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沛
(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巢湖 238054)
巢湖市地处皖中,市域面积2 046 km2,常住人口72.8万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了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巢湖市重点围绕环巢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发展水稻绿色生产,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以水稻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攻关为契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法良种配套、生产生态并重工作的实施落地,推广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品质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利用种子筛选机去除水稻种子中的杂质,确保水稻种子具备千粒重达标、籽粒饱满等特性。种子浸种前选择晴好天气摊晒1 d~2 d,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出苗的整齐度。用25%米鲜胺乳油或50%氯溴异氰尿酸兑水浸泡72 h进行催芽,经过浸种催芽的种子达到破胸露白,芽长不超过1 mm时,放置室内摊晾4 h~6 h,催芽的技术要求是快、齐、壮、匀[1-2]。
培育适龄壮苗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应大力推广壮秧剂拌土、流水线播种等育秧技术,尽可能进行标准化集中育秧[3]。播种前要做好育秧机械的全面调试,确定适宜的种子播种量、底土量和盖土量。一般育秧盘底土厚度为1.5 cm~2 cm,盖土厚度为0.3 cm~0.5 cm,要以种子不露为宜,有助于整齐出芽[4-6]。播种量根据水稻品种和秧盘规格确定,常规水稻秧盘一般播种量为100 g/盘~120 g/盘,播种密度控制在2粒/cm²~3粒/cm²,播种要做到准确、均匀、不重不漏。机插秧苗要求苗高12 cm~20 cm,叶龄3~3.5叶,秧龄15 d~25 d,苗块规格27.5 cm×57.5 cm,厚度2 cm~2.5 cm,做到苗挺、苗均、叶绿、盘根紧密、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在移栽前3 d~5 d每亩追施尿素2.5 kg~3 kg作“送嫁肥”[7-8]。
上茬作物收获后,在水稻播种前10 d~14 d,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具进行耕地作业,耕地做到深浅一致、不重不漏,耕地深度15 cm~20 cm为宜[1]。耕地前每亩施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750 kg左右,耕地完成后进行灌水泡田,保持2 cm~3 cm水层7 d左右,杀死土壤中残存的越冬害虫,再使用平地机进行水田平整作业。作业后水田的高低差不大于3 cm,沉淀48 h以上,达到泥水分清、上软下实、寸土不露泥、田面无杂物的状态,便于接下来的机械化插秧作业。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点,具有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栽插质量好等特点。应根据不同水稻品种和秧盘规格选择合适的插秧机械,优先选择高速插秧机[9]。插秧前调整好插秧机的株距、取秧量和取秧深度,对插秧机全部转动部件加注润滑油,进行5 min~10 min的空转,使插秧机各个部件转动灵活,无碰撞和卡滞等现象。选择好机插路线,以浅水插秧为基本原则,田间水层没过水稻秧苗1/3~1/4时,进行水稻秧苗栽插,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可以有效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单季杂交水稻的机插株距为14 cm~17 cm,每穴2~3株,栽插密度为1.6万穴/亩~2.1万穴/亩;单季常规水稻株距控制在13 cm~16 cm,每穴3~5株,栽插密度为1.7万穴/亩~2.4万穴/亩。插秧时要求做到浅水浅插,插秧深度控制在1 cm~2 cm,伤秧率控制在4%以下,漂秧率和空穴率控制在3%以下。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避免不合理施用化肥情况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及稻田土壤肥力,结合配方施肥要求,坚持控氮、减磷、稳钾的施肥原则,合理制定氮、磷、钾施肥量,适量施用中、微量元素。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在耕地前用施肥机械均匀抛撒田中,经旋耕翻入土中。氮肥50%作基肥,20%作蘖肥,3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穗粒肥;磷肥和中、微量元素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水稻施肥上推广施用缓释肥、稳定性肥料、水溶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应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机械,配合机械插秧的同时在秧苗侧边3 cm~5 cm、深度约5 cm处同步施入配方肥或缓释肥料作基肥。应用农业无人机等高效追肥机械,在水稻生长需肥关键时期,定量飞撒或喷施肥料,及时增施穗粒肥,主攻水稻大穗。
机械化植保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有效手段,主要植保机械为喷杆式喷雾机、担架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插稻田在插秧前1 d~2 d或插秧后5 d~7 d内,选用丙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药剂进行封闭处理,施药后保持3 cm~5 cm水层3 d~4 d。机插后选用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氯氟吡啶酯等药剂防治禾本科杂草,选用吡嘧磺隆、氯氟吡啶酯、二甲四氯钠等药剂防治阔叶杂草,施药后保持3 cm~5 cm水层3 d~4 d。病虫害根据当地病虫测报实行达标防治,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于防治适期内施药防控,尽可能做到一喷多防。水稻机插前喷施“送嫁药”,以稻瘟病、二化螟、稻蓟马、稻飞虱为防治对象,在秧苗移栽前2 d~3 d,选用三环唑、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等药剂,兑水均匀喷雾。同时树立绿色植保理念,配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示范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污染。
水稻的适时收获期为完熟前期,从水稻齐穗到收割一般为45 d左右,当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5%基本变黄,米粒转白,籽粒坚硬,即可进行收获。一般选择没有露水的良好天气进行收获,要求水稻的含水量在25%以下,选用带秸秆切碎装置的全喂入收割机或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收割的总损失率应控制在2.5%以下,总破损率控制在1%以下,水稻留茬高度不超过12 cm,便于秸秆回收利用或埋茬还田。水稻收割作业前要认真检查调试机械,对收割机进行检查、调整、维修和保养,使收割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同时做好田间杂物的清除。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喂入量大,效率高,既可以保持秸秆的完整性,又可以减少稻谷脱粒和清选的功率消耗,且机器耗油量较低,稻谷脱粒干净,稻谷的含杂率、损失率和破碎率相对较低。
水稻机械化烘干技术是将收获后的稻谷通过机械干燥处理,将水分降至安全储藏值。水稻机械化烘干克服了传统晾晒时间长、易污染、损失大的弊端,收获后的稻谷通过低温循环式谷物干燥机将其含水量控制在13%~15%之间。低温循环干燥工艺流程为:清选—预热—干燥—缓苏—冷却。入机稻谷含杂率要求小于2%,不得有大的异物,干燥后稻谷含水率不均匀度要小于1%。稻谷烘干时应采取短加热、长缓苏的方式,以防止爆腰径纹谷粒的产生。通过机械化烘干处理,可以使稻谷品质得到提升,并大幅度减轻农忙时的劳动强度[10]。
1.9.1 秸秆机械化收集
水稻秸秆机械化打捆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不仅提高了秸秆收集的作业效率,减少了作业时间,而且给水稻秸秆处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水稻秸秆打捆收集的作业技术路线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不进行粉碎秸秆作业)—秸秆搂集铺条—秸秆打捆机打捆—车辆运输。
1.9.2 机械化粉碎还田
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可以增加田块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通过给联合收割机加装切碎装置或使用秸秆粉碎机,将水稻秸秆切碎后均匀抛撒田间,放水浸泡24 h,使用大中型拖拉机旋耕灭茬及整地。水稻收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留茬高度及秸秆切碎长度,避免因留茬过高和秸秆过长而影响下一茬作物播种。
引进相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选择农田基础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建设,落实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技术,推进节肥、节药、节水的管理方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综合配套应用。
针对水稻生产薄弱环节,大力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确定攻关模式和主导技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精准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面源污染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创建农机农艺一体化增产技术模式。应用“互联网+”现代种植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可追溯。
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主体的培育,促进水稻绿色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不断提高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化水平。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大力扶持农资经营、机械耕作、机械栽插、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加工等方面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开展统一良种采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烘干收储等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
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技术指导方案,落实专家技术包保指导制度。在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工作,实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技术推广模式,逐步提高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科技水平。
积极整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的资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配置部级高产创建、省级粮食专项生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重点支持实施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大户。
综上所述,开展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积极探索规模化生产模式和专业化服务形式,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使用,可以大幅度减轻水稻种植的劳动强度,降低水稻生产成本,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