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发微与前景关怀
——《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评介

2023-01-25 05:16左天宇
新阅读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研究

文/左天宇

《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多年潜心研究傣泰民族的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而成的重要学术著作,于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付梓以来,以其新颖的内容与创见性的观点引发了学界广泛的关注,2022年更获得了湖北省第13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表明了学术界对这一著作的充分肯定。

百年争议再启程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研究,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边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从民族的起源与迁徙、生计方式、文化构成、社会变迁等传统内容,到现代化视野下的“跨国民族”、文化认同、边界人群等新议题,均存在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

有关傣泰民族的研究发轫已久,自19世纪末西方拉古伯里、杜德等人就泰族族源问题进行探讨之后,西方以及东南亚国家学者纷纷加入其中。中国学界江应樑、陈吕范、黄惠焜、范宏贵、何平等学者,亦相继对傣泰民族的起源与迁徙、文化构成内容及民族认同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探讨,国内外学界对傣泰民族关注领域广泛、研究著述丰硕。对傣泰民族历史的一些问题中国外学术界已争议百年之久。

郑晓云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进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相关田野考察,对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少数民族,尤其是傣泰民族、基诺族研究造诣深厚,《研究》即其多年研究积淀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同期出版的《泰国傣泐人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傣泰民族研究文集》二著,亦就各自主题进行了专业缜密的探讨,皆呈现了其对傣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及文化相关的田野考察结果,融注了其关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细致思考。《研究》一书以全面、动态的视角,在长期踏实的国内外田野考察基础上,对傣泰民族的形成和迁徙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全书体例完备,兼顾通俗性与学术性,书写语言通俗流畅,论证逻辑清晰紧密,探讨观点新颖深刻。

全景展示傣泰民族历史文化

《研究》以傣泰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主题,围绕其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文化多样性及当代变迁等问题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6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研究源起,并概述傣泰民族的共同特征与差异性。

在第二章,作者首先质疑学界以往关于傣泰民族的起源问题诸说,认为其形成于秦汉时代的滇中及滇西南地区;再通过梳理傣泰民族的先民向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过程,提出具有共同文化特征、共同民族渊源关系的“傣泰民族文化圈”重要文化地理概念,并从8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证;概括了历史上和当代中傣泰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述了中国与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的构成内容及文化特征,切入点主要在生计方式、宗教、信仰、节日、礼俗、食物、建筑等方面,并通过红河流域傣族的个案说明傣族支系文化特征的多样性。两章清晰呈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傣泰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傣泰民族文化的当代变迁,阐明该过程总的特点是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取向到发展取向、在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而形成复合文化。同时,进一步表明傣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也面临着文化危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六章探讨作者对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景思考。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傣泰文化正处于从传统的多样性向现代的多样性转型的过程,积极维护其文化多样性,具有深刻意义。同时其前景存在机遇和挑战,有鉴于此,作者给出了我国的对策是立足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利用好文化资源,将云南地区发展成为傣泰民族文化圈的重要中心,构建中国和谐边疆。

附章介绍了迁往美国的一支傣泐人社区研究情况,作为为学术界提供一个理解当代海外移民族群生存状态的个案。

傣泰民族研究新发微

细览全书,笔者认为,《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价值,在颇多方面值得重视和赞扬。

史料翔实、视野宏大。作者在《研究》中运用了丰富翔实的一手田野材料、史乘文献、中外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本书出版前,作者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东南亚泰、缅、老、越等国,以及美国丹佛市等民族地区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考察,在近百次的田野中所得的文字、口述、实物等资料,构成了本书的基础史料。作者通过对这些田野所获而在传世文献中所缺少的历史记忆的分析,运用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等综合学科理论方法,尝试复原了傣泰民族在古代向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路线,对民族心理精神、文化多样性特征、当代变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当然,作者也重视传世史乘和外文文献的利用,如作者通过对《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有关“越”的记载爬梳,提出了“百越”并非一个古代民族观点,而是指越国灭后对其散佚的国人的他称,以此作为他关于傣泰民族起源问题探索的支撑。

泰国泰人的婚礼

作者视野宏大,《研究》体现了其全面、动态的研究视阈。关于跨国民族的研究近些年成果不断(亦有“跨界民族”“跨境民族”等术语,三者在概念内涵上虽各有侧重,但总体指示对象相近),其注重跨国民族族源、政治、文化、交往、认同等相关内容,研究概念和方法均臻于成熟,《研究》亦在该理论框架下进行。作者将宏观与微观视野结合,在阐释整个傣泰民族的整体面貌时,利用局部地区或民族支系的情况支撑观点,以宗教节日、婚姻家庭、饮食起居、水文化等小点切入,对傣泰民族的“前世”“今生”“未来”均进行了全面充分的探讨。作者独特的视野还体现在他既能以全球化背景考察,既注重对傣泰民族历史的述说,又将其文化多样性与前景置于动态考察之中,注重从全球化及文化认同的角度入手探讨傣泰民族文化的当代变迁问题,强调将傣泰民族文化遭受全球化冲击而遭致文化丧失的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傣泰民族社会变迁及未来走势的深远影响联系起来看待。

问题具体、理论深刻。作者问题意识强烈,同时所作理论深刻、富有创见,将具体的问题探讨与宏观的理论建构有机结合,颇有“民族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意味,学者周娅用“广角镜式”来形容郑晓云教授的研究理路,笔者深感熨帖。

缅甸泰人的传统民居

《研究》就傣泰民族的族源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哓哓不休。作者从语言学、文化学角度剖析国内外“阿尔泰山南迁说”“百越西迁说”“泰国土著说”等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对傣泰民族的流源进行了重构,认为傣、泰民族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文化认同,其形成于秦汉时期云南境内滇池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地区迁徙形成不同支系及文化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作者首创“傣泰民族文化圈”的概念,将建立在共同的稻作农业、独特的“勐阪”制度和进行文化复制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和民族渊源关系的区域称为傣泰民族文化圈,并从地域、文化及认同等方面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形成过程与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阐发。

关于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变迁的问题,作者将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提出要分为传统意义上与当代意义上两个层面来考察并加以维护。傣泰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传统多样性与当代多样性各有其成因和呈现形式,但作者也警示傣泰民族文化在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多样性转型中发生了一定的当代危机。这一问题考查将族群与现代国家的互动紧密结合,为研究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成因和结果评估提供了理论参考。

这些理论观点虽新颖独创,却是作者几十年接续不断探索思考与发展检验的成果,突破了以往诸说将中国傣族与东南亚泰族、掸族等民族割裂开来讨论源流及文化发展的局限,实现与国际上有关傣泰民族族源与文化多样性学术话语体系间进行对话,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中国学者的最新成果,同时可作为其他跨国民族研究理论方法上的借鉴。

关怀现实、研究实用。《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全书除对傣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进行考察纪实外,有近半篇幅在讨论傣泰民族的当代文化变迁及发展前景问题,并提供了一定的对策建议,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一项研究。

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变迁过程,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会被传承、抛弃、涵化……《研究》将傣泰民族的这一历史进程为读者进行了清晰地梳理阐释。作者研究民族社会,关注到他们存在的具体现实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调适方案,如作者对傣族女青年择偶观的功利化色彩变动考察全面深刻,既探讨了该现象出现的成因,也阐发了不良后果。同时作者见微知著,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背景下前景发展进行了预演展望,并指出维护文化多样性对于傣泰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文明和历史均意义重大。

“边区、边境的研究隐含着更大的生命力”,作者从边疆安全与国际交流角度出发,号召要深入认识我国这些跨境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意义和影响,增强他们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妥善处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各个环节。站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建设发展和外交战略理念高度之上,《研究》明确提出要保护和促进我国傣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将我国建设成傣泰民族文化圈的重要文化中心,实现民心相通,构建中国和谐边疆,这与马曼丽、周建新等学者提出的“和平跨居”理论不谋而合,为我国边疆地区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进行跨境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进而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

诚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少横向比较性研究使得本书有关文化认同部分的阐述缺少一定的参考对照,若能加以对其他情况相似一二民族的当代变迁和发展状态进行些许描述,或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加以呈现,对于读者理解傣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会大有裨益。

然瑕不掩瑜,《研究》就其主旨和内容而言实为嘉惠学林之作。作者以高尚的学术追求,对傣泰民族的历史、文化多样性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的长期研究,其提出的独特创见必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当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互动与调适等内容是理应长期关注的学术研究问题,吾辈年轻学者应继郑教授筚路蓝缕所开拓之路,在该领域深耕精耘,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有益民族、有益国家、有益时代的新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