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晓虹 戴双月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2]。高校需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转变教学理念。运用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朝着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思政课的教学在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方法新颖化、教学评价智能化等方面赋予了更多的机遇。
人工智能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体系的不断建构,是由人利用程序和算法设定一个技术平台和智能机器,是人们交流的载体和场域[3]。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人工智能技术塑造出来的各种新的教学平台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学习。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渠道更加多样、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人工智能平台上可以存储多学科的资源,成立课程资源库,搭建思政课网络资源云平台,具有世界各地的海量教学资源。在平台数据库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用语音指令或者关键词去搜索课程内容,收藏和学习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也可以获取其他人分享的资源,进行资源的存储和管理,供教学和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可以自主地收集、加工和分析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出庞大的数据库。例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的收集和分析,就可以形成以大学生思想现状为主题的资源库,为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提供教学参考[4]。丰富的资源库不仅有助于充实教师教学,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虚拟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回归旧址、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初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达到思政课教学的预期。参观实地景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便。智能技术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三维建模将景观和场景数据化,通过VR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例如红色资源专题的学习,可以重塑立体红色资源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博物馆, 将“一大”会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等红色资源予以数字化呈现,建设VR红色资源库[5]。参观红色文化景观、重走长征路,学生如真实一般地体验当时先辈们的艰辛和不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真实的情景和环境,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经历一番,体验历史场景[6]。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丰富思政课教学途径,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应用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方法创新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勇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
一方面,定制化智能服务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为一体的人工智能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现实可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化、定制式的智能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学习系统、识别系统和信息传输工具,在智慧助手和智慧伴学的辅助下,精准识别学生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7]。同时,人工智能根据数据采集的信息,根据各要素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和计划,实现思政课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精准推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辅等载体中的智慧系统识别学生的眼部、脸部和表情等状态,实时分析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了解每位学生的难易知识掌握度,实时地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快速响应每位同学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师定制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智能情景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模式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关注度和掌握度。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成为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情景构建是借助这些虚拟仿真技术将创设或还原的虚拟场景运用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VR技术重塑立体思政课堂,构建多元学习场景,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情景。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课堂、虚拟场景已经运用到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投入思政教学内容,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智能情景赋予教学新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知度,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更具有新颖性、多样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人工智能下的评价是利用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和机器去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而产生的结果,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评价体现出了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依据多元、评价过程及时、评价结果精确等特点,更具有科学性。
一方面,过程性评价方式的智能化。智能时代的考核评估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推理等方法,对思政课产生的教学效果加以评析。以往的思政课教学评估或许更看重结果,即结果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较少,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政课考核评估的过程性、科学性提供了支持。依托大数据,对学生平时的作业、行为表现和参加实践的活动状况能及时地做出分析和反馈,不仅关注到学业情况,还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学业成绩是重要的,但学生的言行举止、道德素养、爱好特长等方面也需要结合到评价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综合性评价。人工智能可以采集学生们的画像、平时的学习状态、行为举止、言语言论等信息,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个详细档案,对学生实行动态跟踪、实时记录,收集、分析和反馈数据,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另一方面,教学考核方式的精准化。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实时监测数据,系统会按照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参与情况进行打分,对学生的各模块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反馈,按照各模块比例得出最终成绩。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评分,受教师主观意识的影响较小,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全过程,提醒学生预习、复习等任务的完成。对学生的表现以及学生的表情、动作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做出分析,教师通过后台的面部大数据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每个模块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课程的热情度和掌握度。教师结合学生的期末卷面成绩、大数据与网络教育平台提供的数据(如线上线下的出勤率和互动率、平时课堂的表现以及网络作业的正确率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传统的单一式评价[8]。
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革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弱化教学者的引导性、淡化教学内容的亲和性和削弱教学评价的现实性等方面的挑战。
人工智能通过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有效的融合,使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知识引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的海量化数据库中拥有各类各样的信息,但不乏会有劣质内容渗透,减弱了有用资源效果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教学者的引导性。
一方面,人工智能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9]。思政课是一门集知识讲授、情感认同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其中价值引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使命担当。教师作为人工智能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者、引导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引导和启迪学生。人工智能丰富的资源库呈现主要是以知识为主,是对思政课实现知识目标的补充。人工智能先进的技术可以将学生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传输过来,速度快、信息全。但人工智能资源库主要是呈菜单式供给,更多关注的是应用技术的创新和平台的知识储备,呈现知识化产品,在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方面有所缺乏。人工智能强大的资源库可以迅速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但它只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取代不了教师的其它工作职责。人工智能的介入,将原来充满智慧碰撞和思想交流的教育过程转化为内容固定、形式简单的程序化传输知识的过程,简单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使得相互交流停留在工具化水平,学生获得的是确定性内容和工具化思维,本该具有更丰富和更具有价值意义的过程被过滤掉,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碰撞的师生交互被简约化[10]。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知识传播速度方面具有优势,却难以在输出的同时难以实现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统一[11]。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传播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人工智能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丰富化。但在多元的资源中不免渗透着杂乱的思想内容,为各种形式的社会政治思潮带来了 “良机”,舆论混杂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削弱教师的思想引领[12]。教师要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意识,引导学生擦亮双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不受外来错误思想的影响。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大范围地为学生提供知识,但它只是机器,教师作为思政课课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引领者,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正确引导学生。
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多元时代,充满着多样的环境,信息的开放性大大增强,兼收容纳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在同一个空间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3]。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可以程序化。电子化、网络化的设备是无感情的机器,在人文关怀和言传身教方面具有缺乏性。
一方面,人工智能难以体现人文关怀。人工智能聚集了群体智慧,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集多方面技术为一体,在输出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内容的人文性。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相比于其它专业课,在理论认知、情感引领、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其中情感引领是重点。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坚持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化作课堂的每个细节,把自身的仁爱之心化作宽严相济的课堂规范和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中找到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需求点[14]。人工智能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意识、有情感,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温暖人心。而人工智能所表现出来的程序化,因缺乏主体的现实参与无法像人一样和大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沟通,难以产生情感认同,缺少“人性”[15]。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难以体现言传身教。思政课教学是以大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理论知识学习是基础,实践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前提,同时实践的过程又是继续学习和深入学习的过程,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教师是实践过程中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素养、言语谈吐、行为举止等方面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思政实践仿真主体的设定是智能化AI虚拟形象,这类主体的本质是“数据人”,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比真实主体好,但它始终是“虚拟人”[4]。这类“数据人”在生活中无法亲身体验到实际情况,缺少情感性和亲和力,难以为学生做榜样示范。情感氛围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下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情感交流,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有着天然的联系,已逐渐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虚拟空间二者也在发生相互融合的趋势,师生之间交流的媒介转为线上平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在智能教学平台上完成。在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后台设定学生评价模块的比例,智能系统监督学生的各模块学习情况,运用智能算法,获得最终考核成绩。但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会忽视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
一方面,人工智能评价强化了理论而忽略了现实实践。思政课致力于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政课是具有明显现实性的课程,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不仅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解理论知识,还在于学生是否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和生活实际,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16]。线上智能考核平台只记录了学生线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学生具体实践表现缺少记录。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助人为乐、志愿者社区服务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阐释。人工智能缺少对学生的实时跟踪,无法全面了解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忽视了对学生的现实实践评价。考核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评价强化了结果而忽视了现实过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出来的线上教学软件,例如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签到、随堂练习以及课后习题等活动。平台系统根据原先设置的学生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的完成度以及参与活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按照比例计算最终呈现一个期末成绩。这评分过程改变了教师按照传统打分方式对每位同学进行评分和统计,全部由智能算数完成。这种评价方式简化了操作流程,也避免了输入成绩失误的可能,但这种方式是终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过程性评价。智能系统的计算,只记录了学生的一些表面任务的操作和完成,而学生的一些实际思想动态和发展情况并不能较清晰地透过系统数据反映出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情况、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主动去学习其它相关的知识、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学习动态,智能系统评价计算没有将其添加。网络空间计算的虚拟化,侧重的是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状态,缺乏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思政教学的虚拟空间缺少客观现实性,大学生是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现实的情景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实在的教学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创新手段和技术支持,正确把握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以回应新的时代背景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应结合智能技术,从增强教师话语权、提升教学内容亲和性、重视教学评价的过程性等三个维度来进一步解决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17]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者的培训,提高教学者的能力,打造一支会运用新型技术的思政工作队伍。
第一,提高教师话语引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8]这表明,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输者,也是人工智能的协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话语引导力。教师在人工智能协作过程中,整合丰富繁杂的教学资料,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杂乱信息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追踪以及建立学生档案,教师根据档案数据库,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真切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提高教师媒介素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有人机协作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应将技术优势发挥出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19]。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提高运用媒介的素养,科学合理地运用媒介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主动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熟练掌握常用的技巧,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在教学方面与人工智能相协调。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提供设备基础。加强对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培训,定期邀请专业人士举办专题培训会。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智能素养,将人工智能的操作和功能结合到思政教学过程中,才能跟得上时代技术的发展[20]。
人工智能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终究是无法传达感情的机器,缺乏情感性。思政课教学者在借助人工智能媒介的同时,要创新教学内容,提升内容的温度。
第一,贴近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人工智能能带来内容丰富的理论知识,方法多样、形式新颖,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增添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网络沟通平台,但平台大多都被通知消息所覆盖,真正与学生互动沟通的占少数,无法真正起到沟通作用。学校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平台沟通模块,增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数据技术和网络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从学生关心的事入手,借助平台挖掘教学资源,并进行符合学生要求的转化,创新和改进教学内容。
第二,贴近学生个性,注重内容情感。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信息的复制性和存储性,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课程内容传递到学生面前,但中间的过程缺少了情感心灵的沟通,而教师自身的独特优势就是可以发挥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思政课教学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变得智慧化,智慧化的特征就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精准施教。教师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对每个学生的画像进行采集和分析,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体系,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做到有温度的个性化教学,弥补人机交流在情感关怀方面的缺失。在机器设置方面,后台加入问候语,对学生的表情和情绪扫描过程中,智能传感能及时感应到变化,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和问候,让智能不是仅成为冰冷的数据,也有人文关怀。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课下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人工智能下的理论课教学不仅具有深度和广度,也要具有温度。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而呈现的一种更高级方式,正确数据思维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数据技术,将技术与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二者结合,有效地为教学评价服务。
第一,建立教学评价共享平台。教学评价平台的建构内容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挖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发展过程予以评价。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学评价都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别占比组合而成,是由思政课教师打分。这种仅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发展情况,评价的主体也比较单一,方式缺乏灵活性。现在不仅强调思政课程的教育,也重视其他教学科目的引导,其他学科教师队伍和课程老师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借助智能技术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收集教学数据,各科教师均可在上面为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集合多样的评价,反映出更真实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学生可能擅长方面和品行习惯不一样,需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动态,发展学生的积极方面。由此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形成各数据的共享系统,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第二,建立教学评价共享数据库。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展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有理论评价,还有行为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品行素养、实践操作能力等。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持续性成长,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提高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可以建立一个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会进行关键词分类,各高校老师可以在智能平台上发表言论分享经验和有针对性地查询问题,该数据库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筛选,从大量的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资料,借鉴优秀的考核评价机制。基于数据库的资源,还可以和各大高校已有的平台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形成与高校的互相融合,利用智能平台获取更快速和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利用智能技术构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方式,能够做到结论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困难。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做学生的思想引导者和关怀者。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创建教学评价共享平台,开创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局面,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