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丽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红色故事”作为一种红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其高度重视。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重温红色记忆,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着眼新的历史方位,“讲好红色故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旨在否定马克思主义,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以“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名,借助碎片化表达解构对“红色故事”的历史记忆,借助其隐蔽性传播恶意改编红色经典,逐步消解青年一代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引发“红色故事”信仰危机,从而减弱其教育效能。基于此,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我们应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现实挑战,在实践中探索其应对策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信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个人的精神世界标杆,大到社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习总书记十分重视信仰的传承。红色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过程中无数先辈烈士用鲜血铸造起来的不朽精神,既关乎党的前途与命运,又关切着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方向与性质,反映了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理想信念,是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多元化的信息逐步消解了精神理念,淡化了红色信仰。对各方面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一代而言,一系列话题、节奏就在用隐蔽的西方话语权消解其价值观,红色信仰在青年一代中有所动摇。鉴于此,“讲好红色故事”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红色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是无数革命英烈崇高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凝结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红色信仰、“留得豪情作楚囚”的爱国之情、“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报国之志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奋斗精神。诸多红色故事一以贯之地继承了先辈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这些精神所传达出的优秀品质正是红色信仰的动力源泉。
“红色文化形成于我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2]红色故事是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于是,以红色故事为载体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强有力的途径。“文化自信是共同体对于主体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一行为的主体是群体性的,只有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群体团结一致相结合,才有可能充分调动这种力量。”[3]红色故事所传递的红色文化凝聚着群体的力量,我们须借助红色故事凝聚自信共识。一方面,红色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区分优秀文化与低俗腐朽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红色故事作为传载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革命活动的珍贵史料,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源泉。同时,“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通过展现中国形象打造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从而让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系统理论知识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且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个育人目标。红色故事丰富的内涵对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价值,它所蕴涵的内在属性与时代新人的品格塑造相契合。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第一,红色故事中蕴含着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有助于树立时代新人的远大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的首要特征,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谱系与时代新人理想信念培育相耦合,信仰基石将会更加稳固。第二,红色故事中渗透着共产党员的报国之志,有助于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怀。历史是一段长河,爱国主义是长河的源头。历史虚无主义渗透下,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以红色故事中的鲜活事例为素材,化抽象为具体,培育爱国情、增强爱国志,能够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形成滋养时代新人的活水源泉。第三,红色故事中传承的英勇革命事迹,有助于提振时代新人的奋斗精神。新一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需要树立起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精神风范。红色故事的生成发展史说到底是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史,红色故事是时代新人牢记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的营养剂。“讲故事”是对红色历史最直观的表述,于是,红色文化资源就转化为形象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呈泛滥之势,必将虚无红色故事当中的基础,旨在从理论共识、情感认同与价值传承方面消解“红色故事”的功能,实现其政治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打着“学术研究”等旗号,但它不是某种学术流派,它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蛊惑性,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诉求且危害极深的错误思潮。其本质在于借用各种手段,歪曲虚无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实现以“和平演变”的战略“分化”我国政治制度的阴谋。具体而言,从历史史实到价值观到政治制度,它表现为层层递进的诉求。
第一,虚其根,虚无红色物质文化故事。历史是一个民族之根,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若没有了历史记忆,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传承,进而失去发展的方向。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所讲的红色故事是这段历史时期最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虚无丑化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从而达到扰乱民心、动摇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目的。第二,虚其观,虚无红色精神文化故事。“观”简单来说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若受众的观点和看法出了问题,随之而来的将是方法论上的偏颇。首先,虚无价值观。对红色故事中民族事件的看法及共产党领袖的评价,均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这些要素作为共产党执政合理性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价值认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解构党的英雄人物来混淆是非,模糊青少年长期以来对党的忠诚与信任。其次,虚无文化观。红色故事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态度,就是要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吹西方文化。最后,虚无发展观。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选择性,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于是,历史虚无主义故意制造抹黑红色故事,其目的是要否定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虚其政,虚无红色制度文化故事。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历史入手,逐步消解受众认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目的是要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最后实现其分化我国政治制度的诉求。
红色故事的真实性是其重要特征,它一方面有史料的记载和遗址的承载,另一方面有革命后代的亲身经历和口口相传。正是透过这样的红色史实与不朽精神,凝聚起了我们对红色故事的理论认知。然而,历史具有时空界壁性,很多真实存在离今天的人和事都比较遥远,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借助该特点来离散我们对“红色故事”的共识。其一,借助伪辩言论,虚无重释历史存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5]113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不当言论企图否定我国的优秀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的历史。例如,质疑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实际是质疑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试图否认共产党的领导与贡献。其二,利用媒体渗透,灌输虚假红色记忆。历史虚无主义一改往日面貌,化身“解密者”,对准新生代青少年群体,借助其网络猎奇心理,利用其碎片化时间推行“碎片化”策略,它表现为断章取义,片面看待历史事实、割裂历史事件与人物。历史虚无主义主要目标集中在扭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譬如诋毁党的领袖及革命先烈,意图瓦解青年一代对英雄的理想信念;对历史事件以偏概全,利用党的历程上的阶段性挫折小题大做,意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消弭青少年记忆中真实的“红色故事”共识。
符号是人们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时期与人物的共同记忆。符号学家卡西尔提出:“符号思维和符号行为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最鲜明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整个进步都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6]35“红色故事”作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英雄史诗,更是一种红色价值符号,代表着人民对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借其虚无的本质,对红色故事中核心的人物象征符号进行调侃。
首先,以青少年群体为突破口,歪曲“史实”诋毁先烈。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但由于他们距离革命年代遥远,且价值观尚未定型,在面对许多有关革命前辈和事迹的言论时,无法及时辨别真假。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抹黑英雄人物来消解其革命信仰。例如,他们打着“寻找真相”的旗号,无视我们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污蔑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从根本上使当代青少年陷入思想混乱。其次,以乔装打扮为保护色,模糊“史识”消弭认知。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一改公然诋毁革命先辈,转而采用软性包装的手法来消解大众对英雄的认知。他们在网络空间随意捏造历史,以戏谑的语言宣扬“狼牙山五壮士拔群众萝卜”等。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英雄象征符号进行丑化,作为连接中华民族“过去”与“现实”的重要英雄人物符号被虚无,则会导致个体认知陷于偏差和失范,思想陷入迷茫和紊乱,停止对英雄榜样的认同和追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严厉打击下,历史虚无主义明面上嚣张的气焰得到遏制,但它的传播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而是借助娱乐化的外衣来隐性渗透。“泛娱乐化”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7]。历史虚无主义披上了娱乐化的外衣,采取更加迂回的策略对“红色故事”进行解构。
其一,寓史于乐,在“愚乐化”表达中蒙蔽受众的历史记忆。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他者舆论”越来越具有话语权。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灰色地带”不断煽动舆论,把历史真相当作段子来表达,用流行语言戏谑历史情节,民族英雄被篡改成笑料。譬如,“红色故事”中凝结着中华民族信仰的“雷锋精神”,被历史虚无主义者戏说为“雷锋收支不平衡”等言论,致使许多对历史尚不了解的青少年化身“吃瓜群众”,感性情绪代替了理性思考,“愚乐化”表达蒙蔽了他们对真实历史事实的认知。
其二,暗度陈仓,在娱乐喧嚣中误导受众的价值理解。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的传播导致历史被虚无,经典被篡改,英雄被调侃,其目的就是冲击与消解广大受众的价值观。由此看来,历史虚无主义包藏祸心,实质上推行的是一种“去价值化”策略,利用快节奏下青少年的感官快感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使其混淆了是非善恶、模糊了历史真相、失去了理智思考。当“红色故事”中的价值信念逐渐沦为娱乐的附庸,部分青少年也就逐渐陷入精神上信仰缺位及思想虚无。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8]历史虚无主义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它娱乐化表达的背后是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它在问题分析上脱离客观性,通过捏造史实来扰乱青少年思想,使他们面对红色故事中的诋毁失去客观的分析方法,以此削弱其对“红色故事”的认同。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为“红色故事”正本清源,应当阐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是以主观、片面、孤立、曲解为特征来分析解读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党史,这种历史观主观臆断,断章取义,是错误的历史观。鉴于此,一方面,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树立红色故事信度与效度,还需理清其被历史虚无主义搞乱的源头,这要求青少年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思辨能力。高校可通过开设原著选读课程来加强学习;中学生则需要教师深入讲解与拓展课堂知识,而不仅采用简单的应试教学法,还可适当开展专题讲座来逐步学习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警惕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体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讲好红色故事,就要毫不动摇地坚定唯物史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最终的获利者是西方资本主义。青少年作为时代的主力军,尤其要对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落实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育及宣传工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其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好大学生励志教育,培养其责任感与爱国情怀,还要善于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红色故事讲深、讲透,讲明白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逻辑必然,帮助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筑牢意识形态主动权。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红色故事”的一大策略是片面夸大历史偶然性,忽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以“今日之成果”来衡量“昔日之选择”,断然截取部分史料进行歪曲解读。只有正确看待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讲好红色故事”。对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客观性,在求真务实基础上求信仰。一是对待历史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早在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运用辩证法正确看待历史,树立起事实求是的客观原则,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故事的恶搞时,加以理性分析。二是掌握基本历史常识,主动破除干扰。体现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出发,要在坚持客观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进一步改进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略显枯燥的文字,以历史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史实,共同探讨“史实”,掌握“史识”。此外,我们要发挥基地研学效用,让学生们在参观承载历史记忆的博物馆、纪念馆及观看红色影片当中了解事实,尊重“史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9]30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高达99.7%。”[10]当前,多元文化交融下舆论生态形势愈发复杂严峻,各种思潮蠢蠢欲动。随着网民人数日益攀升,自媒体话语权占据一席之位,实现了每位网民之间异时空的交流、说服和转化。历史虚无主义借助这一空间特性,试图对“讲好红色故事”进行舆论干扰,为此,我们理应从政治全局的高度构筑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
其一,抢占利用好网络“红色故事”舆论场域。与其限制其使用网络不如抢先加以利用,在学校中,各院系都建设了自己专属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服务号,这些都是当下青少年热衷的信息媒介。“红色故事”的讲述要抓住这一传播平台,主动嵌入主流历史观点,推送柔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案例,将红色故事剪辑为小视频、微电影等形式,既能拓宽传播渠道,亦能引发观者兴趣,引导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此外,注重发挥网络公众人物的作用。当下部分青少年热衷于追星,一昧限制该现象不如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对部分德艺双馨的网络公众人物进行倡导,可通过亲自讲述学习“红色故事”、宣传红色古迹等方式在微博等平台发布,扩大“红色故事”的影响力。
其二,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舆论引导,有所作为。防范和应对红色历史被娱乐化事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一是做好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对于网络“红色故事”传播中的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化等相关的言论,各级媒介工作者应当踏实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能只为增加点击率、曝光率而丢失社会道德。二是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开展网上舆论斗争的决策部署,为“讲好红色故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综上可知,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正在与红色记忆相关联,以软性包装的新样态冲击着我国的红色故事与文化。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我们理应主动出击,帮助新时代青少年在红色历史中感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传承红色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成大材、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