,增强信心,提高希望水平。⑥ 评价进步: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总结参与本活动产生的变化,分享收获,总结经验,肯定与赞扬患者的进步行为,祝福其在出院后开启全新生活。
① 统计并计算造口并发症和造口周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常见的造口并发症有水肿、出血、坏死、狭窄以及脱垂等,常见的造口周围并发症有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皮肤过敏接触性皮炎、真菌或念珠菌感染等。② 于入院时及出院时,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评价患者的心理弹性。此量表包括3个维度、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计分(0~4分),所得分值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③ 于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使用中文版造口患者适应量表(OAI)[6]评价患者的造口适应度。此量表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计分(0~4分),分值范围0~80分,评分越高说明适应度越高。④ 使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7]评定患者在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自护能力。此量表包括4个维度、43个条目,按照5级计分法计分(0~4分),分值范围0~172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护能力越强。
观察组出现3例造口并发症、2例造口周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5/45);对照组出现10例造口并发症、4例造口周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79%(14/47)。观察组造口并发症和造口周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893,P=0.027)。
相较于入院时,2组在出院时的CD-RISC中3个维度评分均升高(P均<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维度评分均较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CD-RISC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2组的OAI、ESCA评分均较入院时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OAI、ESCA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OAI评分、ESCA评分比较分)
近年来,在多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术后需要肠造口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多。虽然肠造口解决了患者疾病所致的健康问题,但因其引发的并发症和心理问题为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8]。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策略意义重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因素是否及时且合理的处理是预防和控制肠造口并发症的关键[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造口及造口周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在针对性护理基础上实施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可降低行肠造口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肠造口是为了治疗、生存所做的被迫选择,部分患者甚至难以接受,在临床治疗期间表现出质疑、逃避或抵触等行为,导致治疗和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使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是一种主动护理模式,通过分析困扰患者的问题,帮助他们全面且正确地了解肠造口的知识及护理技巧,不仅可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支持,还可有效规避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出院时的CD-RISC各维度评分均较高(P均<0.05),证实在针对性护理基础上实施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可改善肠造口患者的心理弹性。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是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行为改变等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消除悲观、自卑等负性情绪,从而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提高其自尊水平和心理弹性[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的OAI、ESCA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提示在针对性护理基础上实施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可提高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度和自护能力。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在描述问题、设定目标等环节,通过护理人员引导可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可以正确看待自身疾病,坦然接受现实,进而改变其对造口的适应性,提升其自护能力。
综上,在肠造口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联合焦点解决短期护理干预模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理弹性,同时还能提高其对造口的适应度和自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