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伟,常 璇,魏 翀
(1. 中北大学 数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2. 中北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山西 太原 030051)
进入新时代,如何卓有成效地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到,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1]。本文聚焦如何将高校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校园文化这一热点,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探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措施,致力于有效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
劳动育人的时代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关于劳动观的重要论述。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3]《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4-5]在高校开展劳动育人对实现上述重任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具有复合性的特性,它不仅包括景观、建筑等物质形态内容,还包含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校纪校规以及一些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6]它虽然不能直接触摸到,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特性,使其具备了强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中的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它所营造的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教养、积极进取的人格。
劳动,既有生产实践功能,还能体现意识形态特性。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劳动类的活动,诸如校园保洁、公益植树等,可以培养其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劳动与校园文化都具有育人功能的特性。若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必然会对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形成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大学生的心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尽管高校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有诸多关联,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尚未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多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体现、校园形象的展示,简单地将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归结到物质形态内容的提升上。比如,修缮标志性校园建筑,美化校园环境,改善硬件设施。精神文化上,高校只注重对艰苦奋斗的办学历程、锐意进取的办学理念的总结,却忽视对在办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普通劳动模范及其劳动精神的深度提炼和宣传。其实,许多高校的校歌、校训等都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只是尚未被系统形象地展示给师生员工。
目前,部分高校宣传引导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尚需深入挖掘。比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他们更乐于宣扬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或杰出校友等名人的劳动事迹、创业历程,却很少大力宣传同学们身边普通的人和事。现实中,高校有很多家贫志坚、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青年学子,他们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行,其身上所展示出的劳动精神同样值得大家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尊重、弘扬名人的引领效应,也要注重发挥同学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朋辈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宣传对象多元化发展,引导大学生推崇所有劳动者、尊重全体劳动者,善于发现身边普通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
在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鲜明的劳动教育价值目标尚未树立起来。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完整的体系和保障。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中,没有涉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内容。其次,部分大学生还是认可“学而优则仕”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一心想着如何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却忽视了劳动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是还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大部分师生员工虽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中往往把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对智育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更加优先的位置,把劳动教育靠后放。甚至某些特定时候,劳动教育以劳动惩罚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对犯小错误的学生,有的老师以擦黑板、打扫宿舍卫生、操场上跑步等方式进行惩罚。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劳动教育的作用,部分师生没有深刻理解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真谛。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以文体活动为主、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偏少。虽然文体娱乐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但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明显,思想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校园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受限。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有时会受到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有限、硬件设施欠缺等原因,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客观上导致劳动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此外,部分高校,虽然充分认识到了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但由于相关的规定不健全,出于对学生安全因素的考虑,学校也不敢放手去组织劳动教育活动。由此可见,目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劳动教育,高校内部缺少自上而下系统的规划与指导,还存在劳动教育的平台匮乏、软硬件保障措施滞后等情况,最终导致没有形成上下联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态势。
良好的校园文化应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在内,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让全体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到只有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3]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方面的重要论述贯彻其中,在校园文化中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劳动才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自觉地建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观念,逐渐养成依靠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习惯。
高校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没有模板,没有参照,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要推进这项工作,首先,高校要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劳动教育的自身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使学校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三全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加强劳动教育,实行“五育并举”之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7]高校应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将劳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系统地研究和规划,通过制度的保障,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长期坚持下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学校历代师生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括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育人目标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3]高校应注重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充分凝练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历程中蕴含的丰富劳动精神载体,同时将劳动理念、劳动精神广泛宣传,深度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接受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比如,高校可从校训、校歌、校史中凝练崇高的劳动精神,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斗志、干劲,激励和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
中北大学在长期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挖掘凝练在办学历程中关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劳动精神。校训“致知于行”,意喻知行合一,强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当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航标引领的作用。校歌《再铸辉煌》,亦将拼搏奋斗的劳动精神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每次吟唱时都感受到学校发展的艰辛,见证到一代代中北人干劲、闯劲、钻劲。纵观新中国发展脚步,先后涌现出“铁人精神” “大寨精神” “红旗渠精神” “航天精神”[8]。学校亦将在艰难曲折的80多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凝练为学校的“太行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太行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北人不畏艰难劳动创造精神,激励着历代中北人努力谱写“中北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大繁荣,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3.4.1 以“劳动+信念”为引领,铸牢大学生信仰之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9]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连用三个排比句,强调了诚实劳动的重要性。高校应将优秀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牢牢地融入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义务将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培养成大学生的信念。中北大学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校园文化,已连续制作多期《师范》专题片,以此加强学生诚实劳动的信念,传递中北人的正能量。《师范》中宣传的教师,都是一心献身教育、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他们潜心育人,坚守三尺讲台,不去追逐浮躁的鲜花和掌声,用一片赤心、毕生执着、诚实劳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撑起中北的脊梁,完美诠释了“教育”与“教师”的深刻含义。《师范》已成为中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劳动精神的一个品牌,其中每一位嘉宾都已成为引领中北大学师生诚实守信、勤奋劳动的旗帜,嘉宾的事迹已让全校师生认识到信仰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回馈社会。
3.4.2 以“劳动+培训”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技能之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劳动教育,高校必须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劳动技能。劳动信念需要坚定,劳动技能则离不开培训。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使大学生既要爱劳动、想劳动,还要有技巧、会劳动。一是在学生社团中加强劳动技能知识培训。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在校团委的指导管理下开展活动。校团委应系统规划学生社团的设置和活动。在学生社团的设置上,高校可密切关注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类型的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上,高校可组织各专业教师中的精兵强将和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带领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同时,加强对社团成员的专业劳动技能讲座、培训,组织社团成员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形成“培训-实践-思考-再实践”的良性知行循环。二是为大学生劳动实践做好保障。开展专业劳动技能培训,需要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夯实基础保障。比如,充分发挥好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实训、实验功能;开设劳动创新实践类课程,推出研究课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金,免费开放相关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创新劳动竞赛。
3.4.3 以“劳动+育人”为根本,补充大学生精神之钙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劳动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有循,注重发挥劳动育人辐射功效,补充当代青年的精神之钙。通过校园劳动教育,既要使大学生领悟到不能简单将劳动归于经济范畴,其更多内容存在于道德范畴,还要使大学生能传承艰苦朴素、勤劳奋斗、自食其力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高校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劳动育人工作。教育大学生一是对劳动要怀有敬畏之心,二是对劳动者要存有尊崇之情,三是对劳动成果要抱有尊重之意。中北大学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非常注重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推进勤工助学劳动育人工程,重点开辟学生自己组织岗前培训会、优秀人物评选、优秀人物成长心语等资助育人主阵地,大力开展朋辈示范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克服个别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学生自立自强,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突出朋辈教育的效应,有力提升劳动育人的功效。
3.4.4 以“劳动+服务”为突破,优化大学生心灵之美
志愿服务是一种充满热情、相互帮助、不求回报的劳动行为,其精神主要体现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上,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教育内涵。[10]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实践要求、教育功能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契合性。《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1]。高校要将加强志愿服务作为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同步推进的有效措施。一要建章立制。由高校团委牵头,协调各部门,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措施纳入规划,编入制度,长期延续下去。二要强化引导。志愿服务要以劳动精神为目标导向,让志愿服务过程折射出劳动精神,让劳动精神在志愿服务中闪光,让这些闪光点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例如,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真诚奉献、爱心善意、责任担当,这都是全体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高校要敏锐抓住这些鲜活事例,及时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培育大学生在重大危机面前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回顾2021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热情洋溢的新年贺词中讲到,“我们还要继续奋斗”[11],催人奋进,令人振奋。奋斗永远离不开劳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高校使命光荣,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