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健,曾进浩,刘友章,孟凯强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学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归属于“痿病”范畴[1]。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对重症肌无力、慢性胃炎、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硬皮病及危重病抢救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国医大师邓铁涛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治疗MG,其学术思想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指导、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要理论。国医大师邓铁涛以“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学术理论为指导,根据“三因制宜”的原则,结合广东特殊地域、气候环境特点,提出岭南MG患者的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壅盛为标”,以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为其特点[2-4]。本文以邓铁涛多年临床经验为内容,探讨治疗MG的临床方案。
1.1 脾胃虚损,肌肉失养 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脾主运化,具有“散精”功能,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不愈,失治误治等原因,损及脾胃功能,运化失司,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导致四肢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废用。邓铁涛认为MG中医病因以脾胃虚损,肌肉筋脉失养为本[5-6]。
1.2 湿热为标,筋脉弛缓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故名“岭南”,气候湿热,且居民喜食海鲜、老火汤;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或饮食失常,致湿热内生,内外合邪,加重湿热证候。湿热之邪浸淫人体肌肉、筋脉,气血受阻,营运不畅,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肌肉、筋脉弛缓不收,痿软无力。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湿热不攘……软短为拘,驰长为痿”。邓铁涛认为,MG中医病因以湿热壅盛为标,筋脉弛缓不用[5-6]。
邓铁涛运用中医药治疗MG,以“甘温益气、升阳举陷、顾护脾胃、调补肺肾”为原则,治疗过程中在“健脾补肾、升阳益气”的同时,不忘“清热化湿”[7-9]。
2.1 脾胃为本,峻补脾胃 MG患者不仅有眼睑下垂的临床表现,同时伴神疲乏力,四肢无力,甚至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且脾胃亏虚可损及肝、肾、心、肺。根据MG临床表现,若仅有眼睑下垂,辨病属于中医“眼睑下垂”“睑废”;四肢肌肉痿软无力者,辨病属于“痿证”;若伴见呼吸困难、危及生命者,辨病属于“大气下陷”。不同的发病阶段,临床症状有所不同,辨证均属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治疗过程中,国医大师邓铁涛首选黄芪,治疗以补脾益损为主,因人制宜,兼顾他脏,临床酌情化裁,常使用滋补肝肾,益肺养心药材,其中岭南草药的五爪龙、千斤拔、牛大力、千年健等较为常用;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10-11]。
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学术论点。邓铁涛认为中医的“脾”,不仅局限于“后天之本”范围,与“先天之本”也有交叉,从而概括出“脾胃为生命之本”的论断,扩大了脾胃生理功能范围。
2.2 湿热为标,清热化湿 邓铁涛认为MG虽以“脾胃亏虚为本”,但由于地域气候、饮食等多种因素,导致湿热壅盛,气血营运受阻,肌肉筋脉失养,中焦湿热最为常见。湿热困阻中焦,则中焦气机升降不利,脾之升清,胃之和降失司,气血生化不足,病程漫长、缠绵难愈;中焦脾胃虚损,内生湿热,外邪入侵,内外合邪,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若湿热下注,阻滞下焦,则不利于元气由肾上达及肝;湿热相合,如油入面,故清湿热是临床治疗MG的重要环节。
邓铁涛在“健脾补肾,升阳益气”的治疗过程中,不忘“清热化湿”,常用方剂为加味四妙丸、甘露消毒丹等;善用岭南草药,常用独脚金、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广藿香等清热化湿。邓铁涛教授在治疗中焦湿热时,临床常苍术配伍薏苡仁,或者茵陈配伍白蔻仁。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气味雄壮辛烈,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尤其擅长疏泄阳明湿邪;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气味平和,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邓铁涛认为苍术、薏苡仁合用为祛除湿邪之绝佳配伍。白豆蔻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行气宽中功效,擅长治疗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功效,尤其擅长治疗脾、胃湿热;邓铁涛认为白豆蔻、茵陈合用,寒热并用,治疗中焦湿阻效果较好,且祛邪而不伤正。下焦湿热者,临床治疗常用萆薢配伍火炭母,二者药性平和,具有分清别浊功效,祛邪而不伤正,有利于上升人体下焦之清阳。
2.3 脏腑辨证与五轮辨证相结合 单纯眼肌型MG临床典型症状为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眼肌运动障碍以及复视等,且具有晨轻暮重、劳累加重的特点。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眼睑为“肉轮”,属脾胃所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生化气血,上输以充养眼睑;脾主升清阳,主人体眼睑之开合。若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眼睑失于濡养;脾虚气陷,升举无力,临床可见眼睑痿软无力,上睑下垂,甚至眼球活动不灵、复视、斜视等。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瞳神为“水轮”,属肾所主;肾主藏精,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肝在窍为目,肝受血而能视。若脾胃虚损日久可累及肝肾,肾精亏损,精明失养;肝血不足,双目失养,出现眼睑下垂、眼球活动不灵、复视、斜视等症状。
国医大师邓铁涛根据五轮辨证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为治疗大法,临床常以黄芪与党参相配,益气健脾;白术与蔓荆子相伍,健补中焦,升发阳气;常以枸杞子、楮实子、巴戟天、牛膝、杜仲、桑寄生等中药补益肝肾。
2.4 因地制宜 邓铁涛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擅长使用岭南草药治疗MG,临床常用五指毛桃、牛大力、千斤拔、独脚金、白背叶根、火炭母、岗稔根等[10-12]。五指毛桃,又名五爪龙、土黄芪、南芪、五指牛奶,为桑科榕属粗叶榕的根,性微温、味甘,具有健脾补肺,行气化湿,舒经活络功效,是岭南地区特有的中草药[13]。邓铁涛根据中医学“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在MG治疗过程中,尤其擅用五指毛桃以补气健脾。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五指毛桃与黄芪功效相似,更具甘缓特性,临床常与黄芪合用,一面方面增强补气健脾功效,另一方面可缓和黄芪的温燥之性。二者联合应用治疗MG,黄芪常用剂量20~60 g、五指毛桃30~60 g。国医大师邓铁涛对五指毛桃推崇有加,常将其用于MG治疗,指出:“五爪龙即五指毛桃根,有南芪之称,此药性味和平,益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虽有外邪亦不忌。”
牛大力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的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区,牛大力性平、味甘,具有补虚润肺,养肾补虚,强筋活络的功效[14]。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牛大力具有抗应激、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提高免疫、祛痰平喘、保护肝脏的作用。邓铁涛在MG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牛大力补肾壮骨,强筋活络,尤其针对下肢萎软无力者,兼有温中补虚,通调气机的作用,常牛大力、千斤拔相须使用,二药用量均为15~20 g。
千斤拔,又名金鸡落地、牛顿头、金牛尾、千斤坠,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根,为岭南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辛、甘、微涩,具有补益脾胃、滋补肝肾、强壮腰膝、舒筋活络功效,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15]。邓铁涛治疗MG患者,尤其双下肢萎软无力,辨证属肝肾亏虚者,常牛大力、千金拔相须为用,二者性味平和,具有补虚、益肾之功,二者常用剂量均为15~20 g。
独脚金,又名疳积草、消米虫、黄花草,为玄参科独脚金属植物独脚金的全草,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利湿,消除疳积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小儿疳积、腹泻、夏季热以及黄疸性肝炎的治疗[16]。邓铁涛认为独脚金可以清利湿热,尤其善于清中焦湿热,MG患者辨证属脾虚兼有湿热滞留者,可采用独脚金清疳热,除湿热,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
白背叶根,又名白背木、野桐、叶下白、白朴树等,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的根,味微苦、涩,性平,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的功效[17]。邓铁涛认为独脚金与白背叶根两药均可通达经脉,具有祛除经脉湿热之邪的功效,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
火炭母,又名河白草、赤地利、白饭草,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广州常用草药集》记载火炭母味酸、涩,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18]。临床常将其用于痢疾泄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肝炎癌肿、湿疹带下、眩晕耳鸣、跌打损伤的治疗。邓铁涛认为火炭母可通利经脉,具有清除经脉湿热的功效,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
岗稔根,又名山稔根、桃金娘根、岗稔,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根,味甘、涩,性平,具有扶正补虚,养血止血,通络止痛,涩肠固精的功效[19]。邓铁涛认为岗稔根既可补虚养血,又可收敛止血,性平、不腻,亦无寒热之偏颇。岗稔根还具有祛湿通络,补虚而不助湿碍脾的特性,与熟地黄、当归相比较,具有补血而不滋腻、补而不滞的优势,临床将其用于治疗MG气血亏虚证患者,常用剂量为15~30 g。
2.5 从“风药起痿”立论,善用风药 风药是指味辛,质轻,性升浮的一类中药,或禀风之性,或具风之象,或感风之气,具有升发清阳,宣散表邪,调畅气机,胜湿止痛,活血通络,引经报使,临床增效等作用。邓铁涛在辨证论治MG的基础上,提出“风药起痿”的中医学术思想,充分发挥其升阳、胜湿、宣散、活血、通络、引经、增效的特点。一方面风药可以疏散湿、瘀、毒之邪气,气血流利,肌肉经络恢复正常濡养;另一方面,风药可以升提清阳,理脾增效,补益脏腑亏虚,鼓舞正气。临床常用风药有荆芥、防风、白芷、羌活、升麻、细辛、麻黄、葛根、柴胡、郁金、川芎、桑枝、秦艽、海风藤等[4]。
2.5.1 宣通透邪,风药起痿:MG常常病势缠绵,久久难愈,加入麻黄、葛根,充分发挥其宣通、透散的风药优势,因势利导,驱邪外出。邓铁涛认为麻黄善走皮毛,可疏散部位浅表之邪,葛根善走肌肉,能宣通部位较深之邪,两药配合运用,可疏散全身深层和浅层之湿、瘀、毒邪,通调周身营卫气血,肌肉、经脉恢复濡养,临床常用剂量麻黄6~10 g、葛根20~30 g。
2.5.2 风能胜湿,风药起痿:邓铁涛认为湿邪是MG的重要致病因素。MG患者症见肌肉酸软无力,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厚腻者,基于风能胜湿理论,常用药物有独活、羌活。邓铁涛认为羌活气香,味微苦而辛,性温散,具有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的功效,偏于走行上半身,为祛风胜湿止痛常用药,具有显著的起痿功效。独活味苦、辛,性微温,与羌活功效相似,气薄而味厚,更善入肾、膀胱经,行血走内,可温养营卫之气。两药合用,既可走上,祛风湿之邪气,也可走下,搜寒湿之浊气,气血并治,上下兼顾,则湿邪去,经络通,阳气复,独活、羌活临床常用剂量均为12~15 g。
2.5.3 升提大气,风药起痿:邓铁涛认为MG表现为全身肌肉萎软无力,呼吸困难,气短乏力,吞咽困难者,属于肝、脾、肾三脏虚损后继发的大气下陷。国医大师邓铁涛承袭前贤李东垣、张锡纯等的学术思想,临床常用柴胡、升麻,柴胡味苦、性微寒,轻清升散,可升举阳气;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可升举透发,清热解毒[20]。两药相伍可以升发清阳,升提大气,用于MG患者大气下陷为主,久病缠绵者,柴胡、升麻临床常用剂量均为6~10 g。
2.5.4 升肝解郁,风药起痿:针对MG患者肝气郁结者,邓铁涛常加用具有升肝解郁作用的风药薄荷、防风。邓铁涛认为薄荷性凉、味辛,入肝胆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气轻,味薄,性浮,上升,与柴胡比较更为轻清,能升发肝木,条畅肝气;防风味辛甘,性温,入膀胱、肝、脾经,香而不燥,温而不峻,畅达肝气,疏解肝郁,更能彰显肝木升发之象,且药性较为缓和,又不损气。临床常用剂量为薄荷6~10 g(后下)、防风8~10 g。
2.5.5 理脾护胃,风药起痿:MG患者临床多伴见脾胃虚弱症状,如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邓铁涛认为湿、瘀、毒互结,损伤脾胃或脾肾是一方面病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损伤胃气,中焦气机紊乱;临床常用苏叶、荷叶治疗。邓铁涛认为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的功效,品性平和而力宏,为调理中焦的要药;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由于莲生于水中,故荷叶具有升阳祛湿功效,阳气升则脾气健,湿气去则脾气运[21]。两药合用,既可升脾之清气,降胃之浊气,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中枢,又可缓解药物对脾胃的损伤,临床常用剂量苏叶10~12 g、荷叶8~10 g。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生活调摄在MG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包括饮食、情志、运动等因素。注重膳食:基于药食同源理论,邓铁涛在治疗MG过程中,结合岭南地区饮食习惯,注重患者的饮食调护,嘱患者忌食油炸、烧烤、芒果、菠萝、榴莲等易滋生湿热之品,少食西瓜、冷饮、西洋菜等性凉伤脾之品,宜食百合、淮山药、薏苡仁等补益之品。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MG疗程较长,患者思想负担重,邓铁涛在治疗MG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有助于病情康复,注重恢复期的巩固治疗。邓铁涛认为MG是慢性虚损病,MG治愈后,还需继续坚持治疗1~2年防止复发。注重运动,嘱患者适当运动,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动作柔缓的运动。
王某,女,29岁,2008年7月16日以“眼睑下垂伴见乏力反复4年”为主诉就诊。患者4年前劳累后导致眼睑沉重无力,继而下垂,当地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给予强的松、溴吡斯的明片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为求治疗,前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现症见:眼睑时有下垂,伴沉重感,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四肢乏力,尤其上肢明显,饮食可,精神差,大便干溏不调,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中医诊断:痿证,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治法:补气健脾,升提中气,处方为补中益气汤化裁。具体如下:党参、五爪龙、黄芪各30 g,牛大力、千斤拔、杜仲、艾叶、独脚金、楮实子、苏梗各15 g,升麻、陈皮、柴胡、砂仁(后下)、当归各10 g,7剂,水煎去渣取汁,鲜生姜10 g打碎冲泡,小口频服,1剂/d。继续口服甲泼尼龙片,32 mg/次,1次/d;口服溴吡斯的明片,60 mg/次,3次/d。
二诊2008年7月23日:患者诉吞咽困难较前好转,偶有构音不清楚,四肢乏力稍改善,劳累后加重,大便每日2~3次,小便正常,饮食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药处方1:在上方基础上去艾叶、苏梗,加布渣叶15 g,7剂。中药处方2:在上方基础上去砂仁,加茯苓、生龙骨(先煎)各30 g,7剂。中药处方3:在上方基础上去苏梗,加神曲、石榴皮各15 g,7剂。煎服方法同前,以上三种中药处方序贯服用。甲泼尼龙片减至28 mg/次,1次/d;溴吡斯的明片维持原剂量服用。
三诊2008年8月13日:患者诉吞咽困难明显好转,偶有构音不清楚,四肢乏力进一步改善,咳嗽、咳痰,色灰易咳出,饮食可,大便可,小便量多,舌淡红稍暗,苔薄白,脉沉细。中药处方1: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巴戟天、金樱子各15 g,7剂。中药处方2: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砂仁(后下)10 g,7剂。中药处方3: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千年健15 g,7剂。中药处方4: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枸杞子15 g、生龙骨(先煎)30 g,7剂。煎服方法同前,以上四种中药处方序贯服用。甲泼尼龙、溴吡斯的明片均维持原剂量继续服用。
四诊2008年9月10日:患者诉眼睛不适,眼泪偏多,吞咽困难基本消失,无四肢乏力,咳嗽咳痰消失,二便调,夜休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中药处方1:在三诊处方基础上加白背木15 g,7剂。中药处方2:在三诊处方基础上加金樱子15 g,7剂。中药处方3:在三诊处方基础上去神曲,加茯苓20 g,7剂。中药处方4:在三诊处方基础上加茯苓、白术、巴戟天各15 g,7剂;中药处方5:在三诊处方基础上加白背木根15 g,7剂。煎服方法同前,以上处方序贯服用。甲泼尼龙、溴吡斯的明片均维持原剂量继续服用。随后复诊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随证化裁,加入补气健脾,培本固肾的中药,治疗3个月后,甲泼尼龙片逐渐减量,每两周减4 mg,减至4 mg/d规律口服,溴吡斯的明片口服60 mg/次,2次/d。治疗6个月后停服甲泼尼龙片,溴吡斯的明剂量调整为60 mg/次,隔日服用1次,现无特殊不适。
国医大师邓铁涛指出,重症肌无力为临床难治性疾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邓铁涛承袭历代中医先贤的学术经验,继承创新,中西并举,一方面立足于脾肾亏虚,扶正固本,补益后天;另一方面,着眼于湿热壅盛,祛邪外出,清利湿热。临床用药遵循中医药理论辨证处方,因地制宜选用岭南草药,精巧施治。同时,注重生活调摄,包括饮食、情志、饮食、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