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佳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其使用已遍及全球。而全球化引发了英语广泛的本土化,中国英语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规范的英语变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里,讲述中国的事情,有些表达方式是英语中本来就不存在,只能借助于中国英语来表达,这些表达方式是合情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语言现象。
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的一部分,是国际英语化的众多变体之一,是中国人用以表达中国事务长期积累的产物,是以规范的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构成,体现国际英语的共性,涵盖汉文化和汉语言的一些特色,在21世纪凸显其重要应用作用和地位的变体英语。
根据CNKI文献查证,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葛传椝[1]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以来,中国英语已经经历了萌芽期,产生与发展期,成熟期的三个阶段。从成熟期开始,中国英语开始加速本土化进程,向着纯熟期迈进。我国学者就中国英语的研究,开发了中国英语语料库。中国英语的研究不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评析中国英语走过的历程,探究在此历程中的特点,从而正确引导中国英语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
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的影响。就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而言,中国人文地理环境、汉语思维方式及中国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使其带有中国特色,使得词汇构成、句法使用以及语篇结构都具有独有的特征[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加速发展,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趋势,使得本土化成为必然。中国英语的存在已成为客观事实,且在国际交流和语言研究与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中国英语本土化的过程是中国英语的生命力体现,是中国英语生生不息、渊源不断的中国化的产物。
以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为目的,坚持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加强外宣的质量和内涵,是我国外宣工作的一贯做法。中国英语在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英语学习和使用者自我文化的心理意识,展现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推动文化外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外宣的策略和方法离不开语言这种媒介,中国英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外宣的载体。
文化外宣就是要借助于翻译,把华夏文明和文化通过外宣翻译准确地传达给世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译者具备运用中国英语的能力。同时,文化外宣要求从事外宣工作人具备较高的翻译素质和人文素养。文化外宣的途径一是通过媒体来传播文化,二是通过译介材料、出版物等介绍华夏文化。中国英语的使用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使得中国文化输出找到了更为便捷、表达更为准确的新路径。中国英语在参与国际交流方面已经成为有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外宣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外宣出版物等形式进行。
就外宣出版物而言,近十年来,我国对外出版的成效显著:外宣出版物突出重大主题,阐释了中国道路[3]。
外宣媒体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China Plus,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和China Daily。
China Plus(Radio)(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是中国最权威的英语资讯广播电台,是人们了解中国,知晓世界以及学习英语的平台。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以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品质为全球受众提供良好的资讯服务。
China Daily(《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
这些媒体已经成为中国外宣的旗舰媒体,是实证描述中国文化和资讯的范本,积累了大量的音频、视频和文本资料。像chengguan(城管),gaokao(高考),guanxi(关系)等国外英语词典收录的汉语音译借词,最初就在这些中国媒体上使用而获得受众的认可[4]。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注意到,大学毕业生,无论在校时修读的是公共英语课还是英语专业课,用英语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失语。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创编带有中国元素的词汇,对于描述传统文化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话题也未曾通过英语了解过。一些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外宣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同一产品译名不统一,因表达不当而造成的生硬翻译,因理解错误而造成的错译误译等等。
要想改变“文化失语”现象,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听、看、读中国外宣媒体上刊载的中国英语报道,从中感悟语用的典型认知行为,加深了解具有中国特征词语的构成方式、句法使用特点、语篇行文的意义表达,这样有利于引导语言学习者使用中国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适度增加课内外用中国英语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华夏文化的理解,增强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民族文化外宣能力[5]。
民族身份蕴含在语言之中。从中国元素词的翻译到句法的使用再到语篇的运用无不体现着民族身份。所谓民族身份实际上就是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而这些语言特征正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民族身份体现在翻译文本和英文媒体中。一方面,汉译英文本中,必然会使用“归化”或“异化”等翻译方法来处理含有中国元素的内容,因而产生了大量反映中国意识形态、政治及社会文化的文本;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窗口的英文媒体,如China Plus,CGTN和China Daily等,刊载大量反映中国事务的报道,含有中国元素的创新词汇等等。表明这些反映中国社会的、具有中国特色英语,其受众者很容易辨识,同时也说明中国英语使用的必要性[5]。
中国英语不仅丰富了英语词汇,也有助于中国语言特征内容的表达。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着中国文化和汉语背景的人,更便于展现民族身份。然而,民族身份的构建不是单纯依赖于语言表达,而是更依赖于文化特征的表现。中国英语所体现的民族特征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体现民族特征。
就词汇民族特征而言,具有中国元素的词汇的英译,就体现出翻译方法的多样性。
音译借词:全音译借词:普通话——Putonghua;
半音半义借词:昆曲——Kunqu Opera;
音译加注释借词:天井——tianjing or patio;
直译词:拉面——hand-pulled noodles;
意译词:望子成龙——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反映中国特有文化意义表达词语: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
就中国文化信息的处理,则侧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汉译英过程中,在处理具有中国特征文化信息时,为了保持信息的完整而不失原义,一般最好采用异化翻译法。例如:“纸老虎”——a paper tiger。
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的特色文化代言者,也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5]。
中国英语是中国概念的中国英语表达。反映中国价值观、文化概念等词语的对外传播,首先是通过翻译,形成翻译概念。这些翻译概念在融入英语语境过程之中,经历了再定义、再概念化等一系列过程[6]。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断丰富中国英语的内涵,坚持使用和发展中国英语,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强话语的中国表达。
中国英语兼容并蓄,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更符合传递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表达,特别是提升中国表达的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自信[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识别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作者的交际目的,对目标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是对国家形象的维护和提升。
现代中国概念的对外传播,反映了中国概念的中国表达。例如,一带一路——theOneBelt,OneRoadinitiativ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这些来自中国英语的翻译概念已经进入国际英语语境。
这些中国概念传递的是中国声音、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是经翻译途径传播的中国概念进入现代世界语境,最终融入世界文化体系。
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中的一种变体,体现了英语世界对东方文化和价值的认同趋向,同时也再现了非英语国家与西方世界争取平等对话和同等话语权的诉求,是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的声音和中国表达的代言者[8]。
中国英语的发展与国情有着紧密的关联。所谓的“中国英语的本土化”,是指在以中国本土人文地理环境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英语,既有国际英语的规范性,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融入汉语言文化,必然打上中国烙印——中国特色,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就是中国英语的本土化。
迄今为止,在海外英语词典中,约有千余个中国英语词条已被收录,这些词条有着中国文化的渊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符号。这说明中国英语词汇构成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9]。
中国英语是中国人用以表达中国事务的语言。中国英语使用者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更能详尽、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英语以中国特色词语,丰富英语词汇;以中国概念,译介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信息和中国文化,不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告诉我们,表达中国文化的语言,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必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色。中国英语是中国人按照汉语思维,用符合英语规范的词句,阐述中国立场、提出中国观点、实现中国表达的交流工具。
中国英语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当今在国际交往中,在传播华夏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中国英语本土化的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互动融合,为推动世界英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中国英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国际英语为核心,表达华夏民族特有的中国特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一方面中国英语描述和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以及中国特性的内容;另一方面中国英语具有国际规范英语的共性,同时具有汉文化的内涵和汉语言的一些个性特色,是东西方长期跨文化交流的产物[10]。
对于中国英语本土化,也可以给英语教与学带来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中国学生学习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学生不具备纯英文环境下的英语日常交流条件[7];二是有利于中国教师更多地将中国英语作为教学范本;三是有利于扩大母语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之,英语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社会相融合,注定带有中国特色,相信越来越多反映中国社会特有的“说法”必将融入英语之中。语言,无论是本族语还是外语,一旦与民族文化发生碰撞,语言和文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互通互融,这是必然趋势。中国英语本土化,就是恰当的例证。要充分利用中国英语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英语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将基于国际英语规范不断发展自己,继续成为文化外宣的载体,民族身份的体现以及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