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医学院 蒲沫男 杨晓强
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传媒格局和传媒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带来重大机遇又带来巨大挑战。而媒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性和话语权,必须高度重视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及其数量的激增,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实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临的主要问题。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权威性与话语权的根本政治原则是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而凝聚全体青年学生,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发展和大繁荣。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和运用既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技术领域,又是整个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推进这项工作时,既要注意意识形态工作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又要注意意识形态工作与新媒体平台技术运用的协调配合。一是横向协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校风、学风、家风等环节。这些系统因素相互重叠,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复杂的影响。如果不注意这些因素与新媒体因素的协调,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二是纵向协调。要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制定规划,按照规划纲要,高效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握大局,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牢牢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中媒体议程和框架的两个要素,才能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预期的和有针对性的传播和教育效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才能得以有效构建和提升。而推动这一议题和框架构建的动力就是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因为理论的真正力量在于群众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真正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考虑传播的手段和效果,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不仅是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也是情绪引导的重要媒介,因此新媒体平台有助于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新媒体利用情理结合的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因势而生,即有目的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上创造的环境因素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另外,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充分利用艺术的形式,即利用网络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等文艺手法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其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共鸣。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其理论来源为网络文化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是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是文化进步的新趋势。然而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性质:积极和消极的网络文化并存。因此,需要利用高校科研高地去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的内涵、对大学生的影响、培育积极文化和抵制消极文化,以理论指导实践,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鲜明旗帜,维护高校政治和文化安全稳定。而其中关键是能不能快速组建一支可以高效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强大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这一队伍除了具备传统意识形态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外,还特别强调政治坚定、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坚定党性原则的思想政治性工作。做好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要具备高效的运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和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成为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行家里手。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平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高效快捷有序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媒体平台和环境对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在互联网上创建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并且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创建新媒体马克思主义阵地的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普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享党的建设经验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以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目标。为了使平台具有吸引力,并发挥教育和引领作用,在创建时要完善相关功能、加强宣传,同时要注重内容质量,结合多种形式传达知识和信息,加强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建设,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建立系统的新媒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