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彭国琴 宋金秋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学生是高职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们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同时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对于维护地区和国家和谐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湘西职院西藏班为例对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湘西职院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湘西职院作为服务湘西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湘西地区经济,促进湘西地区和全国民族团结,维护湘西地区和全国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湘西职院西藏班为例就新时期下三全育人”新模式构建面临的困境和构建路径进行详细地探讨。
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帮助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便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对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未来步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十分有利。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帮助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消除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使得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增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安全意识及法制观念的目的。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稳定繁荣发展,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建立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也十分有利。
自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我国被提出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就掀起了对该理念相关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热潮。白玲从“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陆舒湄从《大学英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三全育人”与《大学英语》课程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指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思政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西方文化从而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葛清清通过对 “三全育人”理念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详细地分析了“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从理念和原则两个方面对“三全育人”理念的概念做出了界定。随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局之策。孙晓峰以池州学院为例,指出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政治教育过程缺乏创新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片面性较强,思政教育环节衔接性不强等问题,并试图构建起系统化、整体化和立体化的“三全育人”育人机制;马立飞等人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影响力较小、高校各学院间思想政治工作缺少配合的问题,提出高校各学院之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明确各自职责并积极开展协同合作,采用教学课堂与课外课堂“教辅结合的解决方案;柳健军为了实现“三全育人”效果的最优化,采用了“一班一师一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班级导师专业育人、知名校友经验分享、家校合作育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试验,构建了“一班一师一友”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模式。
西藏班学生属于少数民族,西藏班学生由于受到其从小到大生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和养成的民俗习惯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造成西藏班学生在最初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深造时通常都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民族情节,他们习惯性地与汉族学生保持距离,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的校园学习和生活,阻碍了西藏班学生融入校园大集体的进度。
西藏班学生的母语是藏语,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导致西藏班学生在与汉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存在困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西藏班学生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了使用藏语交流和学习的习惯,在普通话的使用方面习惯和能力相比汉族学生较弱。此外,西藏班学生在西藏地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导致西藏班学生的文化和习惯与汉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不能适用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有调查和研究发现,湘西职院西藏班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至少90%的西藏班学生对“美团”、“淘宝”、“京东”等并不了解,因此西藏班学生在步入高校的第一年里适应新的校园大集体的能力较弱,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是在文化和心理上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惑。
当今社会处于网络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十分广泛,而且信息传递的速度也非常的快。西藏班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思想意识整体都比较单纯,因此抵抗和防范不良信息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在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西藏班高职学生在步入到高职院校以后,网络上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思潮都会对西藏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强烈的冲击,其中就包含了一些不良的信息和思想。西藏班高职学生在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诱惑等不良信息的强烈冲击下,由于自身抵抗和防范不良信息和思想的能力比较薄弱,在表达一些不当言论和宣泄一些个人情感时很容易表现出强烈的偏执性,导致高职院校在对西藏班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时面临的难度较大。
长久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方面中一直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但是却忽视了西藏班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下文在充分尊重西藏班高职学生语言差异、民族文化、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前提下,从五个方面出发对构建湘西职院“三全育人”新模式的路径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激发出西藏班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达到提高西藏班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使得西藏班高职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也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渗透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途径。湘西职院应当将教学育人至于高职教育的首要地位,将思政课程融合到系部的专业教学当中。例如,通过《动物药理》课程培养起学生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的人性情怀;通过《农业微生物》课程培养起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通过《普通动物学》课程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奉献的精神,以期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实现对西藏班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高职院校是对西藏班高职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西藏班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阵地,湘西职院应当将培养西藏班高职学生民族自信心和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去对待和落实。通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西藏班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在每周一早晨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中安排西藏班学生进行发言,这样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无声地渗透到校园日常活动中,有助于培养西藏班学生的认同感。又例如在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西藏传统节日中组织安排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在校其他民族学生一起参与其中,这样能够提升西藏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拉近了西藏班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实现“无时无刻不教育”的民族大融合十分有利。
西藏班学生中不乏家庭条件困难的贫困生,湘西职院应当加强对西藏班贫困生的资助和帮扶支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西藏班学生进行资助和帮扶,同时从学校层面上也可以给予西藏班学生合理的资助和帮扶。湘西职院在对西藏班学生进行资助和帮扶的同时可以要求西藏班学生以“感恩”征文或者拍摄短视频的方式来感恩国家、感恩学校、感恩社会,以此来培养西藏班学生懂得感恩的为人处世之道,最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湘西职院应利用好这些网络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高效、信息时效性高的优势为西藏班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升西藏班学生爱国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拉近西藏班学生与时代和社会的距离,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对西藏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
西藏班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在刚刚步入校园之时比较单纯,思想意识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和思想潮流所干扰。湘西职院应当重视起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对西藏班学生开展心理疏导。首先,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西藏班学生进行建档;其次,建立学生社区,以学生社区为单元,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的社区环境,为学生带来安全、自由、舒适、亲密的社区体验;最后,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与西藏班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融入“人文关怀”与情感导向,实现对西藏班学生主体三观的引导,培养西藏班学生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意识,促使西藏班学生形成“互助共赢”的价值观和深厚的集体归属意识,将西藏班学生培养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西藏高职学生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组成部分,西藏班高职学校“三全育人”新模式的建设和西藏高职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关系着民族团结、校园安全和国家和谐,对于培养西藏班学生国家归属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以及维持少数民族地区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湘西职院作为服务湘西地区教育和经济的主力军,应当担负起为湘西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任,在“三全育人”新模式的建设中应当彰显民族特色,大力实施“铸魂工程”和“民族文化进校园环境工程”,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专业课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素养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