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苏亚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
《家塾教学法》是清代教育家唐彪所作,是我国第一本正式以教学法命名的教育著作。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成书,分为《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两卷,分别论述教法和学法。书中总结了历代教学家的优秀教学思想,引用多方教育名家的名言,并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点。书中内容涉及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训练等内容,还包含了对蒙学教育、农村教育、分科教学、师资力量分配等问题的思考。《家塾教学法》是一部伟大的教学法著作,它产生于封建社会的背景之下,但是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唐彪,字翼修,清初教育家、语文教学法家,浙江瀫水(今属金华)人,活动于康熙年间。曾一度出任武林(今杭州)学官,后退居归田,整理教育著作。[1]唐彪其人流传于世的著作并不是很多,其生平在现存的地方志资料中也很难考据,可是他著述的《家塾教学法》不仅为学者所熟知,而且还被不断探索研究,广泛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本著作的完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要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观点与想法,首先要清楚该书所处的时代环境。
《家塾教学法》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总体来讲,这个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进步。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振兴文教的政策法令,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2],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读书识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们开始重视教育,追捧科举。《家塾教学法》中有很多地方提到科举之学、文章举业的内容,还有一部分篇幅重点讲述八股文的写作技法,可见其历史局限性。《家塾教学法》这部优秀著作的产生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它的出现与流传于世的前朝著作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清代的义学和私塾盛行,这就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贵族子弟当中,平民阶层的子弟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使得蒙学教材的数量增多,品种繁多。从《家塾教学法》中我们能够看到《学记》《颜氏家训》《朱子读书法》等教育著作对唐彪的影响。比如,《学记》中关于教学计划、教师能力以及对于学生成绩的考察制度的讨论在《父师善诱法》中有所体现。《颜氏家训》与《家塾教学法》同属家塾用书,二者都肯定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都为儿童择友提出建议。《朱子读书法》归纳总结的“朱子读书之法”在《家塾教学法》中被多次提到,结合事例和唐彪个人的心得体会加以阐述,可见唐彪对朱熹读书思想的继承与认同。另外,就唐彪本人来讲,其所处时代属于一个思想碰撞融合的时代。先进的民主启蒙思想碰撞冲击着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彪本人自然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以及经世致用等思想的多方面影响。
政治经济的外部背景,加上思想文化的内部条件,以及唐彪本人长期教学生涯中的丰富经验,使得这部《家塾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材料的取舍上精益求精,在教育观念的阐释上新意迭出。
《家塾教学法》由《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两本书合刻而成。《父师善诱法》以论教法为主,主张家长、父兄要重视启蒙教育,重视家庭环境。分上、下两卷,上卷共十三题,从家长、学校、教法、教材等方面来写;下卷十六题,主要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读书作文谱》以论学法为主,系统指导了语文学习方法,共十二卷,每卷专论一个方面,为学生自学、提升读写能力提供了指南。《读书作文谱》与《父师善诱法》各有所侧重,又紧密相联。唐彪十分重视学生读书的基本修养。《读书作文谱》开篇就提到了读书的“根本工夫”,即“学基”“文源”和“读书总要”三部分,分别谈论阅读和写作的心理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方法技巧修养。“学基”,指的是学习语文的基石。唐彪认为:“涉世处事,‘敬’字工夫居多;读书穷理,‘静’字工夫最要。然涉世处事,亦不可不静,读书穷理,亦不可不敬。二者原未尝可离。”[3]唐彪在这里提出两种功夫——“敬”和“静”。书中广泛引用古人言语,论述了读书只有做到“静”为先,才能专心致志,学有所得。对于“静心”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每天用一半的时间来静坐、冥思,另外半日用来读书,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做到读书时宁定清明、内外涵养。“文源”,就是文章的来源、根源。唐彪认为,写出好文章的根源在于提高自身的“涵养”。跟“学基”一样,还是强调读书首先要修养身心,如此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除去自身的身心修养之外,读书写作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基础。“读书总要”部分唐彪将书籍分为“正”“闲”两大类,又将正经书籍分出“精粗高下”“急需不急需”的区别。唐彪认为,学者读书首要是能够分别“当读之书”“当熟读之书”“当看之书”“当再三细看之书”“当备以资查之书”,那样才能够根据先后缓急正确地花费工夫。唐彪以《诗》《书》《礼》《易》《孝经》《资治通鉴》等书的阅读为例,将阅读的方法,技巧作了一个总纲,内容广泛、言论精辟。
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也有大量的蒙学识字教材,可是却很少有专门论述语文教学的专著。《家塾教学法》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的教学方法,其内容上博采众长,思想上自成一家,能够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后世的教学法著作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家塾教学法》结构完整,布局清晰。整本书由以论教法为主的《父师善诱法》和以论学法为主的《读书作文谱》合刻而成。《父师善诱法》分上下卷,上卷从宏观角度把握教学,下卷从学生角度进行论述。《读书作文谱》第一卷总论读书作文的根本功夫,后面每一卷论述读书作文的一个方面,一共十二卷。读者可以根据兴趣随意选择、翻阅。这样的编排考虑到读者不同的阅读层次、阅读需求,为后世的教学法著作提供了编写范例。《家塾教学法》内容丰富,兼收并蓄。《家塾教学法》对宋元以来的教学法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提要,书中除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教育思想外,还收录了许多文学家、文章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的言论,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用来支撑唐彪自己的教学主张。此外,唐彪还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得书中的内容博采众长,包含甚广。《家塾教学法》思想饱满,自成一家。唐彪在书中虽然大量引用了许多著名教育家的言论,但唐彪并不是简单的引用继承,而是将这些观点进行分类提炼,并且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他提出的“童子宜歌诗习礼”,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他还关心“不习举业子弟”,关注村落孩童,这种普及教育的提倡以及对于农村教育的关心都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
《家塾教学法》产生于封建社会的背景之下,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推崇科举取士制度、重视八股文写作等。但是作为一部教学法著作,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效指导了当时的教学实践。其中的很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今天的语文教育思想有着相同之处,甚至对改进当代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唐彪十分重视孩童的识字教学。他认为识字写字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如果孩童的识字量不够,就不能顺畅地读书,更不能背书。
(1)重视识字教学。唐彪主张孩童初入学堂的前半年,要进行专门的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再进行后续的读书、作文的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听到有同学读错了字音,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及时指出,并指导读错的学生进行改正。学生还要自己标记读错的字,以便特别注意,减少读错的次数。此外,唐彪还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识字方法。比如,他提出对不同的字进行分别熟记。对于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在学生初次识记时要进行形象的讲解,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于特别容易混淆的生字,可以采用顺口溜进行识记。唐彪还提出覆认之法。“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用厚纸板钻出小孔,只露出需要识记的生字让学生进行辨认。通过这样的反复辨认可以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直到掌握。
(2)重视书写训练。除了识字教学外,唐彪在书中还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书法的训练方法。书中对毛笔书写的执笔、运笔以及练习方法都有介绍。他还提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对于今天的硬笔书法训练依旧很有价值。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书中指出,“童蒙幼稚无知,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4],乃是“由于不识字之故”,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保护学生读书的兴趣。书中提出识字方法,例如,先集中后分散的识字方法与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标第一学段中“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别熟记”的方法,提醒着语文教师要关注形近字的教学,“覆认之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默写更有针对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关系着语言的积累与表达,是语文课堂中占时最多,内容丰富,也是师生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阐述了很多关于阅读教学的深刻见解,其中“求精”“贵熟”“求化”的思想对今天的阅读教学极具启发意义。
(1)读书求精。唐彪十分重视阅读文本的筛选,他认为“天下书虽至多,而好者极少。”要选择文笔好的,思想深刻的文章进行阅读,并通过蜜蜂采花酿蜜,蚕食桑叶吐丝的例子证明精选阅读文本的重要性。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和媒介,语文教材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这提醒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阅读文本的选择,要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的学生做好阅读文本的筛选工作。
(2)读书贵熟。读书古人读书都要强调“熟”的重要性,孔子的“韦编三绝”,朱子的“熟读精思”,唐彪也一样。他强调,“故凡人一切所为,生不如熟,熟不如极熟,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只有熟读,才能达到熟练运用、得心应手的境地。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多种形式“读”,从而一步步去感受文本,理解文本。
(3)读书求化。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学习书中的精华,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书中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营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家塾教学法》中这一读书“求化”的思想,提醒着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存疑的精神,培养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
语文教师可以在《家塾教学法》一书中找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灵感和思路,比如唐彪在“书文标记、圈点、评注法”中谈到了标记、圈点的重要性,奇思妙想处“密圈”则美境,界限段处“画断”则章法与命意之妙易知,年号、国号、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处“加标记”则能一目了然。此外,唐彪还强调读书要明白纲领、条目之外,还应特别标记书文的根因和归重。“根因”就是书文的写作缘由,“归重”就是书文的主旨所在。语文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书中给出的圈点评注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方法、有方向地进行阅读与鉴赏活动。
阅读是吸收和理解,写作是表达和应用。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相连,难以分割。《读书作文谱》卷六介绍了写作文章的几点重要方法,书中关于写作技法和文章修改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1)重视技法训练。唐彪首先从整体把握临文体认工夫、布格、取材、修词等写作的几个主要过程。然后从写作技法上进行详细具体地指导。《读书作文谱》卷七“文章诸法”中从章法、股法、句法、字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的写作技法,包含了深浅虚实、分总开合、进退转折、勾连照应、抑扬顿挫、预伏穿插等十几种写作文章的技巧,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例如布格,唐彪主张在作文下笔之前要先审题打腹稿,把握要旨和重点,如此方能做到成竹在胸。作文之初,要先“布格”,即写作者在作文之初,要先确定一个角度来布置段落。如果不这样的话,任笔所之,很难写出好文章来。例如修辞,唐彪从审美的角度强调修辞的重要性。他认为“词有宜、有忌”,修辞应当追求华美,避免浮靡,要力求真实自然,体现了“文质兼美”的审美思想。
(2)重视文章修改。唐彪认为文章要反复修改,要先自己进行修改,而后交给老师修改,老师修改过后,学生还需要再次进行修改。修改文章,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加完善,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好的文章必然要经过锤炼淘洗,如此才能做到“精”和“洁”。这和课标二、三学段中提出的“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求一致。
在阅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价值。《家塾教学法》中关于文章的写作技法和修改方法,详细具体,对于语文写作教学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家塾教学法》产生于封建社会,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围绕“科举”“举业”展开。比如阅读,书中大多讨论的都是《四书》《五经》等科举考试范围内的书籍。比如写作,书中虽然提及了许多文章写作的技法,但是很多都是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所以书中涉及八股文写作技法的部分,要能够辩证地看待,有所取舍。
瑕不掩瑜,必须承认的是,《家塾教学法》是一部伟大的教学法著作。唐彪在书中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的精髓,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加以思考、总结,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思想饱满的教学法著作。本文介绍了《家塾教学法》一书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总体思想、作品的价值,并且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的角度探究其对于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以期为今天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书中除了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外,还包含了尊师择师、择友切磋、多闻阙疑、勤思善问等内容,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传统教学中汲取养分,融合现代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理念,做到古为今用,发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