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的在地实践:汉口租界园林钩沉

2023-01-24 09:09:04赵纪军
中国园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滩汉口租界

赵纪军

孟诗棋

汉口自明代中期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重镇,《大清一统志》称其为:“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1]”因其商贸价值,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被增辟为通商口岸。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在汉口长江沿线陆续设立,绵延约3.6km,占地近3 000亩(约200hm2),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租界①,但却同时远小于二者,宗主国数量则仅次于天津[2]267-287。20世纪初,汉口对外贸易远超广州、天津等地,几乎与上海并驾齐驱[3]。汉口因之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都市,人称“东方芝加哥”。费成康在《中国租界史》中指出:“位于中国内地的租界中,影响深远的只有汉口租界。[2]287”

与汉口租界在商贸经济上的繁荣、殖民政治上的显要地位,以及租界城市建筑的兴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园林建设规模相对有限,远不及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4],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则几近湮灭。这也许是目前汉口租界园林研究屈指可数、亦有待深入的重要原因,而仅有一些园林个案的零星阐述[5-6],另有对汉口沿江马路的专题研究,略及租界外滩这一开放空间的形成与特征[7]。鉴于近年来租界园林研究的长足进展[8-10],本文尝试将汉口租界园林置于各地租界园林发展的“西风东渐”总体历史语境之中,主要着眼园林建设相对较多的英、法、日租界(图1),进一步探讨其相较于其他城市租界园林在体现宗主国园林风格、彰显殖民政治霸权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汉口租界园林建设基于本土自然与社会条件的特点。

图1 汉口租界主要园林位置示意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1]38)

1 英租界:自然风景园的异变

汉口英租界在五国租界中设立最早、面积最大。为攫取长江沿线的商业利益,其选址汉口低洼的深水港,却前有长江伏汛之虞,后有后湖水患之扰,因而1861年设立之时仅局限在汉口堡城垣之内。有限的土地资源,加之洋商贸易发展的迫切需求,使英租界的建设首先在于容纳各种城市功能的建筑,而没有上海、天津等城市租界那样的大面积公园建设。于是,为服务于英租界的政治与经济活动,最早出现的园林类型是附属于建筑的洋房花园,即建于1861年的英国领事馆官邸花园(图2)。领事馆官邸有4幢建筑,花园面积2hm2,“紧邻大片开阔的草坪,绿地直达长江江边”[13],草坪、树丛具有典型的自然风景园特征,但限于场地条件,花园没有自然形态的水池、纪念性庙宇建筑等自然风景园的一般造园要素。另一些园景设施凸显了殖民政治的意涵:园中植有棕榈科等热带植物,是另一种异域风情,应与英国在南亚、东南亚等地的殖民经历有关;1927年,外滩上的欧战纪念碑移入官邸花园草坪,用以缅怀“一战”中阵亡的士兵,与天津维多利亚公园的欧战纪念碑几无二致[14]。因此,领事馆官邸花园是异域风格的休闲游赏空间,也是殖民仪典与集会的场所,其形式与内容源于英国本土自然风景园,更表现出显著差异。类似的,江汉关署于1875年接手英商发德辅洋行承建的花园洋房,用作税务司长官官邸,后改建为专供江汉关人员游憩的“海关花园”[15]。与领事馆官邸花园相仿,花园面积不大,布置简单,无亭台建筑,以常绿和落叶树点缀园景[16]36。这些官邸花园的建筑与树木相掩映,所形成的英租界自江面望去,“似一座公园,屹立着建筑精美的住宅”[17]。

图2 英国领事馆官邸花园[12]90

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催生了英租界内特有的屋顶花园。1907年,日清轮船公司大楼坪顶设露天花园,其中精心布置了园路与花境[18]192(图3);1920年,汇丰大楼作为汉口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亦在其坪顶置有精致的屋顶花园以供户外游憩[18]189。租界屋顶花园的出现反映了在建筑集约、水患制约条件下,对于户外开放游乐空间的需求,以及除却公园或花园等土地利用形式之外,对于其他园林营造可能的尝试。

图3 日清轮船公司屋顶花园[19]13

英租界另有运动场②的建设。早在1864年,西商赛马会在汉口堡垣内东北角建立了马道子和球场[20]。后因法租界修建而另辟新址,英国人在今解放公园一带以“四十文一方”的低价,从地皮大王刘歆生手上买下大片土地[21]64,以谋划新的跑马场。由于此处饱受水患,直到1905年张公堤完工、后湖低地露出水面、城市逐渐由沿江向内陆扩展[22]之后,才正式辟为西商跑马场[21]65。但水患侵袭仍不可避免,跑马场看台甚至一度沦为难民庇护所[23],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汉口英租界未能如上海、天津等城市租界建设大面积公园的原因。

跑马场面积约53hm2[18]207,但其建设不仅在于体育活动,还包括赌博性质的赛马等,与同期建成并开放的上海虹口公园以体育运动为基本使用功能、自然风景园为基本风格的特征截然不同。可见,场地建设条件的制约、汉口租界的营商氛围,反过来决定了园林的娱乐形式和内容。

但与其他城市租界园林相仿,其游赏娱乐对华人有诸多限制。举凡英皇加冕或国庆纪念,英国领事都要在西商跑马场举行舞会和宴会,但禁止中国人入内[24];中国人亦不得进入马场,仅有侧门和大看台准许华人入内[18]345。在此,“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它真正是一个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25],这里甚至是洋商交换行情、洽谈商务、沟通军事情报的场所。租界作为“凝聚外人社群意识的重要支柱”[26],其“国中之国”的殖民属性表露无遗。

2 法租界:古典主义传统的移植

与英租界类似,法租界园林亦始于与政治、经商活动相关的建筑营造。不同的是,其园林营造较为完整地移植了法国本土的古典主义传统。

1892年建造的法国领事馆及其官邸庭园位于法租界吕钦使街。官邸建筑为2层砖木结构,入口设方柱门楼,拱券外廊,中轴对称的建筑主体空间秩序决定并主导了庭园的基本形式(图4)。从庭园大门到建筑入口,是笔直的甬道,沿路列植大叶灌木,建筑入口前对植高大乔木,形成了秩序井然的中轴空间;加之左右对称的弧形大道,连接了前庭园内的门房与车库,在满足领事馆往来交通功能的同时,与建筑形成一体化的空间构图,表现出与领事馆政治功能相应的某种仪式感(图5)。与前庭园相对,后庭园为一内向的休闲空间,其中古典主义的十字形模纹花坛成为庭园的视觉中心。

图4 20世纪40年代法国领事馆平面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27])

图5 20世纪初法国领事馆前庭[12]108

法租界内的一些公共建筑也附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1919年京汉铁路开工后,法国商人在终点站前建德明饭店[28],其侧入口的立柱长廊伸向花园[29],建筑轴线统领花园布局,内置草坪,树木列植,小乔木穿插其间,而以绿篱为主,花园总体视线通透,是古典主义园林水平铺展的特征,又以造型盆栽、雕塑小品作为视景焦点(图6)。另有康登花园,“一切布置悉仿洋式,水木清华,亭榭幽胜,地虽不宽,而整洁可爱。每值夏季,有影戏馆及大菜馆,以娱游客”[16]39。可见,相较于英租界自然风景园植入汉口所受到的局限,法租界的建筑附属园林囊括了包括水体在内的各种造园要素;在建筑集约的租界建设背景下,基于建筑空间秩序的法国造园样式似乎有着更好的适应性。

图6 德明饭店外景及其庭园[12]111

法租界的街景营造也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从而形成整饬的空间构图和凸显的视景焦点。玛领事街、大法总理克勒满沙街(今车站路)、亚尔隆兰尼省街(今中山大道)3条干道交汇形成圆形广场,将周边建筑联成连续统一的整体,成为法租界的地理中心,其东侧的玫瑰花园和“一战”纪念碑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街道对景[30]225,与19世纪中叶奥斯曼在巴黎改造中所采用的巴洛克风格如出一辙[31]。此外,各条街道的命名或出于对外侵略扩张有功之臣的纪念,或源于法国或法国殖民地城市之名,也使这些公共外部空间平添一层殖民主义的色彩。

总体而言,法租界园林及其公共空间营造充分体现了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在近代汉口的政治与社会条件下,其本身即为一种殖民主义的象征;以建筑秩序为主导的纪念性政治根源也强化了这种殖民意涵。

3 日租界:近代公园的引入

日租界于1898年开辟,其园林建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乏善可陈,却是各租界中首先将“公园”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这应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力求融入世界体系、寻求国家近代化的心态,及其本土对于西方公园理念与实践的普遍受纳有关[32]254-283,也与张公堤1905年建成后更为有效地控制水患,从而获得更多可资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这一客观事实有关。1920年,汉口日本领事濑川浅之进在《公园、运动场设置及取引所发起人专项基金问题》中提道:“眼下日本在留民感到最痛苦的就是公园及运动场的欠缺,在留外人也是如此,只有极少数的本邦人能够利用宏大的西商赛马场俱乐部。[33]”共乐花园和四季花园即于同年建成。共乐花园位于西商跑马场以北,东临日人住宅建筑群,面积0.81hm2,园内有草坪、绿篱及各种树木,南侧沿围墙设有网球场,是其时日本人公园思想中“运动的价值”的体现[32]260(图7)。从园内提供的公共娱乐设施来看,共乐花园虽无“公园”之名,却有“公园”之实。共乐花园同时辟有圃地,生产草花和木本花卉,产品供四季花园销售。但四季花园既不开放游览,也不培育花苗,出售花卉和花圈是其仅有的功能,“系专门为死人服务的”[16]36;而四季花园与此前1909年设立在日租界旁的万国公墓相距不远,据此可知该花园选址及其特定功用的考量,可见在近代汉口对于“花园”或“公园”亦存在不同理解,也说明日租界园林除却民众游览娱乐、施行殖民政治之外,同时维系租界社会运转的功能多样性。

图7 共乐花园平面示意图[16]37

1925年,位于西商跑马场北侧的原兵营驻地被改建为日本公园,是汉口各国租界中第一个且仅有的名为“公园”的园林。日本公园面积约5hm2[34],平面矩形,东南入口(图8)。同年的《旅行杂志》有游记描述园景:“初入门,有喷水池一,水声潺潺,别具匠心。折而前进,则绿茵一片,平坦如毡……时方暮春,樱花怒放,瓣出五星,色作淡红,灼灼其华……旁植冬青,叶茂枝繁,艺园者剪作桌状,乃置果饵其上,席地而食,恍惚此身亦已横渡彼邦。[35](图9)”除了樱花作为日本国花的特定植物配置,以及西方园林营造风格的喷泉、草坪外,还引入了网球场、足球场、棒球场等多种开放的游憩空间形式;亦有源于西方、受纳于日本本土的“刈込”灌篱修剪之法,但在日本公园中,其不仅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植景要素,更成为野餐休闲的载体,反映了日本人对娱乐活动的丰富诉求及其在园林空间中的多样化延伸。

图8 日本公园平面示意图[16]39

图9 日本公园入口(引自民国普通明信片,20世纪30年代出版)

在建设日本公园的过程中,另有提议在公园设立神社并进行募捐,一如1915年在天津大和公园内即建有天津神社[36],但后来仅在公园东侧竖立了“建设预留地”的木桩[34],这或许和当时日本更青睐在公园营造中纳入“西洋趣味”而非“东洋趣味”有关[32]246,而公园用地面积的限制也不得不将后者排除在外。汉口神社最终于1935年由日本神道教建于大正街十字路口[37],用以祭祀天皇,后成为发布信息、鼓吹战争的场所[18]391。在政治权力交替、兵燹战乱的过程中,神社屡毁屡建,承载了租界殖民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深刻印记。与英租界、法租界园林相仿,日租界园林不仅是异域风格的游憩空间,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与社会内涵。

4 外滩:串联各国租界的“绿带”

汉口租界外滩的形成渊源于西方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城市滨水空间的扩张。16世纪初,西班牙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内陆殖民地对其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建设;滨水殖民地则沿滨水岸线设置公共空间,港口登陆处设置广场,并取代地理意义上的城市中心,成为面向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城市中心[38]。这种规划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英属殖民地中,称为“外滩”(Bund)③。租界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是影响汉口外滩修建的重要因素。19世纪60年代,印度霍乱侵袭中国,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规划理念即意图通过城市卫生管理来消除疾病。此外,由于汉口租界规模有限,为吸引更多人口并增加通商营商价值,各租界纷纷拓展长江沿线的滨水空间,客观上形成对滨水公共空间与商业资源的竞争。为维护租界公共秩序、居民生活健康、提升商业竞争力,汉口外滩应运而生,并得以平衡租界区对于大面积开敞休闲空间的需求。

自1864年设立租界起,以英租界工部局为首,即开始沿长江修建马路和码头,建设汉口外滩[39]33-38(图10)。英租界外滩从最初的行道树逐渐发展、改建河街中央为带状草坪,至19世纪90年代已形成“沿江步道-带形草坪-城市干道”的基本空间格局[40]36。五国租界沿江道路相继改建,即英租界的河街、俄租界的一德街、法租界的河街、德租界的江岸街,以及日租界的河街,这些街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洋商码头,而且成为外滩开放空间的一部分,最终形成贯穿五国租界的开放式“绿带”。相较于其他城市租界各自为政建设的园林,汉口外滩这种基于各国租界串联格局而形成的带状空间可谓独树一帜。

图10 汉口英租界外滩[12]87

为保持外滩的整体风貌,各租界十分重视对外滩沿街建筑的控制。据法租界总章程第138条规定,法租界沿外滩的建筑需保留至少4m进深的开放空间,以保证公园、庭院、过道空间足够,临街面的围栏需1m以上,门与栅栏材质要求为铁质[41];各租界外滩的草坪围栏各不相同,但沿江护栏统一使用铁艺,以使整体协调[40]31。同时,各租界在小品设施、植物配置、经营管制等方面各有所别:德租界开辟了少有的对所有人开放的滨江公共空间,临江草坪可供坐卧休闲[42];俄租界外滩更重视绿带植景的层次丰富性,常绿灌木与落叶乔木搭配,并设有眺望江景的休憩座椅;日租界则沿江栽植母国园林植物中最具特色的樱花作为外滩行道树[43]。总之,五国租界沿外滩一方面整治临江堤岸,保障游憩安全;另一方面借本土地形与长江沿线风景,营建了“和而不同”的外滩“绿带”。

然而,由于租界园林固有的殖民性和历史局限,美其名曰“公平开放”的外滩严令禁止国人观赏游憩。曾有国人记叙其在英租界外滩的情形:“遂与友于江边择一椅(如公园中公共之椅)坐焉……笑未已,巨声发于坐后,顾视之,红巾之印捕赫然不可行坐,不然者,一至捕房,罚番佛五尊也”[44]。与许多近代城市的租界园林相仿,汉口外滩是西方城市建设经验与本土自然、社会条件相结合的成果,更有着鲜明的殖民主义政治烙印。

5 汉口租界园林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5.1 以租界为轴心的汉口绿地系统雏形

由于汉口租界用地规模、建筑密度等因素的限制,租界内可供居民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极为有限,而主要在租界南侧长江沿岸及北侧“飞地”区域发展,如外滩、西商跑马场、日本公园等,形成了以各国租界为轴心,在其两侧发展大面积城市绿地及其体系的基本框架。

早在1923年,西商跑马场和日本公园已被标记为汉口重要的园林绿地[45]。至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市政府“将西商,万国,华商各跑马场,改为本市公园。故先拟将中正路(今解放大道)修建林园路,以资聊络。因该路上自五权五路起,经过华商跑马场,中山公园,至江汉路,再经查家墩穿过万国跑马场,直连西商跑马场,实为本市公园大道系统中之主要干道也”[46]。1936年的《汉口市都市计划书》中,各租界园林进一步成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坐标:岱家山、大赛湖一带规划为第一公园,在舵落口规划第二公园,西商跑马场、球场拟辟为森林公园,扩大中山公园,沿平汉铁路水淌一带及老圃至玉带门旁植树,为带状大公园[39]358,并在马路干线相交处仿效德国柏林设小型圆形花园。平汉铁路东侧以河街及外滩为核心,内设有大小各异的小型广场,街区花园及各类运动场用作休憩和观赏的城市核心空间;铁路西侧以西商跑马场为中心向外辐射,与日本花园、四季花园等形成集中娱乐的近郊公共空间。可见,“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汉口绿地系统,以租界公共空间为轴心,尤以外滩“绿带”和西商跑马场发挥了示范效应,对汉口绿地系统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2 建筑集约背景下屋顶花园的效仿

汉口租界建筑的集约催生了日清轮船公司大楼和汇丰大楼的屋顶花园,这些进而推动华界近代建筑,如汉口大旅馆、新市场(今民众乐园)、长江饭店等的屋顶花园竞相落成。

花楼街汉口大旅馆的屋顶花园被称为“楼外楼”,据《汉口指南》记载:“自欧风东渐,屋宇亦见高大。大旅馆之楼外,共四层,楼上屋顶设置亭园山石,俨如平地。[47]32”其传统空间形式的屋顶花园容纳了杂耍、清唱、茶社、酒会等公共娱乐活动,是为华界游乐场的雏形[48]。新市场由日本设计师设计,合院式的空间格局内设有喷水池、哈哈亭,亦设中式园林假山、水池与花木[49],但其屋顶几乎全部辟为露天影院,是为“西风东渐”下的一种近代公共娱乐空间形制,对建筑功能的追求极大挤压了园林空间,为近代汉口商业街空间营造之始(图11)。类似的,长江饭店屋顶花园经营卖茶业,表现出近代汉口屋顶花园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

图11 近代汉口新市场屋顶的露天影院[50]

近代汉口的诸多屋顶花园是在寸土寸金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对集约型建筑空间的拓展,使之带来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丰富了垂直方向的园林营造,其中的戏台、茶馆、露天影院等,亦是营商背景下公共娱乐场所的一部分。

5.3 营商背景下公共娱乐场所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租界出现戏园,黄孝花鼓戏开始转入戏园,出现专业剧场的雏形,楚剧依托租界发展并走出租界,成为武汉地区独特的地方剧种[18]333;加之外商经营的推动,租界区涌现了20座戏院、影剧院[18]337-340。前述法租界康登花园等即依托戏院而生,主动融入了休闲娱乐的实用功能,俄租界东亚花园亦“风景优雅,设备堂皇,设酒场、冰室,特设图书室与娱乐室”[16]41。这些西方的公共娱乐形式带来了近代汉口园林形态的转变。华界著名买办刘歆生的刘园在专事修葺后,浮碧轩改为营业性质的茶楼,园内湖畔装有电灯[51],是汉口经营性私园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西商跑马场的丰厚利润令富商巨贾们眼红不已,1906年挂牌成立的华商跑马场即借鉴了西商跑马场的建设经验,其四周有茶座、冷饮室和中西餐厅[52],旁侧还建起取意“一本万利、松柏长青、享乐园地”[16]31的万松园。1926年建成的万国跑马场,位居华商跑马场、西商跑马场北面,将公共娱乐场所由会馆、茶楼等建筑内部空间转向跑马场、运动场等公共开放空间。三大跑马场以赌马为纽带,展现了近代汉口华洋并立、多元包容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6 结语

与许多其他城市租界园林相仿,汉口租界园林在“西风东渐”的时局背景下,引入了各个殖民国家的园林营造风格,为在留外人提供了所需的生活与娱乐空间,也是彰显殖民政治霸权的窗口,但更表现出基于汉口本土自然与社会条件的特点。

汉口频于水患的自然条件,以及殖民国家着眼汉口地利的商业利益追逐,一方面局限了租界的界域,另一方面则由于有限土地资源的争夺,进一步限制了大面积户外开放空间的营造。因此,各国租界界域之内的园林类型多为建筑附属园林,甚至催生了汉口租界特有的屋顶花园形式。租界开放空间则主要位于其界域周边或北侧“飞地”,串联各国租界的外滩“绿带”是特别的风景线,这也与各国租界出于营商目的、以长江为天然良港所形成的沿江一字排开的特有城市发展格局有关。

在水患威胁和营商诉求的双重影响下,汉口租界园林的数量和质量总体上不及上海、天津等其他租界城市。商业经营终究不应是园林营造的目的和内容;而“1931年大水”淹没汉口数月,使包括租界园林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遭受巨大损失。可以说,特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一方面造就了汉口租界园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其命运多舛、终致湮灭殆尽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 上海租界面积48 651亩(约3 243.4hm2),天津租界面积23 351亩(约1 556.7hm2)。

② 近代学者将运动场、游乐场、道路广场视为“园林”范畴,如莫朝豪定义“‘园林’,这是一个含义甚广的名词,它是包括都市内外一切公园、路树、林荫大道、林场、游乐场、公私花园、草地、一切绿色面积等区域,皆可称之为园林地”,并认为“‘公园’二字,在普通广义言之,就是代表园林的名词了。”参见:莫朝豪.园林计划[M].南华市政建设研究会,1935:1;22。而对于“公园”,陈植和梁思成都将“运动场”作为公园分类之一。参见:陈植.都市与公园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4;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M]//梁思成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5。在此近代语境中,本文将租界内的运动场一并作为“园林”范畴加以研究。

③ 泛指东方及亚洲国家水域的码头、堤坝、行道树、路灯、宽阔的外滩路、面向水面的建筑主立面等构成。

猜你喜欢
外滩汉口租界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8:18
《汉口北》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 02:03:52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上海外滩夜色
摆渡的人
天津诗人(2015年1期)2015-11-14 19:05:32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看历史(2015年5期)2015-05-30 07:33:15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4
天津租界史研究现状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
雕塑(1999年4期)1999-06-28 12: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