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达,郝红勋
(中国民航大学 飞行分校,天津 300300)
课程思政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种创新融合的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全过程教学活动中。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相割裂,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只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好专业课在高校中基础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之间的壁垒,将思政元素寓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使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协同中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担当意识和文化素养等[1-3]。
为实现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教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生硬地进行叠加,而是要找到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紧密联系与理论知识有关联的实践问题,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构建知识传授和育德育人一体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4,5]。本文针对专业课在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飞机动力装置”课程自身特点,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构建“飞机动力装置”课程思政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思想价值引领的统一。
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各自为营。传统专业课作为高校教学的主渠道,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与道德情操的培育,使得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发挥育人的作用。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在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育人意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传统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淡薄,片面地认为专业课教学只需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牢固,而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与道德情操培育不属于专业课教学的范畴。部分教师虽具有育人的意识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但是自身对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深度不足,不能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缺少对时事热点及相关政策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局限性,使得教学育人的效果不佳。另外,部分教师虽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但往往不能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在课前准备时,部分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既不能追本溯源探究专业知识产生的背景,又不能结合前沿技术热点和国家发展方向,课程缺少使命感与时代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式讲授而缺少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课堂提问互动等环节中,缺少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被动地将学生置于知识接受者的位置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发现探究精神的培养;在与学生交流问题时,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本身,较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以上种种表现,制约了专业课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飞机动力装置”课程主要介绍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和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分类情况、主要部件、工作原理、辅助系统、工作特性及螺旋桨相关的知识内容。航空发动机作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发展水平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工业制造实力,是目前我国正在突破解决的“卡脖子”技术。该课程作为飞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面向未来的民航飞行员,课程内容设计与飞机机型及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要求联系紧密。其中,航空活塞式发动机针对飞行训练阶段使用的机型,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针对学生毕业后进入运输航空使用的机型,因此,“飞机动力装置”课程的教学在未来民航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从课程内容看,“飞机动力装置”课程包含的知识广泛,从材料学、热力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到控制理论,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帮助教师在不同的知识中找到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
从课程背景出发,“飞机动力装置”课程以航空发动机近一百年的发展为背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与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案例素材相结合,恰当引入时事热点,找寻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探索精神,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思想价值的引领。例如,结合飞机发动机材料技术、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等案例素材,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一代代科学家与工程师不懈探索、严谨求真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航空报国的理想追求与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促使学生了解时代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实施者。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在课前准备阶段,应注重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时事政治材料,紧密联系时代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要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与举止,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以自身的学识与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善于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思考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飞机动力装置”课程作为飞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授课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阶段的飞行学员,担负着培养我国未来民航人才的重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更要结合民航行业发展,筑牢安全飞行底线,强化法律规章意识,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民航人才。
按照课程知识体系,针对不同的知识要点确定与其相关的思政元素,围绕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安全意识、职业操守、质量意识、团结合作等思政元素,选择有价值的课程思政内容,使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多角度呈现,让思政元素在课程知识体系中丰富起来。例如,在讲授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展历程的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航空工业人员在外国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研制出先进的歼20战斗机、C919民航客机、新舟60飞机和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等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讲授燃气涡轮发动机共同工作与控制知识过程中,重点结合发动机操作限制与工作环境限制,融入航空发动机安全文化,强调操作安全与结构安全的必要性。在讲解航空发动机结构组成、涡轮叶片材料冷却方法及加工技术知识过程中,融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宣讲科学家与工程师为突破技术限制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让学生体会到工匠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纸质版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梳理知识要点的主要参考。“飞机动力装置”课程中涉及许多公式和图表,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更应该注重重点知识的讲解及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每章后应设一些问答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一本知识脉络清晰并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激发求知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应满足于原有的纸质教学资料,而应充分整合、运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电子课本、视频课件、网络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MATLAB、FLUENT等计算机辅助软件能够将晦涩的内容变为直观动态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结合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智慧树、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重难点知识为载体,引入典型的事故案例或排故案例,结合知识引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逐步的引导、讨论与探究,帮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在思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例如,将发动机零部件的具体结构与其抽象的功能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要点相结合,将发动机在稳态下各部件的平衡与发动机在过渡态下各部件的配合相结合,将材料装备技术的更迭进步与事物的螺旋上升式发展相结合,将不同结构系统的优劣势与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相结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既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消化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航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民航人才的重任,因此,民航院校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利用好专业课这条基础教学渠道,从专业课知识内容中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找到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实现专业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水平提升和个人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飞机动力装置”课程与飞行安全、民航业发展及国家的重点攻关项目息息相关,蕴含着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及优秀的案例素材。通过结合其中的典型案例,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