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东 阎国华 何湾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前者通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后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以系统思维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将建设理念从“协同”向“融合”转变,提升两支队伍育人功效,促进两支队伍自身发展,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化、碎片化等现实问题,实现1+1>2的效果。
从词条概念上看,所谓“协同”,指协调两个或以上资源或个体,配合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目标,强调的是独立主体间主动或被动地相互配合;而“融合”指不同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后,认知、情感和态度上倾向融为一体,强调的是主体的相合性、行动的趋同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可见,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中,“协同”与“融合”是两种不同的建设理念。“协同”是将两支队伍视为两个独立的主体,只是在某些具体工作中进行必要的合作,而这种合作也更多的是任务组织者提出的要求或指令性的安排,带有明显的临时性、阶段性、项目化的特征。“融合”是将两支队伍视为一个整体中的两个部分,他们具有心理认知上的理解、情感关系上的共情和态度倾向上的协调,彼此相互联系、元素渗透但又互不相同。从具体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协同”仍处于只参与不深入、只配合不走近的职责固着模式;而“融合”则追求彼此间思想观念的融通、工作体系的健全以及制度保障的完善,凝心聚力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协同”是进入“融合”状态的基础,只有在两支队伍充分“协同”的基础上,“融合”才有其可能性及可行性。
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辅导员被定义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①。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②。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发展,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坚持“融而不同”。一方面,两支队伍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或随意地排布在一起,而是基于双方固有的客观联系,强化思想上同向,实践上同行,致力于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而相互结合。另一方面,这里的融合并不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整合成一支队伍,而是在发挥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发挥对方的优势,将原有的单一性功能转化为综合性功能,更好地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的展开。二是重视“发展趋势”。发展既表明前进的趋势,同时也显示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的状态。将融合与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基于事物间的客观联系,评估两支队伍融合后在现实活动中所呈现的状态。虽然“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就发展方向而言,推进两支队伍融合发展,促进彼此交流与合作,是契合时代需要和教育需求的,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理念上的问题,即在育人方面达成共识。要达成共识,必须在心理上彼此信任。明确各自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是互相信任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因隶属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使得双方未能真正认识彼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因此,双方需要明确各自在育人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增强彼此的心理信任感。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教师与管理者)决定了其既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管理学生日常事务;思政课教师则负责课堂内的教学工作,以教学为主。在职业能力标准方面,辅导员的知识素养较为宽泛,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且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引导能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精通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在教学教法研究、科研立项、课题策划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综合来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双方应取长补短,客观看待彼此还需改进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建立信任感。在认知彼此的基础上建立信任感,在实践层面加强双方融合的力度,发挥育人的合力。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立德树人”也就是培养人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队伍形象。辅导员兼具教学与管理的身份,以“管理”为主,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党团和班级建设等方面负有重要职责,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思政课教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而思政课正是其完成上述工作的重要平台。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的智慧,管理好班级是课堂秩序良好的基础;管理中也同样需要教学者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以更好地贯彻育人目标。除此之外,“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要求双方必须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或管理职责本身。因此,双方需要实现育人功能上的融合,寓教于管,寓管于教,共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需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两支队伍引导学生的方向应当是一致的。从双方工作的内容上看,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发挥自身的职业特色,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第一课堂即教学渠道,辅导员负责的是具有实践性质的第二课堂。实现融合是将理论的精髓与实践的活力相互结合,让理论教学具有实践的可能,实践教学渗透理论的精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并使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论证。如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辅导员会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其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贯穿于理论知识中,而缺乏充足的理论储备显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等最为直接的教育方式,单一枯燥的理论灌输往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而需要运用生活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注入活力。因此,需要辅导员在教学的同时既具备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增强理论说服力,并且可以将其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丰富教育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事业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方面,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工作侧重点的不同,需要两支队伍相互融合,注重吸收双方的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课内课外教育并举,更好地贯彻落实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及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两支队伍具有职能互补的特点,实现融合能够利用这一特点优化各自的队伍,激发内部活力,促进高职院校育人队伍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团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奋斗意识等精神层次的内容关系着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双方要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实现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融合,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积极作为。
“‘思政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③之所以称作“思政人”,是凸显内在精神和自身使命的需要,同时也是培育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依此延伸,高职院校“思政人”指的是在高职院校这一空间范围内开展思政育人活动的工作者。其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思政人”的集中体现,两者追求共同的“思政人精神”,即“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方向感强、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路径的引领等”④。共同的精神追求显示出两支队伍存在明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向,而培育和践行这一精神追求需要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厚度。当前,辅导员工作中琐碎的事务较多,无暇顾及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思政课教师则以教学和科研任务为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真实的思想状况。因此,为了引发双方的共鸣,将共同的精神追求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加强融合,将两者的实践优势与理论功底充分结合,实现共同发展,提高育人效果。
身份认同是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也是关于“我属于何种群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在社会互动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他者认同是制度性权利的认同,可以理解为确认身份、明确社会角色的外部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心理性的认同,即个体对自身的角色充满信心与动力。基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可由这两个指标加以衡量。党和国家确认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⑤。这就更加明确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育人身份与角色。另外,需要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是清晰的,能够选择这一职业说明其对教育事业是充满信心的,有自身的追求和向往,这也会对双方认知、情感、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了身份认同的基础,才能够让彼此对待育人工作充满信心,也有助于双方融合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人”的问题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阐明,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前者与学生的事务性工作紧密相连,致力于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后者负责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首要职责是讲好思政课,致力于引发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以看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教育的对象均指向学生,这是两支队伍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即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将育人的宏观视角转化为具体的培养任务。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配备与选聘均有相应的要求。从选聘条件上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要求双方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政治素养等。但由于双方具体岗位职责不同,使得双方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较为紧密,在掌握相关学科和事务性基础知识之外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思政课教师以教学为首要职责,需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教研、课题研究、科研创新能力。这一差异性的存在显示出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表现为:辅导员的知识面较为宽广,且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与学生联系较为紧密,能够近距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有所欠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理论功底扎实,以教学为主的工作重心使得教育过程局限于课堂内而未延伸至课堂外,导致与学生交流较少。综合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二者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育人合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实力。
增强融合发展的成效,需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工作实际和队伍自身建设情况,系统打造两支队伍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第一,互兼互聘模式。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相互兼任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工作模式,是促进双方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互兼互聘应筛选出合适的人选,而不是将所有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全盘推入兼任工作中,这样不仅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也无法深入观察双方相互融合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兼任条件和选聘标准,分批、逐步地让符合条件的人参与进来,以有序推进双方工作上的融合。
第二,结对子模式。结对子指的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结为一个工作共同体,共同负责学生日常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工作。根据1∶200的辅导员配置师生比和1∶350的思政课教师配置师生比要求,整体上可以按照每1名思政课教师与2名辅导员结对子,共同管理400名左右学生,也可视具体情况单独安排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
第三,身份不变,工作互换模式。主要是将思政课新进教师编入专职辅导员队伍,兼任辅导员工作;同时选聘相应数量的辅导员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兼任思政课教学工作。设置一定的工作期限,期满后根据考核结果和自身意愿选择工作岗位。无论是互兼互聘模式、结对子模式还是工作互换模式,都需要循序渐进,注重内外因素的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实现工作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序循环。
当前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各自负责的工作领域,一般可分为教学、科研、实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两支队伍均有所涉及,但在具体侧重和专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从三个工作领域层面建构平台,促进两支队伍的融合发展。
第一,建立教学融合平台。思政课教师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教学任务,而辅导员兼具教师身份,也需要承担一定课时的“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教学任务。这为两支队伍强化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可基于教学任务搭建课程研究、案例教学平台,两支队伍集体备课,发挥各自优势拓宽思维,设计优质的教案和教学模块,为课堂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第二,建立科研融合平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会进行相应的课题和项目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既需要理论高度,也需要实践广度。通常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对理论研究较有心得,而辅导员实践经验更丰富。可通过搭建科研融合平台,协调两支队伍的科研工作,通过队伍的优化组合,以科研带动工作实践,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创优。
第三,建立实践合作平台。通过“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积极探索两支队伍共同参与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和校外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活动效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魅力,同时也增强两支队伍融合的实践经验。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也直接关系两支队伍融合发展的成效,因此要系统设计促进两支队伍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一,完善选聘制度,健全准入机制。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修订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聘方案,完善原有的准入机制,注重考查应聘人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发展提供优质的源头活水。
第二,完善培训制度,健全培养机制。各高职院校要以融合发展为方向,面向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统一规划模块化的工作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健全培养机制。如可以组织新入职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加教师职业道德、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申报与撰写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组建混编团队参加优秀思政课教师现场教学、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让两支队伍在越来越密切的工作交集中共生共长、共同进步。
第三,完善激励制度,健全发展机制。完善激励制度是激发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积极性、促进两支队伍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可从经费保障、科研奖励、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综合施策,如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推进两支队伍融合发展,开展业务培训、项目研究、岗位合作;定期开展主题研讨鼓励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支持两支队伍共同开展课题项目和成果推广;两支队伍兼职互聘期间的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在两个岗位上均予以认可,扫清职务(职称)晋升障碍等。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Z].2017-09-29.
②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Z].2020-01-16
③高玉梅.高校思政人的思政精神[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7.
④宁晓菊.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3:96.
⑤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⑥宫辉,苏玉波,顾蓉.深化两支队伍融合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探索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