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读书论坛人文专场:如何在邂逅中抓住爱

2023-01-25 05:16梁永安
新阅读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包法利爱玛弗兰克

文/梁永安

当下的年轻人,很多是一直处于流动中的。改革开放44年来,约有4亿人从乡村来到城市。2021年据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63.8%,而1978年城市居住人口才19%。

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没有办法像传统社会那样安安静静、地久天长地去认识一个人,相伴一个人,去了解对方的来龙去脉及点点滴滴。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建立情感能力,即重视邂逅。

中国的传统记录了这种抓住瞬间的能力,屈原的《九歌》,有特别美的一句是“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这句是讲满堂都是俊男靓女,满堂都很赏目,但独有那一个人一下子到心里来了。这是一种恋爱的场景,一种一望动心的场景。

爱情不是一个格式化的东西,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它有其独特性,基础在于每个人的个性、气质、内心深处的养成。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和人都不相同,情感之间的呼应度不一样,情感之间的辨识度也不一样。

有时我们追求格式化,追求格式化过程,每一步都走得规规矩矩,每一步可能都很对,但是一生加起来可能就是一个遗憾,因为你没有活出自己的一种内心,没有活出自己的一种选择,也没有燃烧过自己的个性。

那么,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青春?是否应该如司汤达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那样:活过、爱过、写过。下面我讲一下通过阅读得到的各种关于爱情的感悟。

● 看《海上钢琴师》感悟爱情

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海上钢琴师》,讲一个孩子1900年出生在船上,船长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1900,他不知道有大地,不知道有时间,就知道船。船上有一架钢琴,钢琴有88个键,他在88个黑白键里舒展自己,把钢琴弹得出神入化。有一瞬间,他看见船前边走过一个女孩,心里突然好像来了一束光,有种莫名的向往。最后这个船到纽约,他知道这个女孩在纽约。1900提着箱子走向船的舷梯,往下走的时候,忽然看到纽约那么庞大,一种无助感使他又掉头回到船里那88个键盘旁。最终这个船要炸掉报废,他不愿离开,与船一起灰飞烟灭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你很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人,最适合的人肯定存在,但你没法遇到。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做到相对,让我们有一瞬间的触动,就不能让他失去。这是我在《海上钢琴师》里面感受到的。

● 读《傲慢与偏见》里的爱情故事

简·奥斯丁写的《傲慢与偏见》一书,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你要抓住这个瞬间。在邂逅里面抓住这个瞬间,要有所准备,需要有精神品质。我们以往只注重道德品质,发乎情、止乎礼。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养成,你有什么样的精神养成,就能用心去看见什么样的人。在《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傲慢,伊丽莎白自尊心强,这两个人本来是对立的,但是为什么会在一起?因为他们后来发现彼此都爱读书。达西作为大贵族,每年有1万英镑的收入,公爵在英国一年才2万英镑的收入。达西傲慢,是因为他要制造距离,他见过太多的人为了他的钱和地位来追求他,所以他故意傲慢,不让人靠近。伊丽莎白偏偏不喜欢这种因为血缘高贵而傲慢的人。但因为他们都喜欢读书,在精神上有共同性,尽管眼神里面敌对,却构成一种张力,一种精神上的对应。《傲慢与偏见》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伊丽莎白问达西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时,达西说了一句话,我也说不准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你什么样的谈吐,使得我开始爱上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

我们平时设立自己的人设,情感发生时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只在意外表,这是很肤浅的,往往会造成一些悲剧。《傲慢与偏见》里说不清楚的瞬间,特别的美。

● 读《包法利夫人》里的爱情故事

读《包法利夫人》我们可以看见另外一种情形,包法利夫人(爱玛)在修道院上过学,家里是小康人家,她的成长和生活里有一些浪漫,她想追求独特的爱情。爱玛与包法利结婚后,虽然作为医生的丈夫很喜欢她,但他却特别枯燥无味,看戏剧会打瞌睡。爱玛想有浪漫的爱情,渴望世界上出现一个能让她点燃爱情之火的人。莱昂是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他喜欢诗歌,喜欢音乐。包法利夫人遇上他,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包法利夫人以为自己遇上灵魂伴侣,以为爱情的花朵开了,两个人交往多了起来,但是要走在一起又有压力,聚在一起时觉得有很多凶险,分开又会想念,后来莱昂就跑掉了。过了三年他又回来了,又跟包法利夫人相遇了,这个时候的莱昂在巴黎这个大城市里已经学得很油滑了,最后爱玛的爱情破灭。我们说爱情并不是只那一瞬间的美好和阳光普照,其实爱情本身需要我们自己仔细掂量我们内心的成长、精神的内涵,能不能托得起爱的瞬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读《面纱》里的爱情

在爱情里面,为什么有时候的那一瞬会产生错觉,因为你身上带着太多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1925年写的《面纱》中,女孩凯蒂长得很漂亮,25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妈妈一直希望她找一个特别有钱、地位又特别高的人,还故意把家搬到伦敦富人区,直到挑花了眼也没找到合适的人。当时英国女孩子20岁就结婚了,她都25岁了,压力特别大。她后来遇上了一个从香港回来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瓦尔特一下子就爱上凯蒂,但是凯蒂却觉得他死气沉沉,不够风趣,没有艺术感,并不喜欢他,但她觉得这个男人可以把自己带出英国,带到香港去,所以答应跟他结婚。跟瓦尔特的相遇这么一个偶然,给她一生带来了巨大的悲剧。因为对凯蒂来说,非常希望一辈子有一次爱情,但是她没有实现爱情就结婚了。她到香港后,遇到了唐森,他是公务员里面收入很高的一个布政司的助理,之后便带来一系列问题。

我们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觉得自己二十七八岁了还单身,压力很大,应该结婚了,所以会很急迫地找一个人结婚。其实人类有一个弱点叫避远就近,如果对当下的问题用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那就导致远处有更大的问题出现。

● 读《革命之路》里的爱情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容易误读,有些邂逅开头开得很好,却往往走不下去。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最著名的小说《革命之路》里面的女孩子爱波,大学学的是戏剧。学戏剧的人看这个世界会想象出很多的可能性,如莎士比亚、索福克罗斯、奥尼尔等这些人。爱波觉得大家的生活都太统一了,希望自己的婚姻是特别的,希望自己遇到很有趣的人。在舞会上,她遇到一个男青年弗兰克。弗兰克问她是不是叫凯莉,其实这是一个话术,故意的一问。爱波对他有点兴趣,觉得这个小伙子言谈举止很风趣,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一个码头工人。其实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为了显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跑到码头扛了两天活,扛得浑身酸痛,就准备过两天去酒吧做服务生。爱波一看他就不是码头工人。弗兰克说:我不是一个在现实世界格式化的人,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但是我喜欢这种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爱波特别高兴,自己希望遇到的就是这样的人。后来两个人结婚了,生了两个孩子,没想到日子还是中产阶级格式化的生活。他们发誓要改变生活,要去巴黎,去探求新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候,弗兰克被通知提升了,像弗兰克这样一直在小岗位上默默无闻的人突然被重视了,那种所谓被肯定的价值一下就膨胀了,放大了,弗兰克不想再改变了。

我们成长中,有时候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但在人文养成里面,一些潜意识里的东西可能与这个世界特别的统一。一些女孩子结婚后总是感叹,觉得眼前的丈夫从来没有认识过,结婚以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其实也许不是变成另外一个人,只是你的眼光正常了,在邂逅里面,并不是看着好,听得开心就是好,任何处境都可能充满误读。初见的欣喜,并不能决定以后的结局。

● 读《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爱情

邂逅有时候是你人生的关键。约翰·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讲到一辈子里决定性的瞬间。这部小说里写了一个35岁的男子查尔斯,他与未婚妻在英国东南部的小城海边散步的时候,看见一个穿着黑衣的女子站在伸向海底的长堤,久久的伫立,迎风而毫无畏惧。他很好奇,他的未婚妻让他赶快走,不要管她。但查尔斯看着狂风大作,看着海浪滔滔,觉得太危险了,他一边呼喊女士,一边在风里顺着长堤往前走,想拉她一把,让她离开危险之地。就在这个瞬间,站在风浪里的风衣女人第一次感觉到这个充满功利性的世界有一个人有真正的爱、有善良。她扭过头看了查尔斯一眼,就在这一眼里面,查尔斯看到了一个太不相同的面容。爱情里面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效应,就是在那个瞬间,除了眼前这个人,别的人都变成了别人,这个世界一个是他(她),还有一个是别人。

在这么危险的风浪里,这个男人大声呼喊着,让她脱离险境。这里面既有基督教里面讲的怜悯、善,又有传统古希腊时期勇士的气概。这个女人叫萨拉,她站在海边,在这一个瞬间里面,两个人达到了自己精神深处一种涣然不同的感觉,他们的精神品质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彼此打开了。

● 读《情人》里的爱情故事

另外一种相见让人叹息。法国杜拉斯1984年的作品《情人》,小说中女孩很小,才16岁,妈妈一点不关心她,只关心她的哥哥。女孩要去越南西贡上学,在那里遇到一个华人。这个华人有很悲哀的遭遇,他被家族安排与一个和他没有感情的女人结婚。当两个弱小的人在船上相遇时,这个男人正因为快要结婚而内心挣扎得厉害,看到这个女孩带着男人的礼帽,穿着不协调的衣服,透着一种野性,而这种野性很吸引他,他靠过去跟她说话。之后这个女孩子变成跟他经常幽会的情侣,但在爱情里面,弱者有时很难承受一个很有激情的爱情,最后女孩被家长带回法国,而男人也规规矩矩地结了婚。小说里面写女孩一家人坐着大轮船要走,那个华人在码头送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生最珍贵的唯一的爱情就这么远去了。

● 读《梵高传》里的爱情故事

欧文斯通26岁写的《梵高传》。梵高回到父母住的乡下,画画的时候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他发现是个女人,但是这个女人总是远远地看着他。有一天,这个叫玛高特的女人走到他的画前面,说我很爱你,玛高特家里有姐妹5个,全都没有嫁出去。玛高特从十七八岁就开始渴望自己出嫁,但她今年都39岁了,她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到40岁还没有嫁出去,这时正好梵高来了,她说你爱不爱我没有关系,我爱你就行了。梵高后来答应了,之后他努力表现得像一个爱人,但实际上他一点也不爱她。玛高特跟家里一说,全家人都气炸了,觉得梵高衣衫蓝缕,一事无成,而且玛高特家里5个女儿都没有结婚,跟人家说她们家的人都不想结婚,现在突然跑出来一个结婚的,话就说不周全了。而梵高明明知道自己不爱玛高特,还跑到她家里去求亲,玛高特家里反对。后来,玛高特为了表达自己爱家人又爱梵高,干脆自杀,幸好发现得早被救活了,至此,梵高不得不逃离这个地方。

所以有时候不能为爱而爱,爱本身有丰富的内在。真正的相遇实际是价值观和价值观的相遇,是内心天性和天性的相遇,是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相遇。

有一个统计数据,70%的日本青年都通过别人介绍见面,然后结合在一起。没见面前,双方家庭都雇私人侦探调查对方的祖宗八代,包括学历、身体等方方面面,觉得还可以再约见面,一切都很冷静,按照格式办,变成低欲望社会。中国的方向绝对不是无缘社会,不是低欲望社会,我们的青年要抓住邂逅,抓住属于自己一生的那个瞬间。

猜你喜欢
包法利爱玛弗兰克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弗兰克先生是个女的
保险起见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想进监狱的蒙弗兰克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