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和超越

2023-01-25 02:55:55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陈 新 夏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深入批判,然而如何理解这种批判及其意义,却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问题。这既涉及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全面解读,也涉及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以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

批判、克服和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缺陷,是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告别旧哲学而创立新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批判继承了其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二是揭露和批判了其历史观的唯心主义。他们认为,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即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亦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所指出的,“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8页。“下半截”即其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上半截”即其历史观领域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包括三点:一是肯定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认为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主张不是由思想产生出对象,而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以及认为这里的对象是指在人脑以外存在着的东西的唯物主义观点,并将其概括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他们承认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对他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他们走出黑格尔哲学进而创立新世界观的“中间环节”(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8页。。二是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陷,指出他对对象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实践的角度、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只看到自然对人的制约,看不到人对自然改造,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改造和超越。三是指出了费尔巴哈未能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原因在于他对实践作出了错误的理解,离开实践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历史观唯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主要针对的是其人本主义,这一批判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实质,认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基础是抽象人性论,即把“人”作为不加分析的预设前提,以人的一成不变的本性去说明人的存在,以及从抽象人性论出发对社会历史问题作出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指出: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费尔巴哈主张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研究现实,但“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7页。。他设定的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历史的人。他们还分析了费尔巴哈陷入抽象人性论的原因是离开实践理解人,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并揭示了费尔巴哈离开实践理解人的原因是对实践的本质作出了错误的理解,即“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3页。,而是将实践活动污蔑为卑污的犹太人的行为,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革命性、批判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他没有看到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既没有看到由于人对自然的改造导致人们周围的自然的人为性,即他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人们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也没有看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批判。他们批驳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心内在的感情,将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爱情尊崇为宗教,以及夸大宗教社会作用、以宗教变迁作为历史分期根据、认为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并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揭露并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抽象人性论实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宗教问题上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根本对立。他们揭示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惊人的贫乏,批判了费尔巴哈在道德问题上宣扬抽象的爱的错误观点,指出,费尔巴哈在善恶问题上单方面强调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没有看到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在这个问题上同黑格尔比起来是肤浅的。他们揭露了费尔巴哈道德原则的虚伪性及其资产阶级性质,认为其道德论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阶级的,因而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他们还揭示了费尔巴哈在道德上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是离开社会历史条件谈论道德原则,没有看到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他们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道德问题上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根本对立,并指出费尔巴哈道德观抹杀了人的阶级性,使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只留下抽象的爱的呓语。在上述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他们揭示了费尔巴哈对宗教、道德、自然和人理解上陷入抽象人性论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认为其原因是没有从实践和社会条件出发,离开实践理解自然和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由于没有从实践出发理解自然和人,虽然他致力于研究自然和人,但是,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现实的人都不能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因此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

三是指出了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途径。他们在前述批判的基础上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超越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历史观的必然性以及超越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根本途径,认为,费尔巴哈由于陷入了唯心史观,因而没有能够在社会历史领域推进哲学的发展,但是,“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7页。。“必定会有人走的”指的是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必然性,这项工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则指出了批判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根本途径,这就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必须把人当作在历史行动的人去研究,即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抽象的人转到在历史中行动的即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合理因素

对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向来有一种误解,即认为他们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持完全否定的立场,这一看法有待深究。仔细分析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和批判的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多属于科学认识的方面而并非价值取向的方面,例如对费尔巴哈人性论和爱的宗教的批判,就并非否定“人性”和“爱”,而是批评他假定存在抽象、不变的人性和宣扬抽象的爱。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否定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而是批评他将这些价值取向建立在了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之上。这就引出了如下问题: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中是否具有一些积极的、值得保留的东西?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通常在论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时,往往强调其存在着根本缺陷,这当然有经典文本的依据,但就此并不能断定费尔巴哈历史观特别是其人本主义一无是处。事实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相对于同时代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一些显著的优点,这尤其体现在其重视人的价值取向上。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以绝对观念等思想客体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想要研究跟“绝对精神”等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自然和人等感性客体,他脱离黑格尔哲学后,通过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而将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绝对精神等抽象、神秘的精神客体转向了自然和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7页。这表明,他特别关注人,致力于对人性即人的类本质的探索,抬高了人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体现了对人本身的重视,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从抽象的思维向感性的人的转向。

费尔巴哈社会历史理论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人本主义思想或“人本学”。该学说旨在消除人与宗教(上帝)的异化,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凸显人的地位,把人当作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要义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因此,他致力于研究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这些思想中包含着一些合理的价值取向。

费尔巴哈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肯定是从批判传统宗教入手的。他揭露了传统的宗教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反对基督教关于人的本质基于上帝的本质的观点,认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认为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10)[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4页。,“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11)[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2页。。他反对传统的宗教以上帝作为崇拜对象,认为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为此,他提出的解决之道不是废除宗教,而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突出人在宗教中的地位,建立以人自己为崇拜对象的所谓“爱”的宗教。

基于这种理解,他致力于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并围绕这一主旨而注重研究人性并提出了关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有人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即人性),并将其归结为理性、意志和心,即理性、爱和情感,指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2)[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0—31页。正是在抽象出人的共性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类”和“类本质”的概念,用以指称人并区别于他物。“明确使用‘类’的概念,从类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性质的,是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看来,类是对‘个体独立性的扬弃’,人只有在类中才能‘成为人’。”(13)《高清海哲学文存:哲学的奥秘》第二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类”和“类本质”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程度的提升,为关于人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路径。

正是从对人性的理解出发,他在道德观上提倡爱人,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爱自己,并将对人的爱作为首要的、至高无上的实践原则,认为“对人的爱,决不可是派生的爱;它必须成为原本的爱。只有这样,爱才成为一种真正的、神圣的、可靠的威力。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14)[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50页。。他脱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宣扬抽象的爱,淡化甚至掩盖了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当然是有害的,但将对人的爱作为理论和实践原则,却是对人道主义优秀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他对人的重视,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悲惨遭遇的一种间接的抗议,虽然这种抗议是软弱无力的,但却具有质疑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积极意义。

也是从对人性的理解出发,他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认为人要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认自我,“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伟大的模范人物,即向我们显示了人的本质的那些人,都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确证了这个命题。”(15)[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2页。“所以,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16)[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3页。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既为揭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为揭示人具有的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提供了前提,也指明了人的能力及其知、情、意得以确证的现实途径,亦即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式,为马克思恩格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中异化劳动的本质,提出人的发展基本要求“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以上所述可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它的宗旨和实质就是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毋庸置疑,人本主义思想作为历史观是错误的,但是其作为价值取向则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着相通之处,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指出的,“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比任何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更多地是从理论前提出发的。……在公开主张这种改革的代表人物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的。”(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页。恩格斯虽然批评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真实生活状况知道得很少,揭示了其脱离社会现实和实践的缺陷,但却点明了费尔巴哈哲学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关联。此外还应当看到,人本主义与唯物主义在费尔巴哈那里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他的人本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正如《神圣家族》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理论领域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而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领域体现了这种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7页。从现实上看,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不仅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内在关联,也为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

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

通常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联就是批判继承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这一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并不全面,因为批判继承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他们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内容,但并非其全部,从历史事实看,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还有其人本主义思想中合理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批判的理论逻辑可见,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他们批评费尔巴哈将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批判他将人的具体历史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人性,但并未反对他研究人,而是肯定他将哲学研究的对象从抽象的思维转向感性的人,进而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作为他们自己转向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理论起点。这一转向对他们致力于研究现实的人以及人的解放和发展,从而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溯历史,在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之后的一个时期中,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转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就曾坦承,“在我们的狂飙突进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8页。所谓“狂飙突进时期”,显然就是他们政治立场和哲学世界观转变的时期。

问题是,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急速转变的“狂飙突进”时期在哪些方面对他们产生过影响?仅仅是自然观上(下半截的)唯物主义吗?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本主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声称他们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毋庸置疑的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给他们造成了深刻影响,包括一些积极影响。对此,他们自己曾多次提及,其中说得最清楚的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在文中回忆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当时对他们的重大影响:那时大家都很兴奋,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尽管他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

所谓马克思恩格斯“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不仅是指他们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还是指他们一度受到其人本主义的影响,例如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和人性的理解,提出了对人的生存发展要求的一般看法,特别是表达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追求,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以及对复归人性的倡导。前文所述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关于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的一说,就是例证。卢卡奇曾经指出,“费尔巴哈所开始的‘唯物主义人类学’也只是一个开端,而且是本身容许向各种不同方向发展的开端。现在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转变彻底进行到底。”(2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79页。直接指认马克思继承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继承和超越主要在于:其一,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费尔巴哈提出对人的爱必须是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肯定人具有最高的价值,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这一人本(人道)主义原则,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中介的人道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将对人的爱提升为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诉求,主张“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使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认定和诉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并且使其具有了现实性。其二,肯定费尔巴哈“类本质”的理念并用以表征人的类特性,认为,人“是类存在物”(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这里的“类特性”实质上就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另一种表达,标志着人所皆有且只有人才具有的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进而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即人(作为劳动者、工人)应当超越劳动异化而真正实现自己“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其三,肯定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的活动具有创造的本质,将人的能力(知、情、意)的对象化纳入人的发展的含义之中,认为人的发展首先在于“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1页。,即人通过创造性活动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理念的改造,使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观点构成为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由于曾经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正面影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赞赏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采取严肃的、批判态度的人,认为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并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正是基于这种认同,他们不仅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语言,还多次表达了对其观点的采纳。众所周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遗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旧术语和旧观点;一方面开始主张从经济的事实出发理解人和社会,另一方面又从抽象的类本质出发理解人和社会;一方面试图从经济学特别是所有制上论证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又从复归人的类本质的角度论证共产主义,所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然体现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而属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著作。之后,在超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前夕写作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仍然是赞赏有加,指出,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摧毁了其概念的辩证法,用人本身来代替黑格尔的无限的自我意识,此外,还称赞费尔巴哈的理论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虽然马克思在晚年曾认为《神圣家族》中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了滑稽的印象,但却仍然表示对这本书问心无愧。

如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演进过程中曾经历过“费尔巴哈阶段”,但有待澄清的问题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他们的影响是一时的还是长久的,这种影响在他们超越了费尔巴哈之后是否依然存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影响是一时的,在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费尔巴哈之后便不复存在,阿尔都塞就是持此种看法的一个代表。一方面,他肯定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认为马克思的许多“著名说法都是直接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或者直接从他那里借用来的。马克思的理想‘人道主义’的各种提法是费尔巴哈的提法”(31)[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9页。。“对照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和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马克思在两三年时间内确实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总问题;他和这个总问题完全等同了起来。”(32)[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0页。“费尔巴哈是青年马克思‘哲学信仰’的最后见证,是马克思在抛弃这个借用来的形象并取得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前对照自己的最后一面镜子。”(33)[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3页。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不能脱离费尔巴哈,并认为将费尔巴哈的著作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进行比较,可以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历史的阅读,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不同时期思想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他又限定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认定这种影响在“断裂”之后便不复存在。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一个认识论断裂,“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34)[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6页。。断裂之前的马克思受到康德、费希特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影响,断裂之后马克思否定了以往那种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建立了一整套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阿尔都塞的后一点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也有可商榷之处。的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开始彻底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并在该文和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清理和批判,无论马克思或恩格斯都反复谈到过这一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他们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超越:是简单抛弃或者完全否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还是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即保留了其中一些合理的因素?我们认为应当是后者,因为他们一方面批判并否定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的唯心主义抽象人性论因素,另一方面却继承了其中合理的价值取向并作出了新的阐释。文本梳理表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重视人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也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他和恩格斯后来的思想中。例如他们在以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著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在以往“复归人性”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个人的自由发展”(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页。“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0页。“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6页。等人的发展科学概念,认为“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页。。对人的价值作出了进一步的肯定。又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了确立人的“自由个性”(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的目标,并仍然使用了“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8—929页。等人性论的提法表达对未来人类理想状态和目标的理解。正是基于这一事实,佛洛姆认为“马克思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关于人的本性的概念”(42)[美]佛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涂纪亮、张庆熊译,香港:旭日出版社,1987年,第71页。,并认为“事实上,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表达的关于人的基本的思想和在《资本论》中所表达的老年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马克思没有……抛弃了他的早期观点。”(43)[美]佛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涂纪亮、张庆熊译,香港:旭日出版社,1987年,第64页。他的这一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总体上看还是反映了如下事实:马克思后期思想对前期有超越,但并非完全否定意义上的“断裂”。

这里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费尔巴哈重视人的价值取向,但并非不加分辨地全盘吸收其人本主义思想,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前文所引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一段话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恩格斯既认为费尔巴哈(作为克服黑格尔思辨结果的)人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价值取向上是相通的,并对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影响,又认为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家只是从包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在内的理论前提出发的而非基于社会现实。前一点表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德国一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产生过影响,可以推断,这些人中很可能包括年轻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后一点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继承是批判性的继承,他们对费尔巴哈的批评或批判是以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历史观为基础的。

由于费尔巴哈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所理解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其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即使在前述“狂飙突进时期”,对费尔巴哈也还有批判性的保留意见,即既继承了其人本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又克服了其理论和方法上的抽象性。例如,虽然他们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费尔巴哈的用语,但这些用语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概念,他们并没有长期停留于而是很快就超越了费尔巴哈,以科学的概念代替了他的用语,正像卢卡奇在谈到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态度时所指出的,“在他受到费尔巴哈十分强烈影响的时期,他就是历史地和辩证地看待人的。……他从未一般地谈到过人,谈到过抽象地绝对化的人,而是始终把人看作是具体的总体、即社会的一个环节。”(4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79页。“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和一切乍看起来是相似的学说有着最严格的区别。”(4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80页。也就是说,马克思虽然曾受到费尔巴哈“十分强烈”的影响,却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不同,注重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中理解人,把人看作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而在后来能够完全克服费尔巴哈的负面影响,超越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启示我们,一方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即他们不仅在价值取向上超越了费尔巴哈,使之具有了彻底性,还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置于了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不应当把马克思恩格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批判继承的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当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其重视人、重视人性、重视人的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人的爱(趋善、向好)的本性在动机、行为以及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将这些合理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充实和健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其能够为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更加全面的学理支撑,能够更加有效地引领当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00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