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庆
(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潍坊 262607)
随着社会生产资料和生产需求的变化,农业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种植模式,农业产业化成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特点和必然趋势。在生产资料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都比较落后。在生产方式上,农业生产已经从单一的生产模式转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有机农业、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等多种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尽管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目前农业仍是以小型农户为主,各地区的大型农资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影响力度不够。就农业从业人员而言,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在择业时倾向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此外,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还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创新和发展[1]。
2.1.1 农业生产模式落后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这种模式的特点如下:1)农业劳动力数量较少,农村土地使用面积较大,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并且由于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在农业的机械化作业中,往往会出现机械操作不规范等系列问题。2)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所以很多农户的知识储备不足,使其不能高效应用农业机械技术。3)部分农户仍在采用低效、粗放的耕作方式,但是传统的种植经验和灌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存在农田管理缺乏科学性、农作物保护不到位、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
2.1.2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很多地区还没有普及到田间管理、农田水利以及农用化肥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2)农业机械技术人员能力不足。在进行农用施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较低,对施肥的效果了解不足,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当。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则很可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2.1.3 农业机械化发展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农业机械装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足,不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部分农户在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目标和计划,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我国有限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用地的拓展,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比如无人植保机、玉米收割机等的普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既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能节省劳动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同时,要想有效地提升农业机械操作的效率,则需要根据农机的具体条件,选用适宜的农机技术,培养更多专业的农机技术人才。此外,在农业机械的普及上,国家对农机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给予了积极的扶持,政府对农业生产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
全面分析和讨论的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与农业结构的调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推广农机技术方面,合理利用农机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例如,在一个适宜大规模种植的平原地带,采用玉米收割机,可以增加单位工时的收获量,极大地降低人力成本,改善农业的总体品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农业结构来看,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农民的素质,为农民选取最优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并不断优化和改进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机技术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与生产过程中,农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择农机应用技术时,要充分听取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推广农业机械技术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农民,使其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方法,了解新的耕作方式,学习新的农用装备,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机械化作业,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2)建立健全农村的科研机构,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3)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以及科技的发展前景[3]。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一直是社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协调好农机和农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农机生产达到现代化标准,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差异较大,各地的风俗、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给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带来了困难,极大地限制了科学、高效的农业结构调整。例如,部分地区化肥需要人为施用在农作物的表层上,该做法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化肥的作用,然而机械施肥可以深入到农作物的根部,整体提高农业肥料的利用率。为此,我国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动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制定一个长期、健全的工作方案,使农民正确、透彻地理解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做好二者之间的协调工作,让农机与农艺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农业结构。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素质水平,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教育,让他们了解新形势下的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2)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认识到从事农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3)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机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调动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开展多样化的农机推广活动,向社会各界人士普及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培养出更多的新型人才。5)聘请专家、教授等来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4]。
科学研究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农业科研是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农业结构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5]。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科技创新与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好农业新技术与农民的关系。农机推广部门要主动了解农户的实际需要,制订一套完整的技术推广方案,并将推广成果及时反馈给科研单位。研究开发机构将针对农户的需要及调研结果,为农户提供最适合农户生产需要的机械设备。为了确保以上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定期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立信息系统,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汇报[6]。
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保障和依据,只有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使其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止事故发生[7]。为了更快更好地推广农机技术,应根据我国农业结构的特点,制定与农机技术推广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加以修订和完善。各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配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农机新技术的认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宣传农业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5]。
在过去,单项技术的推广也给农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重点在生产阶段,生产后的销售和加工环节没有纳入推广范围,所以推广效果大打折扣。如推广地膜覆盖小麦、玉米,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但产下的粮食大量积压,价格低且难以销售,得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取消了此单项技术的推广[8]。农机技术的推广要走产业化的道路,需要综合考虑产前、产中、产后[9]。以种植业为例,产前了解市场需求,确定作物品种,选择优质种苗,配置所需农业资源;产中采用机械化配套技术,科学管理;产后建立销售、加工渠道,做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此,要进行集团化推广,即农机部门在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同时,联合农业部门、生产资料部门、机械生产厂家、销售加工部门等共同进行推广[10]。
综上所述,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的现状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农业机械技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该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我国目前已有部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政策,但还应加以完善。同时,可以鼓励地方政府带头推动农民学习新技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激励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加快农业结构的转变。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上,要因地制宜,要结合农艺品种和土壤类型,选用适宜的农机技术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