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与产教融合双驱动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

2023-01-27 12:31刘志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油田课程体系校企

刘志刚,田 枫,王 梅,孙 浩

(东北石油大学a.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b.教务处,黑龙江大庆 163318)

0 引言

为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2017 年教育部启动的新工科建设[1]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 年,教育部等13 个部委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深化“四新”建设[2]。2022 年,高教司工作要点[3]中再次明确提出“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推进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相对其他产业,信息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创新要求高的特点[4]。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如何应对产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亟待探索的核心问题。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油田办学,获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考查组现场反馈专业办学具备石油信息化特色优势。学科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近年来专业以工程认证和产教融合为双驱动,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体系、模式、质量保障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1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基本理念有待更新和强化

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路径是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倡导“成果为导向”的培养理念[5]。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在标准意识、教育理念、质量意识等方面有待强化。其中,培养标准是指在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要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教育理念是指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注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和持续改进;质量意识是指要“以全体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教学实践、评价,强调全体学生学会了什么,而非教师教了什么[6]。

1.2 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

部分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面向学科办学,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无法适应产业发展人才需求[5]。主要原因:①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同步等;②实践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层次区分度不高、资源配置欠佳等;③传统教学脱离产业实际,未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这些不足造成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7]。

1.3 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工科建设途径不匹配

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理念是“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8]。产教融合是解决产业与人才供给侧矛盾的有效途径[9]。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普遍存在师资工程背景薄弱、产业前沿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部分地方高校虽开展校企合作,但未形成深度融合,主要原因:①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不顺畅;②合作广度不够,多数停留在实践基地的粗放模式下,企业融入教学环节比例较少;③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实践多为参观、顶岗实习等,未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提升作用[10]。

2 双驱动模式下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

本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内部驱动,以产教融合为外部驱动,探索了双驱动模式下“一体两翼三拓展四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打造“三层通道、四化牵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二者有机衔接,通过产教融合助推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实现面向供给侧的人才培养改革,切实有效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2.1 “一体两翼三拓展四模块”课程与实践体系

2.1.1 “一体两翼三拓展”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成果为导向,专业形成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Down-Top 支撑关系链条。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综合产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特色等确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将毕业要求分解成覆盖认证标准、满足补充标准并符合专业特点的二级观测点,并形成课程支撑矩阵。

根据新工科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11],以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立足学校行业办学特色、学科融合和继承创新,构建了“一体两翼三拓展”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通过课程的交叉组合,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需要。其中,“一体”:以学科经典课程为核心构建理论主体,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两翼”:以软、硬件工程技术类课程为辅线,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拓展”:以石油信息化特色、人工智能、项目管理为拓展,旨在为学生发展提供宽阔平台,培养上下游资源使用、创新创业能力。

图1 “一体两翼三拓展四模块”层次化人才培养体系

2.1.2 “四模块”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传统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12]。专业对接产业需求,整合油田企业、IT 行业的办学资源,构建了实验模块—实践模块—应用综合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项目案例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对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设计与综合的实验比重,开设了算法设计分析综合、程序设计综合、企业工程项目综合等多个综合实践(Capstone)环节,将实践学时提高到总学时的34.4%。

2.2 “三层通道、四化牵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紧密结合企业需求、研究成果、实践创新,推动校企优势互补,形成了图2 所示的“三层通道、四化牵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图2 “三层通道、四化牵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2.1 贯通“三层通道”的校企共赢合作平台

(1)搭建平台,贯通教学资源通道。①人才培养。发挥油田城市办学特色,与油田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与IT 企业建立项目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五大教学实验室;②技术合作。与油田成立数字化技术联合实验室,助力智慧油田和城市数字经济,强化师资工程背景。

(2)协同育人,贯通人才培养通道。①合作办学育人。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环节;②协同创新育人。校企协同开展分阶段的工程应用综合实训;为参加A 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研发课题的学生配备企业人员指导。

(3)校企共赢,贯通持续合作通道。①课程共赢。引进企业技术,持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扩大企业品牌效应;②基地共赢。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企业也可吸纳岗位优秀人才;③实验室共赢。通过油田技术联合实验室吸收学生参与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发挥高校师资、人力优势,加快企业发展。

2.2.2 打造“四化牵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思政引领化。构建了课程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的“三导联合”举措。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大庆铁人精神”为引领,课程导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②课程导师和企业导师协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职业道德;③邀请创业导师参与双创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学过程项目化。依托教师承担的和实践基地开放的技术课题,设计教学案例,建立了“两重交叉强实效、三类实践提能力”的项目化培养模式。其中,两重过程交叉: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油田和IT企业的项目案例,建立油田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映射关系;三类实践:在课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加大项目案例比例。该模式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开发方案、使用现代工具等的工程实践能力。

(3)实践创新特色化。针对第二课堂体系,建立“进平台、参竞赛、强创新”的特色育人模式。“进平台”:组织学生到省重点实验室、联合技术实验室等平台学习,熟悉油田信息化项目研发过程,提升工程认知能力;“参竞赛”:面向油田企业需求,组织学生设计作品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创新”:平台吸纳有兴趣学习的学生参与油田企业技术研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师资建设工程化。按学科专业一体化模式,组建六大教学科研梯队,以此为核心实施“培、修、强、引”的工程化师资建设举措。“培”:梯队开展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升教师工程背景;“修”:梯队挖掘潜力教师,依托合作课题与企业共建流动岗位,实现教师进入企业常态化;“强”:梯队形成合力完成攻关课题,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引”:多渠道引进专家到校内讲座,在“两翼”课程教学、工程项目综合实践中,实现教学主体多元化和工程化。

2.3 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3.1 产教融合助推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度,核心是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3]。近年来,专业以产教融合为外部驱动推进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培养方案修订、毕业要求达成、实施过程改进、质量评价、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通过产学对接,专业调研走访企业,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社会适应度;通过产学合作,将企业技术、开发规范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产学互补,将企业资源、项目平台融入专业办学条件中;通过产学联动,促进三个闭环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通过产学互通,采集毕业生评价信息,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合理性评价。

2.3.2 夯实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专业先后制定了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修订办法、持续改进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课程前、中、后3个阶段建立了教学内容、过程考核的6 项合理性审核,以及教学质量、达成度、持续改进的3 项分析机制,解决工程认证“最后一公里”;构建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课程组负责人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委员评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的监督举措和“教研室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负责教师”教学反馈机制。

2.4 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2.4.1 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混合式教学是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优势,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4]。近年来,专业重点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突破的“以培促教、以生为本、以融为核、以数助评”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其中,以培促教:邀请合作企业的教育专家对教师开展主题培训,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以生为本:创设学习环境,提升课堂参与度、学习热情与课堂活力;以融为核:融合在线优势资源,融入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多途径探寻答案;以数助评:通过线上反馈数据,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实施教学精准干预,解决学生个性需求。

2.4.2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虚实结合是将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避免受空间、时间、设备等的限制[15]。专业按照虚实互补、以虚促实的原则,加大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的优质资源利用,挖掘合作企业中虚拟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实验教学微课、虚拟仿真实验、设备实物操作的实验教学新形态。此外,专业推行“口袋实验”工程,将便携的硬件开发板分发给学生,进一步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的设备限制。

2.4.3 PBL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

PBL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情境,通过项目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16]。将校企合作的工程项目凝练成教学案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从角色转换、合作探究、项目报告、创新设计、结果评价5 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关注。角色转换是培养学生问题检索、知识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创新设计是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对比其他、优化自身方案,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

3 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分析

3.1 人才培养体系合理性高

人才培养体系合理性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专业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管理办法,委托第三方开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合理性问卷调研。图3 所示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改革后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高合理性。

图3 人才培养体系合理性评价

3.2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制度保障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设计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发挥产业技术优势、弥补专业办学不足,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近3 年,企业人员实际承担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近3 年企业参与专业教学的情况

近3 年,专业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7 项、省级13 项,A类学科竞赛国奖18 项、省奖34 项;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的学生比例为23.7%;就业率方面,始终在89.4%以上,油田和IT企业高薪就业、名校深造读研比例逐年升高。

3.3 专业建设韧劲持续显现

3.3.1 “培、修、强、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近3 年的师资工程背景比例由72.3%提升到89.5%;“修”:践行“深度回归油田、厚植龙江沃土”,学院与油田建立战略合作框架,教师深入企业协助解决信息化技术难题,承接校企合作项目46 项;“强”:与油田合作完成重点技术攻关11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 项,参与制定行业、企业标准12 项;“引”:聘请企业15 名专家参与教学环节,76 人参与毕业设计和创新指导。

3.3.2 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成效

(1)课程思政改革。以“大庆铁人精神”为引领,近3 年22 门专业课完成了思政教学改革,13 门课获批校级思政重点建设课。

(2)混合教学改革。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获省一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技术基础建成智慧树共享课程,C 语言程序设计获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此外获5 门校级一流课程培育、3 门校级研讨式课程。

(3)虚实结合教学改革。在数字逻辑、电路分析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7 门设备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完成改革;“口袋实验工程”为学生分发树莓派套件、ZigBee开发板、单片机开发板700 余套。

(4)PBL 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共同编撰了包括18 门课、基于34 个油田信息化项目的《石油特色教学案例汇编》和16 个其他工程项目综合的校企共建教学案例汇编,在12 门理论课、5 门实践课中全部实现了项目式教学。

4 结语

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理念更新不及时、产学需求不匹配、新工科建设不深化的共性问题,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以工程认证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充分发挥石油信息化特色专业办学,对课程与实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双驱动模式下的系统探索。实践结果表明,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水准,为相关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改革思路。工程教育其路漫漫,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下一步如何继续扩大产教融合合作面,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更为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发展,还需要进行持续地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油田课程体系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建成投产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油田工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掘金油田环保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