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及经验启示

2023-01-24 00:21马宝环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大学生

马宝环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71100)

十九世纪末,高等教育学分制伴随选科制度在欧美国家正式出现并渐成制度化发展趋势。学分制是以选科制度为基石,以量化学分标准为依据,将控制最低学分作为大学生毕业并获取学位硬性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1]。针对管理模式僵硬的学年制而言,学分制在教育理念上优先将学生置于教育活动参与的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群体间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性,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强调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在学分制的推广施行和发展完善过程中,先是建立和落实选课制和导师制,后来又逐步发展出弹性学制、双学位制等等,逐渐形成为一种较为健全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即完全学分制。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摆脱学习年限限制,充分享受弹性教学管理带来的益处[2]。鉴于完全学分制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知名高校在完全学分制下关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模式,为中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教育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一、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完全学分制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

第一,完全学分制有利于重塑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完全学分制较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倡导和实现了以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核心,将个人成材需求与高等教育改革需求有机统一起来的教育管理目标[3]。完全学分制彻底冲破了传统学年制下僵化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主动寻求知识拓展和知识积累的积极性,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完美人格塑造。同时完全学分制也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管理者和教育发令者的角色,转变为教育引导者和教育管理服务者[4]。

第二,完全学分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学分制可以让高校专业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状况,精准及时调整教学培养方案,也允许学生可以突破一定限度的专业学科壁垒,自主灵活地选择课程、教师,其明显具有传统学年制下教学管理无法比拟的宽松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拓展了空间。同时,完全学分制下的双学位选修、弹性学制与创新成果学分制使大学生能跨专业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活动中,推动校园科技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第三,完全学分制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与质量。传统的学年制为同一学科的学生打造固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进度、师资安排、学籍管理制度等,而完全学分制打破了教育与管理的固化模式,从传统以专业班级管理定量,转变为个性化的变量管理。仅就学籍管理制度看,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可以选择休学,通过个人创业缓解经济困难,再复学就业,还可以选择参军入伍、保留学籍的方式来增长人生历练。由此,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大,但是对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来支撑多模块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学分制管理使得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授课的质量来获取学生的青睐,多打造学生喜欢的“金课”,才能避免学生拒选、无课可上的危机。从一定程度上看,完全学分制可以起到淘汰劣质师资、优化教师队伍的功能[5]。总之,完全学分制实施对高校专业教学模式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彻底改变了高校传统教学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对高校教职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育管理遭遇的挑战

完全学分制首先对传统“大包大揽”、权威高压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6]。虽然当前很多高校选用了完全学分制,但学生工作管理基本还是沿用专业班级管理和院系学生工作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大学生被按照入学年份和专业学科划分为固定的班级,并在此基础上归属院系的党团支部,大学生依托班级和党团支部接受各类教育活动和服从大学生日常管理。此种管理模式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中稳定延续下来的,并与学年制相匹配,有着层次分明、归属清晰、组织有序的优点,但是存在“大包大揽”、权威高压式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在完全学分制的引入和执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大的学科范围内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研习[7]。由于同一班级同学长期存在上课时间、地点不同的状况,相互了解不多,班级管理显得较为松散,班级成员组织观念相对淡化,团队精神缺乏,学生管理约束力也容易出现下滑。另外,在班级成员学习评定、评优表彰等一系列问题上可能很难达成认知标准尺度统一的问题。

从院系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完全学分制会导致院系热门专业和强势学科学生相对集中,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倾向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一些相对冷门或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门庭冷落,常常又出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相对集中的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选科,加之不少学生加选了不少申请双学位的专业课程,给院系和教务部门在授课模式、课时、教室和设备资源的利用安排上增大了难度。而学生选课、退课和改选的集中性又让教务部门面临极大的压力,容易引发学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因此,从院系层面上看,完全学分制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8]。

从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来看,完全学分制促进教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含金量,但是不少冷门学科和普通专业的教师面对学生较低的上座率却倍感压力。一些热门学科的专业教师除了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准备课程讲授外,还要关注授课过程中教学秩序的现实维护问题,人满为患无疑会影响任何一门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总之,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体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获得更大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而传统“大包大揽”、权威高压式的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向开放式、多元化、指导型、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当然,这也需要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有效支撑。

二、国外大学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完全学分制最初在德国试行,后定型于美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完全学分制在各国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著名高校的完全学分制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

(一)美国高校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

经济发达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系统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各类型大学都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在这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度里,市场化运作的规则让高等教育管理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创新度,这使得大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活力。美国高校完全积分制教育管理模式在选课制度实行的是“集中分配式”,“集中”是美国高校对各专业学生必须从自身所读专业课中选修完成必要的学分数方可达标。而“分配”是高校规定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专业学科中选修课程,否则不允许毕业,这样大学生选课制度就有原则性的约束,即选课既要突出主干学科的专业性,也要通过接触学生自身感兴趣的学科范围,不断拓展知识面。

美国高校也有类似中国高校的基础必修课,但是他们必修课非常注重基础要宽厚,要能体现学科交叉。美国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就有导师负责制,一般允许在校大学生转专业,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获得学分,实现跨专业的流动。还有就是美国大学生的教学计划极富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高校对于一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有限的大学生允许延长毕业,也允许学习能力超强、能够修满毕业要求规定学分的大学生提前毕业,也就是说,与完全学分制相对应的是美国高校学制的弹性非常大。美国高校普遍认为学生修完课程并达到最低标准,即可获得毕业需要的学分,但是学分只代表学生知识结构和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要体现出学生成绩优劣,还是要通过职业资格证的获取和有价值学术研究成果来展示的[9]。

当然,美国高校管理者对完全学分制中大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管理是非常看重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会被记录到学分考核中,而且美国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是向学生全部开放的。只要导师允许,科研活动的每个阶段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工厂、企业实习锻炼。此外,美国学生事务的管理没有国内的分级制,但是有一支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团队,他们坚持的是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美国高校大学生在具体学生事务管理和业务办理上走的都是法制流程化的操作,各高校也创建有科学规范的学生教育管理法规,依法治校的思维模式深深植入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之中。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也非常重视发挥学校社团的优势,给予学生参加学生事务管理的机会。

(二)欧洲高校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

欧洲高校完全学分制与美国略有不同,主要是欧洲高校完全学分制更看重各学科学分的量化指标制定,尤其是德国和英国的部分知名高校非常重视专业学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性。此外,学生在获取学分后,具有数量上的分层性,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有层级阶梯性的,只有达到专业学习的基础学分,才能进一步展开深入的课程选修活动。所以,不难看出欧洲高校秉持的学分制理念是既要能够利用学分引导大学生自主选修感兴趣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要利用学分制度监督和激励学生获得对应的学习成果,让专业学习的过程变得充实而有价值。另外,大学生在校修业的年限上,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高等学府没有美国弹性学制规定的那么自由,学校都有与完全学分制相对应设置的修业年限。例如英国高等学校全日制学士学位的修业年限被规定为三年,每年120个学分,大学生总计获取360个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毕业。以“宽进严出”闻名的德国高等教育更是要求大学生修读年限为4到6年,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实习课程,导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更是要求严格,所以德国大学生在校延期毕业现象非常普遍。还有,在完全学分制方面,欧洲国家还创建有区域性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它可以为欧洲各国大学生相互出国深造求学提供专业课程学分的统一换算,这样可以顺利帮助欧洲不同高校之间学分制度的互评和互认,方便大学生交流学习和转学深造[10]。

欧洲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同样与美国有所区别,欧洲高校的学生思政教育与美国类似,在基本选用宗教教育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递道德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忘记心理咨询的融入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上,德国高校更是注重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并设置专门学分用来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欧洲高校更重视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全员育人机制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其中英法德等国的高校均有与完全学分制相匹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机构和组织负责人员,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实习就业、校园生活、经济援助、奖学助学、社团活动提供服务,并寻求学生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化。

(三)日本高校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

日本国内的高校全部选用的是完全学分制。虽然日本在二战后,基本照搬了美国高校的学分制,但是其也结合日本实际国情,逐渐显现出自身办学的特色[11]。第一,日本的高校施行的是年限制教育,大学生即便提前修满学分,也没有提前毕业的可能性。第二,日本高校非常重视外语教学,很多大学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两门外语,每门必须修满八个学分,外语成绩合格方可允许毕业。这一特色与日本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与科技之长,振兴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日本高校在完全学分制的具体操作中,大学生的选课自由度要相对少很多,因为日本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接受通识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专业学科选课的关联度,并且要求学生专业课所修学分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允许毕业。第四,和欧洲国家建立“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相类似的是,日本高校也在国内实行“高校学分互换制”,高校之间互相承认对方培养大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学分,方便大学生展开校际的学习合作交流。当然,日本完全学分制后期的改革更趋向于欧洲高校,逐步克服美国完全学分制过于松散的弊病,对大学生选修课程流程、到课表现以及学习效果考核都记录学分评定标准,管理上更为严格。

三、国外大学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经验启示

(一)善于汲取学分制和学年制各自的优势

通过国外大学完全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介绍,可以清楚看到学分制和学年制各自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学年制主要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组织有序,便于教学管理,且在教育进度以及教学质量把控上有所保证。而学分制则更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特长优势更容易得到发挥,但是专业教学计划完整性和系统性容易被破坏[12]。为此,中国高校还是应该坚持学分制和学年制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选择适宜本国教学管理实际的学年制,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完全学分制,制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制度,提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允许学生在学科范围内跨专业选修课程,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优势、特长和潜力。

(二)规范选课制度,确保专业课程体系完整

完全学分制和大学选课制度紧密相关,类似于美国完全放开的选课制度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如此一方面学生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完整性很难得到保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有序性。因此,不能完全丢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放任学生自主安排专业选修课程。选课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围绕专业学科范围内进行,重点赋予大学生更多专业细分课程的自主选择权,适当允许大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坚持落实好主辅兼修制度和双学位制。此外,高校要仿效欧美大学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导师对学生选课进行科学的指导。

(三)注重学分获取过程管理,完善目标管理

完全学分制需要一定数量的优质教育课程来支撑,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和严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障。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学分管理,关于大学生选课学分的获取,一定要有学科学分的量化指标制定,重视专业学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性。而且这种衡量性不能仅靠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应该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在校学术科研成果都纳入进去,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科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打造出更多质量好的“金课”,消灭减少“水课”教育,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授课和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学生选课“学分”获取的含金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13]。

(四)增强校际合作交流,实现学分互换制

当前,国内高校的交流合作更多体现在教师的学术科研活动上,本科生间校际合作交流比较少,实际上每所知名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人文特色和学科优势,加强校际的学分互换,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层面的学术交流和科研互动。当然,对于学分互换制度的建立,应该在高校档次等级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否则就失去了提高大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五)构建与学分制相符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

完全学分制的学生教育管理更多突出学生个体的特性,这个相比学年制教育管理更为复杂,更为精细,需要利用智能信息化的工具实现有效管理。首先,高校要以传统学年制教育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系统,让学生能够通过校园网的教育管理中心,办理各种选课、注册、考试咨询、成绩查询、学位申请的事务。其次,对于弹性学制的引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本科生阶段沿用学年制管理模式,对于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的大学生可以有条件地开放弹性学制,鼓励优秀学生修满学分,多出科研成果,提前毕业服务社会。最后,对于学分制下一些关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流程性服务要倡导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主要依靠一站式的平台、一卡通制度的建立就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综合性服务。而校方关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要更多放在一些人性化服务内容上,比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贫困大学生资助服务、学生在校权益维护服务以及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等等,这些方面需要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管理队伍来提供人性化服务。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大学生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分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