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说理》:电视理论节目对理论大众化的新探索

2023-01-25 15:06:31
视听 2022年12期
关键词:凡事理论

石 莹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宣传更是任重道远。电视媒体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理论大众化节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①这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理论节目打通深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一、打通“最后一公里”,难在哪

“最后一公里”,字面意思是经过了长途跋涉之后,冲刺终点的最后一段里程,也是最为关键、分出胜负的一段距离。可见,如果没有到达终点,那么前面的努力也将失去意义。所以,“最后一公里”也通常被引申为工作落实的最后关键环节,多指工作中还存在“卡脖子”问题。电视理论节目的“卡脖子”问题表现为“高”与“冷”。进入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主要的使命是广泛宣传好、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是梳理传统的电视理论节目会发现,大多数节目是采用演播室访谈的形式,邀请专家对理论进行解读和阐述。在《凡事说理》节目早年的探索中也是如此: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与主持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全程在演播室内录制完成,播出形式则是以“访谈+短片”为主。

“有高度”是大众对电视理论节目的普遍评价,但是不得不承认,对比专家们在屏幕里讨论得热火朝天,受众的反应却是有点“冷”。因为局限在演播室里的访谈,形式比较单一,可看性并不强,对普通观众缺乏吸引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不接地气”成了电视理论节目的另一个标签。有了高度没有温度,结果必然是失去关注度。所以,要想让理论宣讲直达人心,打通“最后一公里”,改变节目形态势在必行。

二、改变表现形式:打破僵局,走出演播室

广西广播电视台《凡事说理》栏目于2012年开播,经历了电视理论节目“遍地开花”的十年。作为一档老牌电视理论节目,《凡事说理》如何突破瓶颈?从2017年起,《凡事说理》开始改变刻板的演播室访谈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对节目表达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严格甄选,在对理论实现电视化呈现的过程中寻找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一)“走进式”——走进第一现场

在《凡事说理》制作的系列访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节目组采用了“走进式”的方法。记者和专家走进了横县中华茉莉园、龙州水口边贸扶贫产业园、巴马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等第一现场,在田间地头向花农了解一年的收成情况;走进农村电商直播间,了解“互联网+”如何助力农产品销售;走进深加工企业,了解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前在演播室的访谈是由专家分享调研的情况,如今是直接走进调研的现场。“走进式”的纪实性展现手法,首先让访谈的主体走出了演播室,极大地开拓了理论节目“现场感”的可能性。可看的东西多了,互动环节也多了,节目的视听语言变得丰富,情景沉浸感和情绪感染力大大地加强了。

(二)“课堂式”——移动思政课

《凡事说理》探索移动思政课的形式制作理论宣讲的节目。例如在制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访谈中,节目组分别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由老师带着学生在田间地头调研。思政课的教室被设置在火龙果种植基地里、在“荷美覃塘”的荷田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表演的现场、在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乡村民宿里。在这些移动的思政课堂上,学生们实地走访,和老师热烈地讨论着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是“重中之重”、为什么说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等。这样的理论在探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达到理论宣讲的效果。可见,移动思政课为电视理论节目添加了许多元素。它的形式还是课堂,但场景更为丰富;它的主体还是老师和学生,但双方的互动性更强,理论的宣讲也不再那么刻板。对于观众而言,这也是一堂好看的思政课。老师和学生的讨论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也就达到了与观众共上一节思政课的目标。

(三)“沉浸式”——参观全过程

《凡事说理》制作的《牢记嘱托学史增信》系列访谈中,第一集拍摄地选择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的第一站。节目进行“沉浸式”的表达,由讲解员带领主持人和专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进行参观,观众也可以随着镜头走进这座纪念园。在恢宏的英雄群像浮雕前,讲解员为大家讲解红军英勇抢渡湘江时的场景,讲述油画上陈树湘师长“断肠明志”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讲解员还回忆了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她当时在现场的感受。而在参观的过程中,几位专家也有感而发,探讨“为什么说革命理想高于天”“怎样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如何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此情此景,专家的观点输出没有说教的味道,要比端坐在演播室里解读理论更容易引发共鸣。正所谓“眼见为实”,此时,信仰、信念、信心不再是一些高远抽象的概念。“沉浸式”的体验与见闻让受众有了深刻的实感。

(四)“分享式”——分享读后感

通过电视语言表达如何读懂、用好理论书籍是非常困难的。《凡事说理》在制作这类主题节目的时候,探索“分享式”的呈现形式。例如《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期节目,走进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中青班的课堂,首先由专家简要讲述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对于如何学好、用好这本书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便组织一个小型的读书分享会,让学员们分别摘读书中的一段话,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来谈对这段话的认识。通过大家的分享,书中的这些理论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可见有感的事例,更符合电视语言的表达。

纵观近年来各地的电视理论节目,全国电视媒体推陈出新,不断加强电视理论节目的研发与创新。“走进式”纪实性地记录、“伴随式”跟着镜头实地学习或者通过舞台置景“沉浸式”演讲等新的节目形态异彩纷呈。例如《思想的田野》《社会主义有点“潮”》《开卷有理》等节目都有类似的创新探索,成为电视理论节目大众化之路的生动注脚。

三、丰富节目内容:探寻故事,以事实说理

理论宣传的最终目的在于说服人,必须以事说理、以情动人,才能顺利抵达“最后一公里”。因此,节目确立了主导思想,就是坚持用小事情解读大道理,用身边事来解读时代主题,在可亲可敬的事上做文章。所以,讲什么样的故事,怎样把故事讲好,是《凡事说理》正在探索的事情。

首先,走进主人翁的“故事场”。要让理论宣讲“润物无声”,讲故事是最好的方式。《凡事说理》制作的《“两山论”引领绿色发展之路》访谈中,主人公是“网红脱贫户”韦庆成。节目中,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老家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20多年前,他迁到了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新乐村。无奈这里的土地太贫瘠,他种过的甘蔗、龙眼收成并不理想。2015年,新乐村的吴茱萸示范基地成立了,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韦庆成属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因此脱贫致富,还因年收入达到18万元而登上新闻头条,成了“红人”。在拍摄现场,韦庆成带着主持人和专家认识吴茱萸这种植物,估算着这一年的收成,所有人都被他的故事感染。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情怀,降低理论节目的“海平面”,让人物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中,把恢宏的时代主题落实到细节之处,用柔性的画面语言表达刚性的理论思想,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其次,善用道具讲故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请到当事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那么道具也能够很好地丰富内容,达到故事可视化的效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访谈节目讲述了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在广西百色市百坭村黄文秀工作过的地方,节目组拍摄了她的驻村工作日记。黄文秀在驻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全村195户贫困户,并亲手绘制百爱屯贫困户分布图。节目就以这一张图为载体,展现黄文秀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用短暂而精彩的生命谱写着奉献之歌,令人印象深刻。在拍摄《边境线上的小康路》关于讲乡村文明风尚建设的内容时,节目组请村民展示了一个爱心超市的积分存折。村民参与村落打扫、孝敬老人等都有相应的得分,可用积分兑换奖品。类似这样的故事单靠人物讲述并不见得生动,但一张亲手绘制的地图、一本积分存折的展示,让故事的可视性更强了。道具虽小,但在细节上往往有着更强的感染力,理论也借着道具这个载体,悄悄地抵达人心。

最后,时光寻访“穿越过去”。很多时候,理论节目里讲述战争年代革命英烈的故事,往往会缺乏电视语言的表达,而复杂的后期特技或舞台背景重现也不适用于周播类的电视理论节目。《凡事说理》引入“时光寻访人”的角色,用朗读一封信或一段文章的形式,让观众穿越时光,跟着作者回到故事发生的那一刻。比如在《我是五四新青年》这一期节目中,讲述著名的学者、诗人闻一多立志投身革命的故事,栏目组邀请全国优秀青年辅导员朗诵闻一多的一封家书。这封信表达了他投身革命的毅然与决然,放弃了回家探母、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机会,还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身处安全之地。在《马克思主义“行”》节目中,邀请大学生朗诵了革命先辈黄日葵给少年中国学会同仁写的一封信。彼时的中国还处于动荡之中,而这位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对革命的前景充满了向往。通过“时光寻访人”的朗诵营造了一个“可穿越”的时空,让观众在那一刻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处境,走进他的内心,读懂革命先烈的选择,让观众看到信仰、信念、信心所带来的力量。可见,这种“穿越式”的讲故事方式可以弥补电视语言无法重现的故事现场。

放眼当下,我们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历史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也可以是身边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好,是电视理论节目的制胜法宝。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宏大的时代问题进行阐述,深入浅出地解读理念思想,能够令观众感同身受,也可以使原本艰深晦涩的理论变得有灵魂、有生气。近年来,在对理论实现电视化呈现的过程中,电视理论节目逐渐寻找到一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新表达的路径,理论节目激活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的创新传播,在生动的节目表达中建构了一块精神与价值的高地,奏响了理论节目的时代之歌。②

四、设置多元嘉宾:让双向输出成为可能

电视理论节目被诟病在于以理论专家为主导,单向输出观点,这也是理论节目“不接地气”的原因之一。而在《凡事说理》的探索中,不管是“走进式”“课堂式”,还是“沉浸式”的方法,都尽可能多地让基层群众成为节目的重要角色,让他们有发声的机会。

例如,在荷塘边,主持人、专家一起和村民们一边剥莲子一边交谈。村民们说这几年农村变化很大,看病不愁了,孩子有学上,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子,不少人还买了小汽车。专家回应说:“这就是小康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讲了,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就是你们这样的生活。”村民点头称是。如此双向的输出,要比单向的说教式理论宣讲更有说服力,互动也非常自然,更加“接地气”。

再如,在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的访谈中,村党总支部书记指着眼前一片山林介绍,以前这里只是一片荒山,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2016年,有公司在精准识别后引进沃柑,老乡们看到种植沃柑的效益好,纷纷回来创业,把自己的地全部种上了沃柑,第2年、第3年就丰产了。丰产的话,1亩就有1万元、2万元的收入。他感叹道:“这就是‘两山论’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了。”主人公的讲述由眼前此景回归到理论本身,更令人信服。

基层群众成为理论节目的发言嘉宾,能让讲故事的视角更接近受众的视角。他们用自己的体会解读理论,既能体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所以设置嘉宾多元化、双向地输出,可以让电视理论节目实现双赢。

五、加宽传播渠道:“互联网+”助力推广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的阅读习惯、接收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小屏”日益成为人们快速了解信息、表达观点、传递思想的主渠道。同样,“小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电视理论节目在发挥好公信力高、受众面广等“大屏”优势的同时,也必须主动抢占新媒体这个舆论阵地,才能实现广泛覆盖、有效到达、高效传播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③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凡事说理》在传播形式和手段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有机融合电视大屏和移动小屏,通过交叉覆盖、叠加传播,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节目在广西卫视播出的同时,也在“广西视听”“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进行推送;在电视直播时,可以网络同步收看。另外,同步推出与其内容相关联的短视频产品。例如在《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节目中,大学生们讲述信仰的故事以及自己内心的触动,在青年网友群体里引起强烈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表达新一代青年人要学党史,坚定信念跟党走,把青春之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中。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理论宣传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加快了理论宣传创新的步伐。因此,电视理论节目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在表现手法、表达形式、传播途径上推陈出新,实现理论节目传播质量的全面提升,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打通理论深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注释:

①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8-08-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②牛梦笛,李蕾,李怡霖.电视理论节目这十年:以全新姿态和年轻视角奏响理论之歌[N].光明日报,2022-06-22(005).

③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2-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④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人民网,2018-08-22.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822/t20180822_524338446.shtml.

猜你喜欢
凡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凡事无绝对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凡事都怕犯错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凡事都有定律
知识窗(2015年12期)2015-05-14 09:08:22
凡事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