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小杰
(徐州中学,江苏 徐州 221141)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1]。新中国建立以后课程改革已经有过好多次。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多年之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新世纪对育新人有了新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教育部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其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各学科也都顺应改革大潮,积极调整教学方案[3],地理学科也不例外。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就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新课程改革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对国内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得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现简要归纳如下。
例如李善斌指出,要依照核心素养进行地理教学,要引导地理教学回归课堂[5];王佳莹在其文章中提出了问题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与实际情境相关联,要注重问题的可探讨性,在具有科学性的前提下具有真实性、情境性[6]。这些都反映出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与新课改不相适应的问题,亟待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陈明喜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强化课外实践活动[7];李文婷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重大作用[8]。此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核心要义就是明确说明: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易中宇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分析,提出了面对新高考,地理教师自身、教师团体、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等多角度综合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为地理教师应对新高考模式提供了思路[9]。类似的一些研究也都表明,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教学研究意识亟需加强。
翟玉华从学校、教师、学生3个层面指出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开展走班制教学、完善多媒体硬件设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对措施[10]。这篇文章从宏观方面指出目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宽泛的意见,涉及范围广但深度浅。其它此方面的研究林林总总,虽不胜枚举但总体深度不够。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无论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揭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转变。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一线教学经历,在此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高考的推进,单就教师这一层面,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并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笔者总结出在目前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无论是在备课方面,还是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惯性教学”痕迹较为明显,对于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研究不透,只备知识、不备教法,只备教法、不备学法,只备内容、不备学情,阶段性的学科教学特点把握不准,教学过程中抓不住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突出,知识的归类讲解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笔者进教室听课以及采访其他教师发现,很多教师怕学生掌握不好,连最简单的知识都要在课堂说上一遍,总认为知识点讲的越多越好,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教师备课不足的表现。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课堂中教师一味讲解,忽视学生自学能力[11],让位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教学活动开展得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怕掌控不了课堂气氛,很少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度不够;偏重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部分课堂为学生创设情境较少,教学过程中重告知说明,轻引导分析,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小组讨论时教师插话太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减缓了高效课堂的构建进程。此外,讲课时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板书或者板书过于简单,一讲而过,学生没有复习巩固的内容依据,并且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缺少梯度提问,追问偏少,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
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教学研究意识不强,还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堂课都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几乎全程就是简单知识点的记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12],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而学生又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很容易忘掉。高中地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记忆,而是结合生活情景的知识综合运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己教学素养,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
针对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有效备课是前提。备课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每节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根据所列内容,将“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作为第一项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前备课阶段,不仅是个人的备课,同时也是集体的备课。教师首先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本节课的教育目标及学习目标。只有进行充足的备课,以身边的现象为切入点,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备《大气热力环流》一课时,首先查阅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及教科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然后以学生最熟悉的载人热气球平稳升空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热气球为什么能够升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最后把自己的备课成果与同组教师进行讨论,再次进行“磨课—洗课”,以取得最优的备课成果。
有效课堂是关键。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将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致力于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对课堂节奏的把握[13]。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思维,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和精彩的表达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重自学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实现高效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下,才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和理解教学中的内容[14]。同时,教师加强课堂实验教学研究,着力构建现代化地理课堂,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实时信息与课本内容进行结合,尽可能用新的角度向学生展示地理现象形成过程。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15]。中国载人航天的巨大成功,精确制导导弹的无比威力,北斗导航系统的突出优势,这些与地理信息密不可分的典型事例,都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表明,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形解读和空间思维等能力[15]。
此处再附上一个有关的教学实例:在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热力环流》时,首先把学生分6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分一套实验器材,给出实验步骤,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且描述实验过程,并让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实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细节的提醒、时间的把控、重点的强调、结果的解读;然后引导学生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现实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有效训练是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练习的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但在目前的教学训练中,教师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教学方法,进行统一化的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性[16],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难,学习跟不上,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优等生又觉得学习内容简单,满足不了求知欲,这就会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当堂达标,还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应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进一步强化限时训练,通过训练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例如在布置《大气热力环流》作业时,导学案分为阶层训练A和训练B,所有同学完成阶层训练A,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阶层训练B,以此分层训练,实现学生差异性发展的目的。
有效研究是保障。要想成为一名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优秀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具有研究意识。每一位教师都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研读,认真研究新高考试卷和题型,认清高考命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突破策略,强调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此外,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与反思,要坚持写教学反思材料,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利与弊,总结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为关注形式而弱化必要的讲授,同时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提升理论和专业知识[17],还应该在实践中反思并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要始终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学习需求,打造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思维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相适应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模式、方法、教师素质、教学问题与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从教师层面来看,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精心备课不足、课堂生态不优、教学研究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备课、调准教学、分层训练和强化研究4条建议,以期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