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鸿璘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马越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校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分子,在德育教学中面临着跟其他学校同样的困境,但同时体校作为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尤其是体校生年龄呈现出阶梯形特点,从7岁到18岁年龄不等,这是义务教育、一般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特点,除了体校生年龄结构的差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行为养成差,教练员与队员师徒式的培养模式也决定了体校德育教学所面临的新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时伴随着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的涌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道德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尽管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但一些消极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为了逐利投机取巧,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作为道德高地的校园也不能独善其身,重智育而轻德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为迎合家长期盼,盲目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甚至会引发道德危机。
作为体校,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功利主义,重体育而轻智育和德育,片面的追求竞技成绩而忽视文化道德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还是功利主义作祟,急功近利思想导致,因为只有奖牌数能够给个人和学校带来直接的切实的利益。在体校,只要体育专业成绩优异,那就是学校的宠儿,教练的爱徒,至于队员的文化道德教育,不断被压缩和边缘化。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推送到人们的眼前,有展现真、善、美的,也有宣扬假、丑、恶的;有弘扬正能量的,也有灌输“毒鸡汤”的,总之良莠不齐,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难辨真伪,是非不分,容易将青少年引入歧途。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给学生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故事,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坚毅、豁达、仁爱、感恩的精神品质,可在课下,如果让孩子们沉溺于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光怪陆离、缥缈虚幻的网络世界,就会将学校德育教学的成果抵消的七零八落,无影无踪。
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在学校这座孤岛上孤军奋战,它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将注定德育的最终失败。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及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离开社会配合的德育犹如无根之木,难以成材。不管老师和家长怎么大讲特讲要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是父母不讲诚信,出尔反尔,不尊老爱幼,不讲社会公德,如果孩子在社会上看到的是投机钻营、寡廉鲜耻、欺小凌弱、为富不仁的人大行其道,孩子的道德信仰能不受影响吗?
校园文化引领的作用不可小觑,大凡名校,在学校漫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使之成为校训,引领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息不是建几栋高楼大厦,升级换代硬件设施所能形成的,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奋力拼搏,悉心耕耘,将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远大的志向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并发展下来的,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掩饰不住的,是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滞后,还停留在建几个橱窗,办几块板报上,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使其无法体现出真正价值。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一,宣传能力不足,榜样力量不够,导向力不明确,校园文化潜力发掘不够。
体育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一特点决定了体校存在小学、初中、中专、大专学生共育的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不同年龄的学生在生活,学习,训练资源上存在共享,从育人环境上来说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不同,对事物和自我的认知和体验也不同,青春期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肯定与儿童期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容易导致低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盲目模仿大龄孩子,但这种模仿又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年龄不符,容易造成心理迷茫和行为偏颇,不同年龄学生共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体校德育教学的难点和痛点。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不同步无法使师资力量整合和优化,进一步造成了体育院校德育师资力量的分散。
普遍认为,德育教学是德育老师或者思政老师的工作,那就有点狭隘了,尤其在体校,师徒式的培养模式让队员和教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练的威望非常崇高,扮演着多重身份,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练之于队员,犹如再生父母,对队员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也无人能及,如果体育院校将德育教学的任务延伸到教练这里,让教练在传授体育竞技技能的同时培养队员殷切的爱国情怀,良好的体育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训练中,以德促训,以训检德,相信我们的体育事业定会大放光彩。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思想碰撞的火花从未湮灭,从而形成了最具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近代以来未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致使积贫积弱的祖国不断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西学东渐”让我们在思想文化上显得不太自信,这是绝对要不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大踏步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此时此刻我们更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中华美德,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体育院校要秉持素质办学理念,坚持体育竞技技能培养和文化道德培养两条腿走路,不能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否则学校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劲不够。良好的文化道德素养更能帮助体育健儿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广阔格局,更能激励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建功立业,也能使体育人才退役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而不至于无所适从。①
学校牵线网络运营商,从技术上屏蔽不良信息,倡导绿色上网和无机课堂,还孩子们一片净土,让学生安心上课。开展课后兴趣社团,让学生离开手机,培养高雅情操,拓展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品位,尽量压缩学生上网时间,回归现实生活,活出真实自我。
学校应该引进专门的德育师资力量,增设德育课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德育教学,在讨论中、互动中、实践中、肯定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德,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干预和疏导,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助力学校德育教学。
学校要有发展规划,志存高远,定位明确,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并转化为校训,凝聚,引领广大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为建设魅力特色院校而不懈奋斗。
学校要发掘自身发展优势,针对体校学生年龄结构,倡导大手拉小手活动,让高年级的同学跟低年级的学生建立一对一关爱活动,在生活上帮助,精神上支持,培养学生的博爱心,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学校要带领广大师生切实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与广大师生结下不解情缘。要大力发掘学校优秀体育成果,树立优秀校友榜样力量,加强良好道德宣传,凝聚奋进力量,让优秀校园文化融入师生血脉并不断发展和传承。
为了克服不同年龄孩子共育带来的弊端,学校在统筹资源的基础上尝试区块管理,坚持科学配置、节约共享的原则,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生活区和学习区,或者按照时间段来划分区块,最大程度避免不同年龄结构学生共育的现象,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打通体育院校德育教学瓶颈的最后一公里,向教练要德育成果。一方面大力提高教练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德艺双馨的教练员,另一方面将运动员的个人道德素养纳入教练员的工作考核指标,倒逼教练员以德育人,素质育人,培养道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新时代体育人才。
德育教学有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和巩固,而竞技体育活动所倡导的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乐观的心态,吃苦拼搏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正是我们培养良好道德情感不可或缺的养分,我们要在竞技体育实践中以赛检德,以德促赛。
1.通过竞技体育比赛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公平、公正意识
任何体育竞赛都是在相应的规则下进行的,遵守比赛规则是每个参赛运动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基本要求,否则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而且整个比赛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既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也是每个参赛运动员所追求的价值,更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2.在个体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
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个体项目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态和意志,既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心态和意志的较量,只有永不言弃,奋力拼搏,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斩获桂冠,因此教练员要鼓励和引导队员在训练中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坚韧不拔,永不言弃。
3.在团体项目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合作共赢的精神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在足球、篮球等团体比赛项目中更需要每个人精诚协作,形成合力方能取胜,而不能相互埋怨,互相掣肘,互看笑话。在团体项目中着重培养队员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力量的重要,这也为学生日后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4.坚持道德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以赛检德,以德促赛
道德认知水平越高,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就越强。但是道德知识的灌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公平竞争是每个运动员所希望和坚守的底线,但体育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展开全面、系统的道德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通过体育实践检验学生们的道德意志,让学生们在开展体育运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道德冲突,进而对道德展开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在此情况下,则会让学生道德的选择更加理智,道德意志更加坚定。
柏拉图曾经讲过,有缺陷的社会产生有缺陷的个人,有缺陷的个人构成有缺陷的社会。学校、家庭、社会要切实扛起德育教育的大旗,形成合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尊老爱幼,仁爱礼让的社会风气,让旁门左道,无德之人无道可行,否则德育仅凭学校一己之力独木难成林。
注释
① 丁霞.中职体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