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梦
从二楼到四楼是一段长长的扶手电梯,梯级徐徐上行,空气中微微有些香气,不易察觉,却令人愉悦,因为那是书的气息。身体一呼一吸之间,无数个故事便穿行而过,带你从阿加莎的海岛漂流到爱伦坡的沙滩,再踏上暗光列车,直达五楼与六楼之间,来到一扇高高的大门面前。轻轻推开门,里面又是一片天。
每次去深图,都是一场伟大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漂流到哪个世界,遇见谁,或经历怎样的故事,只是义无反顾地踏入了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元宇宙。
多年前,我第一次进入深图时,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进门的钥匙很快便领到了——深图阅览证。那时候,图书馆和我一样年轻,书架上的书还不是很多,每把钥匙能开启的世界也很有限,但这些都阻拦不住一个爱在书海中冒险的人。
最初几年,我只是初级潜水者,一边观赏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一边拾取其中最美丽的贝壳。有时是极端而疯狂的《地下室》,有时是睿智而冷静的《中国思想史》,有时是极其稀缺的《宋元尺牍》,有时是热门而抢手的《飞行家》。每次来之前,我都会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查好要找的书在何处,然后直奔架位,定点搜查,一找到想要的那本书,便第一时间下架翻阅,只怕再晚一秒会有人捷足先登。后来,我逐渐发现,借书不仅可以线下,还可以线上。只需去深图主页,找到想要的书,点击预借,既可以选择快递送到门,也可以选择从最近的24小时自助机取书,甚至借由“选书帮”的活动,整个深圳书城的书都可以挑选。从前的“书荒”一去不复返。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片海原来也在飞速地变化与成长。
从那以后,图书馆在我的视野中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她不仅是一座带有喷泉的建筑,还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广场,是各个城区文化资源互通互联的中枢,是居民社区中静谧而优雅的图书室,是海边驻立在风中的一座灯塔。她不再是一座建筑,她是城市的脉搏,是思想与情感交汇的地方。
尤其是承载了我无数美好回忆的南书房。2018年的春天,正是岭南木棉花开得红红火火的时候。那天日暮,晚风习习,我赶到南书房时,里面已经一片灯光璀璨,诗词班的培训活动已经开始了。当时虽然设了学员制,但没有报上名的读者也可以旁听,于是,我出现在了人群里。在这里我认识了风趣而渊博的老师们,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大家都在一个群里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我第一次发现,图书馆不仅是个借书的地方,还能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带你穿越数千年时光,再次品味古老的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韵味。在抑扬顿挫的平仄声中,我忽然感觉到某种共振,那声音仿佛唤醒了我心中从来不曾见过的那个自己,那个我或已失去又重新找回的自己。共同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我第二次生命。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图书馆外那个小小的、与外界只隔着一扇玻璃门的房间里,就发生在视野打开后你才能看见的那个虽然小,却有着无限时空延展力的房间里。那里,是南书房,是图书馆。
西方人把无限延伸的空间称作“皮拉内西”,而深圳图书馆就是这座城市里最奇幻的皮拉内西。她可以无限大,大到覆盖整个1997.47平方公里的城市;也可无限小,小到缩入霍夫曼故事里的金罐。她可以无限深,深到进入千年前《三姝媚》中曲折婉转的情感;也可以无限浅,浅到路过书城门外星光下轻抚枝头的一抹晚风。
不知不觉,时间一晃而过。我流连忘返地游历着图书馆里的无限世界,也逐渐在了解深圳的过去和现在。
第一次去沙井是因为参加图书馆的“深圳记忆·文化之旅”活动。人们都说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但那次活动让我看见了这座商业城市血脉中深藏的传统。蚝壳筑墙的步涌江氏大宗祠虽历经数百年,却没有任何荒颓的迹象,因为注重诗书传承的后人一直在积极维护。
每年读书月都是一场盛会。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参加的那年,我不仅亲身体验了雕版印刷,还学习了如何做线装书。这些活动丰富了我的日常生活,也拓展了我的人生。
出版第一本译作之前,图书馆就是我的办公场所。馆内不仅提供了我所需要的图书资源,而且还有免费上网的设备和便捷的知网入口,让我可以查询到珍贵的线上资源。
在这些资源的支撑下,我顺利出版了几本译作,开始向艺术创作的领域迈进。借由图书馆的入口,我从图书的皮拉内西进入了艺术的皮拉内西,层层递进的世界让我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人生也越来越明媚。
谁说海底都是一片黑暗呢?
书海深处大概是世界上最光亮温暖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