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三联法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寒证)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2023-01-25 06:33:12冯丹瑛肖靓宜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天枢肠系膜

冯丹瑛,肖靓宜

(长沙市中医医院,湖南 长沙,4100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病因之一[1]。该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中7岁以下儿童居多。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性腹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食欲不佳,直接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2]。现代医学常以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为主,虽能短期缓解临床症状,但对患儿脾胃功能、机体免疫力的恢复相对较慢,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易发生二重感染,导致腹痛反复发作[3]。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等生理特性,每遇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时,邪雍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4]。本病病因诸多,但多由感受寒邪而诱发,寒邪收引、凝滞,寒凝血瘀,肠腑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表现为腹痛,属本虚标实之证。笔者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三联法:隔姜灸、穴位贴敷及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寒证),发现能明显改善患儿腹痛等症状,且见效快、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及文献[6]制定。①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②有腹痛,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腹痛多位于脐周;查体压痛多不固定,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③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④腹部彩色超声检查证实: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以上淋巴结回声,并且长轴直径>10 mm和(或)短轴直径>5 mm,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

1.2 中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以及《中医儿科学》[8]拟定证型诊断标准,主症:腹痛(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时较甚,部位固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次症:腹胀,纳差,发热,呕吐,腹泻或便秘。

2 治法及其探讨

2.1 治疗方法

2.1.1 小儿推拿疗法 借鉴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取穴经验,以拿肚角、摩腹、揉天枢、揉足三里为具体操作手法,每次30min,5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

2.1.2 隔姜灸疗法 选新鲜老姜,切取直径约3cm、厚度为2~3mm的姜片,姜片中间用牙签刺数孔,并在姜片上放置高度为1~1.5 cm艾炷。施灸时,将其放置在患者神阙、双侧天枢穴。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次治疗20 min,一般可燃烧2~3壮艾炷,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

2.1.3 穴位贴敷疗法 使用自制中药制剂(理中丸加减:取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等分研粉,加适量麻油调和贮存备用;用时取适量调和药物于敷贴上,贴于双侧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三组俞穴交替施术,每次贴2小时(若患儿皮肤感灼痛,则立即取下),疗程5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三种治疗方法顺序依次为小儿推拿、隔姜灸、穴位贴敷。

2.2 治法及取穴分析

2.2.1 小儿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基础,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调达全身气血等功效。临床上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脾胃疾病十分常见,其中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也疗效可观[9]。刘开运教授运用拿肚角、摩腹、揉天枢、揉足三里的手法治疗小儿腹痛效果明显[10]。具体来说,肚角是指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处,是止腹痛的要穴;摩腹能够补脾健运、培植元气;天枢穴,位于脐旁,是大肠募穴,汇聚大肠经气,揉天枢是治疗小儿肠腑疾病的重要手法;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属足阳明胃经,揉足三里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综上,运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2.2.2 隔姜灸法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到“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生姜作为一味中药,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艾灸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经通络的功效。隔姜灸治疗寒证腹痛疗效显著,将两者结合,产生双重温热效应,再加之对腧穴的刺激,达到热性、药性、穴位特异性三重效应,从而治疗疾病。临床研究表明,隔姜灸治疗寒型痛症疗效显著[11],其中隔姜灸神阙穴等能有效治疗寒证腹痛[12]。该法疗效好、成本低、无毒副作用、患儿易接受,值得在儿科临床上广泛推荐。

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任脉,联系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难经》提出脐下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主通行三焦,经历于五脏六腑”,为脐疗防治全身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3]。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云,神阙“主……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腹痛绕脐”,说明灸神阙能治疗腹痛等症。艾灸神阙为灸法经典组方,出自《扁鹊心书》,灸之可温中散寒、健脾通腑、理气导滞、固肠止泄、益气固脱[14]。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能缓解疼痛[15],并且可增强机体的各项免疫功能[16]。天枢穴,位于脐旁,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募穴,聚集大肠之经气,是升清降浊之枢纽。《针灸甲乙经》提出“……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又有《千金方》记载“天枢主腹中尽痛。天枢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刺天枢入五分,灸三壮”。从古至今,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肠腑病多在此穴出现压痛或异常反应,并且针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具有显著的功效[17]。因此,选用隔姜灸神阙、天枢穴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寒证)可达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

2.2.3 穴位贴敷法

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常用的中医传统疗法,是将特制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上,借助药性刺激穴位、经络以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运用贴敷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广泛,尤其是小儿肺系、脾系疾病[18],并且有研究表明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免疫机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9]。因此,选择该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理论及临床依据。

脾俞、胃俞、大肠俞为背俞穴,位于督脉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脏腑疾病[20]。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标病在肠腑,故取大肠俞穴与大肠募穴(天枢)相配,前后相通,气相交贯,调节脏腑阴阳;同时该病在本为小儿脾胃虚弱、易感外邪,故选取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方,主治脾胃虚寒证。方中人参善补五脏、安精神;白术是益气健脾要药;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等功效,善治脘腹冷痛、泄泻、寒饮等症;炙甘草能和中缓急、调和诸药。采用穴位贴敷法将特制理中丸药方刺激腧穴、透皮吸收,共奏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缓急止痛的功效。

3 典型案例

病案1患儿郭某某,女,8岁。2020年8月10日初诊。主诉:腹痛半天。患儿进食冷饮后出现脐周腹痛,右侧更甚,无发热、咽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门诊查血象偏高,腹部B超下可见3枚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纵径1.1cm,横径0.60cm。门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予以隔姜灸、理中丸穴位贴敷,配合小儿推拿治疗5d,腹痛逐渐减轻。7d后随访,复查腹部B超淋巴结均缩小,最大者纵径0.92cm,横径0.40cm,已达痊愈标准。

病案2患儿杨某某,男,2岁。2019年7月24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3天。患儿受寒后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以右下腹为主,腹泻为黄绿色稀水样大便,无恶心呕吐、发热、咽痛等不适。在当地社区医院就诊,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双歧三联活菌、口服补液盐后腹泻症状好转,仍有腹痛隐痛,食欲不佳,遂至我院就诊,完善腹部B超下可见2枚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纵径1.2cm,横径0.58cm。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予以隔姜灸、理中丸穴位贴敷,配合小儿推拿治疗5d后大便规律成形,2个疗程后未再腹痛,疗程结束后复查B超淋巴结无肿大。1月后回访,患儿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4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归属于中医“腹痛”范畴,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每遇外邪而易诱发该病。现代医学采用抗生素、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为主,但针对小儿这类特殊人群,如何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解决喂药难的问题、减少患儿痛苦、降低患儿家庭的经济压力,成为儿科临床的难题。因此,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寻求安全有效、易接受、易操作、低成本的治疗方法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笔者应用中医传统针灸三联法:小儿推拿疗法、隔姜灸法、穴位贴敷法治疗该病。其一,小儿推拿疗法。推拿具有激发经气的作用,故先施治。小儿推拿手法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又强调补益脾胃和健运脾胃两方面,揉足三里可补益中气、调理脾胃揉天枢、摩腹可健运脾胃、调理肠腑,拿肚角可缓急止腹痛。以上腧穴及手法,共奏健运脾胃、缓解止痛之功。其二,隔姜灸法。生姜,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艾灸具有温经通络的功效。在临床上,隔姜灸治疗寒证疗效显著。天枢、神阙位于腹部,隔姜灸此穴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效。该法在小儿推拿疗法之后行之,意在激发经气之后,更有效的将生姜、艾灸的温通作用得以发挥。其三,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成本低,患儿易于接受,现常用于治疗小儿肺系、脾系疾病。此法常取俞募配穴以调理脏腑功能。故笔者运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取脾俞、胃俞、大肠俞配天枢,前后相通,气相交贯,调节脏腑阴阳。同时,选取治疗脾胃寒证之经方理中丸作为贴敷药方,从而达到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的作用。由于该法治疗时间较长,故在针灸三连法之末而施治,使作用更持久。

在临床中,针灸三联法安全有效、患儿容易接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为传统医学治疗本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今后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但是,由于临床的局限性,针对传统疗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机制及作用通路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天枢肠系膜
老师没让坐,就一直站着聊天
知识窗(2022年7期)2022-08-05 02:12:35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8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2-12 18:25:39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3:52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46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尊敬
尊 敬
在暗处尊重人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西南军医(2015年4期)2015-01-23 0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