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为例

2023-01-25 10:25王国恩龚梦鹃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王国恩,龚梦鹃,魏 玲,贾 真,聂 克

(广东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要卫生方针,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党和国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重要的实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单纯西药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3]。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提示,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能缩短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咳嗽等临床症状[4]。202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鼓励世卫组织会员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我国防控救治新冠肺炎的巨大成功,再次证明了“坚持中西医并重”卫生策略的重要性。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中西医结合事业传承发展的重要保证。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和中西医结合基础教育两方面。中西医结合临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和应用提供重要保障,而中西医结合基础高层次人才培养则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发展提供重要的内在推动力,为中西医的有机融合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基础。因此,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重要基石。

一、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分析

中西医结合学科下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两个二级学科。针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内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规范下已逐步得到优化和完善[5]但针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将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在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治则治法、传统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原理、中药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针灸和经络等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以推动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其研究成果最终服务临床,以提高疾病防治的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本科阶段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以培养专业学位为主,重视临床技能培养,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临床工作,一部分考取中医、中西医或西医等专业硕士,仅有少部分考取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的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中医学、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等不同专业,其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科研训练[6]。例如,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现代医药学知识则比较薄弱,且部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内涵缺乏认识,对该专业的优势缺乏自信。另外,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是社会上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不够了解,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范围偏窄、岗位偏少。因此,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全程质量监控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辨证施治、精准施策,从新生入学直至毕业,紧扣研究生培养周期的三个学年、六个学期的不同时间节点,全程构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确保其成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后备军。

(一)科研思维的培养

1.研究生新生入学后,进行坚定文化自信教育,筑牢专业思想。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和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和特征。为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我们借鉴了民族院校硕士研究生的“三自教育”培养模式中的自信心培养策略[7]。通过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中找到兴趣点,让学生体验到专业中科学问题的魅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赏识和鼓励,促进他们对专业实践的尝试。再者,树立专业榜样,使其发挥“明星”效应,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心,更加坚定学生对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信心。例如,由张伯礼院士牵头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应用于新冠肺炎治疗,其疗效较单用现代医学方案的治疗效果更好,再次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临床实践上拥有巨大优势,激发了广大中西医结合基础的学子投身专业学习的热情。

2.注重在理论学习中培养中西医结合科研思维。在学术学位的培养教育中,科研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术学位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重点是培养具备从事基础研究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在我校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要求该专业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补足知识结构中的短板,做到辨证施治、精准施策。由于本科是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的中医中药知识几乎为零,导师要辅导其学习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使其基本具备中医思维;针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导师要帮助其加强现代医药相关课程的学习,努力帮助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做到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交叉融合。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实践说明,非中医类专业攻读研究生需要具备两年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现代医学知识学习,并在课程考试、综合能力考试通过后方能进入科研实践阶段[8],提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培训需要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从第一学期修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同时学习“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在第二学期乃至接下来的三个学期中,研究生应修读《中医经典》《中药药理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教材或专著。另外,导师及导师组要从新生入学后将针对非中医类专业学生不定期“灌输”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中医哲学基础层面上帮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更好地进入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的学习。

3.注重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科研思维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论去解决中医的问题。有学者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探索了中西医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9]。现代科研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中医药传统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阐明,因此,让学生善于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提出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生阶段第一学期,要求研究生每周至少深度阅读一篇文献,并在组会上进行文献汇报,以训练其科学思维的习惯。同时,该培养体系要求在第一学期末提交一篇与选题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以检验文献阅读效果,并锻炼其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经过充分的科研思维训练,研究生进入第二学期应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的毕业课题不能由导师直接命题学生被动接受,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查阅文献,在掌握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选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要给予积极引导。基础研究是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疗效、推动医药学发展;因此,选题要从临床中来,最后回到临床中去。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其中中医药可显著降低肿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这种根植于临床的选题才具有科学价值。又如,中医证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但一直缺乏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同;因此,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方剂的反证是很好的解释中医证候的研究模式。研究生在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后,可以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手段解决中医的问题,形成重要的科研思维。

4.注重中西医结合科研思维对课题实施的指导。在第二学期的选题阶段,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部分预实验,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当然,该过程要以科学问题提出为导向。在第三学期时,研究生进入毕业课题实施阶段,这是研究生培养最为关键的一年。选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即完整的课题申报书,锻炼学生的标书撰写能力;在开题报告会上,学生要面对专家的质询,锻炼演讲和答辩应变能力。通过选题、开题等环节的严格质量控制,可极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开题后,进入毕业课题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制订周密的研究方案,根据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预实验情况,确定周密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的专业特色。例如,动物模型尽量采用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而不只是现代医学的疾病动物模型。其次,严格规范课题实施过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导师要全程进行质量监控,自始至终强调规范严谨的科研作风,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定期检查原始记录,指导学生及时处理实验数据等。

(二)科研能力的训练

科研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和手段。科研能力不仅包括实验技能,而且包括文献阅读与应用、实验技能、团队合作、学术素养等一系列的科研素养。研究指出,学术研究氛围、查阅文献、科研合作、实验技能等能显著提高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10]。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即进行科研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实验技能,并熟悉导师的科研方向。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之前在心理上、理论上和实验技术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结束了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实验室。导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将其编入不同课题小组,既给高年级学生当助手,又要熟悉课题的研究内容,同时在高年级学长的带领下,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尽快融入实验室课题组。另外,要强调研究生的团队集体观念,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课题都是实验室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课题以外,还要参加课题组的其他科研活动,为实验室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作为学长的高年级学生,要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表率,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以培养其科研合作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定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会因拟定的中西医结合相关的科学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网络药理学、稳定同位素代谢流等分析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针对此类科研训练,要求研究生学会从文献中寻找方法步骤,并考察方法的重现性,最终掌握该实验方法。当然,掌握一项新技术并非那么简单,还需要导师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如安排研究生参与技术培训会议,送往有关实验室进行短时间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文献阅读与应用方面的能力。在第三、第四学期的毕业课题实施阶段,对已经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的学生,指导其整理实验结果和数据,特别注重对其数据归纳能力的培养,并指导其撰写学术论文,选择目标期刊投稿。学术论文是对所做研究工作的客观总结和评价,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认真给学生讲解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和注意事项,强化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进入第三学年,毕业课题的实施进入扫尾阶段,研究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导师必须在内容和格式上严格把关,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成果、综合能力的总结和集中展示,必须达到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在时间节点上,要求学生在春节寒假前完成初稿,交导师审阅。导师则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完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论文质量,保证其顺利通过查重、外审。毕业答辩之前,研究生要在课题组进行预答辩,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并进一步修改完善PPT。正式答辩时,要求研究生在答辩会上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总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学术诚信与道德教育

医学科研道德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培养德艺双馨的研究生,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重要人才保障。该培养体系要求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有研究指出,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的作用,是一项防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举措[11]。从研究生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指出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诫研究生要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端正科研态度,并用典型的负面例子对学生给予警示教育。另外,在学校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开设的“科研道德教育”课程,也有助于防范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再者,应监督研究生的实验数据获得过程及整理过程,教育学生不能篡改数据,不能随意舍弃数据。特别强调参考文献必须是一手文献,引用时要规范、准确,杜绝有意或无意的抄袭行为,摈弃学术不端,恪守学术道德。此外,实验室要建立研究成果管理制度,要求研究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及时归档,定期对数据处理的文档进行监督,针对研究成果进行建档以待溯源。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时进行研究成果管理制度学习,并且对学术诚信行为予以褒奖,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教育和惩罚,做到防微杜渐。该举措能遏制学术腐败,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习惯。

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应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除了科研交流以外,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教育,促使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举止文明、与人和谐相处、爱国敬业、学术诚信和守时守则等,嘱咐学生平时应当做事先做人。要经常提醒学生学会自我减压,并注重对其心理上的疏导。特别是实验过程中遇到失败、与预想有出入等情况下,导师应当积极疏导研究生的消极情绪,帮助其进行实验过程分析,指导其完善实验方案。心理疏导应当及时进行并且长期坚持,避免消极情绪在学生心中蓄积,造成严重后果。在毕业生离校前,应当提醒学生坚持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相关职业时保持活跃的科研思维,践行学术诚信,坚守专业自信,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校根据中西医结合基础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调研、总结和实践,从科研思维培养、科研能力训练、学术诚信与道德教育等方面构建了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全程质量监控培养体系。实践证明,该培养体系可全面提升该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保障培养质量,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对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