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讨

2023-01-24 12:52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成果攻坚发展

王 艳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日照 2768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2021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了二者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3〕。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部署安排,既充分表明二者的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也为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笔者将系统梳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意蕴,并在深入剖析二者有效衔接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益镜鉴。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意蕴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时间上相继、任务上共通、内容上融贯、目标上递进,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深刻的逻辑依据,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5〕。他们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能够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列宁认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7〕。毛泽东最早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他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8〕。邓小平则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9〕。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解决了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贫任务,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既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农民完成土地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发起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全面进步〔11〕。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时代挑战。因此,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进历史任务交替衔接的战略选择,最能体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最能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三)现实逻辑:返贫风险因素的复杂多元

我国脱贫攻坚在温饱基础上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由于历史、生态等诸多原因,一些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脱贫基础尚不稳固,其返贫的风险还比较大。例如,脱贫攻坚期间,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下,贫困地区的交通、住房和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其后期维护管理不足,导致个别已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群众再度面临交通、住房和饮水等安全问题。再如,就业特别是外出务工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脱贫户的就业大多集中在一些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不高、可替代性较强,一旦遇到灾害或意外,就可能再度陷入贫困。又如,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的人口,其适应新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顺畅地融入安置社区、稳步地实现增收致富,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有支持政策退出过快,他们就很容易再次跌入贫困陷阱〔12〕。因此,党中央适时作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部署,用乡村振兴的办法来防止返贫,既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现实需要,又是防范化解返贫风险、促进可持续性脱贫和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挑战

近两年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初步成效,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是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二者的有效衔接面临以下挑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但是一些脱贫县还沉浸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喜悦中,存在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思想认识跟不上历史性转移的新要求,对推进二者有效衔接的认识不足、思考不多、重视不够。例如,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五年过渡期内“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并不是唯一任务和中心任务。部分脱贫县对此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将工作重心局限在对脱贫户和边缘户的防贫监测与帮扶上,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无暇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任务进行系统和整体的谋划。再如,部分脱贫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存在等待观望的心态,认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工作思路,找不到着力点,对乡村振兴还停留在喊喊口号的层面,因此推动二者的衔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又如,部分基层干部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理解还不够深入、透彻,对于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背后的理论逻辑缺乏系统认识,推动共同富裕的大局观也还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得到凸显〔13〕。

(二)政策机制衔接不紧密

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的是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乡村振兴则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者在目标高度、任务难度、范围广度、时间长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在有效衔接阶段的政策机制要逐步过渡、平稳转型。但是当前一些政策机制却没有与时俱进,存在衔接不紧密的现象。例如,一些脱贫地区相关规划的制定未能统筹考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忽视了长短结合和标本兼治,缺乏全局性和可持续性。再如,现有的很多帮扶政策仍然聚焦在刚刚脱贫的人口,没有及早谋划部署相对贫困的治理政策,没有体现对贫困边缘村和边缘户的倾斜,没有处理好特惠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的关系。又如,脱贫攻坚时各个部门和帮扶人员的目标任务与考核要求都很清晰,现在有效衔接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考评范围、考评方式、考评内容都亟需进一步明确。

(三)产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防止返贫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脱贫地区真正发展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但是由于部分脱贫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态脆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因素,产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脱贫攻坚阶段,在政府、社会力量等支持下,贫困地区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并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14〕。但由于其中部分产业是把尽快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作为目的建立起来的,以短平快为主,所以这部分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低端化、粗放式、同质化现象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随着政府帮持力度的减弱,一些扶贫产业的收益开始下降,如果这些扶贫产业不能及时改造升级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产业,那么在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其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四)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不足

在脱贫攻坚阶段,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低保兜底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带有明显的福利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脱贫人口对帮扶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存在“等靠要”,甚至“不想脱贫”的思想,再加上其教育水平较低,从而使其后续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不足。此外,长期以来乡村人才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也导致了脱贫地区人才的紧缺。同时由于部分脱贫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使乡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的问题突出,如在一些脱贫乡村,乡村教师和村医的工资待遇和职称待遇有限,致使乡村很难引进较为优秀的乡村教师和村医,而且即便引进来,也留不住、养不起。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现实、着眼当前、立足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科学举措,既能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实现二者有效衔接必须统筹谋划、多措并举、高度整合、扎实推进。

(一)转变观念认识,为有效衔接奠定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衔接意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既然是“历史性”,就表明不是短期目标任务,需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既然是“转移”,就表明不是脱贫攻坚的简单延伸,需要把思想观念从脱贫攻坚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为此,一要统一思想“怎么看”、达成共识“怎么干”。各级政府以及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有效衔接具有必然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自觉服务和服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局,扎扎实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二要提升理论素养,深刻理解和把握好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思想认识跟得上“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的整体发展,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三要增强系统思维能力。巩固拓展、有效衔接和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巩固拓展的方向是有效衔接,有效衔接的方向是乡村振兴,因此要把它们统筹起来系统推进,既要考虑到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的成果,还要考虑用发展的方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此外,在二者有效衔接的示范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以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为引领,选准二者有效衔接的试点,从而有效发挥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二)完善政策机制,为有效衔接做好坚强后盾

对脱贫攻坚时形成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要进行分类梳理和综合研判,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异同,该退出的退出,该延续的延续,该调整优化的调整优化,从而逐步实现由超常规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到常态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为此,一要从规划安排上做好有效衔接。要关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差异性,立足脱贫地区的实际,坚持规划引领,谋定而后动。各级政府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心声,理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顶层设计对脱贫地区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既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本地乡村振兴中统一谋划,也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任务、目标融入现阶段本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规划和行动上,进而推动二者衔接通畅、同频共振。二要从政策扶持上做好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将脱贫攻坚时的政策作适当延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日常动态监测,以及时发现、及早帮扶,为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发展留足缓冲期。另一方面,在研究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时,既要面向长远目标,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防止产生福利依赖问题,也要充分考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合理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特别要体现对贫困边缘村和边缘户的倾斜。三要从工作机制上做好有效衔接。要继续完善脱贫攻坚时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层层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强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职责,尽快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从而既抓巩固拓展,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优化调整脱贫攻坚时形成的监督考评机制,将推动二者有效衔接的成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其选拔任用、评优树先的重要参考。

(三)发展长效产业,为有效衔接强化物质支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推动乡村长效产业发展,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为此,一要遵循市场规律发展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出于时间紧、任务重等方面的考量,行政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面更广、目标更高、时间更长,所以要瞄准市场需求寻找特色产业发展的衔接点,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要综合考虑各地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产业现状,锁定目标市场,在追求规模化和专业化中避免同质化,实现产业错位发展。二要整合资源推动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要梳理现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将同质化、碎片化的扶贫产业进行整合提升,将已经发展起来或者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项目统筹衔接,推动其平稳发展、优化升级。要科学做好产业布局,重点选择少数优势产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长期培育、长期发展,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过渡和转变。三要加快三产融合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要依托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小镇等的建设,引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补齐技术、设施和营销短板,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而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形成乡村产业发展良性循环。要立足当地传统农业,利用科技赋能进行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一二三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进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培育多元主体,为有效衔接提供发展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仅靠农民、政府或其他任一单方面的力量都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做法,发挥多元主体联动作用,形成内外动力共同驱动的有效衔接合力。为此,一要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已脱贫群众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其彻底摆脱贫困的志气和勇气,引导其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主体意识,鼓励其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进而实现精神脱贫。要通过持续加强对脱贫群众的农业技术、就业技能等培训,增强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群众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二要强化村级党组织的引领动力。村党支部是农民群众的主心骨,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头雁”。要紧紧抓住村级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把村党支部配强、把村党支部书记选优,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驱动力,有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措施落地生效。要继续选派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以充实和建强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三要发挥各类乡村人才的带动作用。要从制度、政策、培训等方面发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大向脱贫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和医学生的力度,引导城市教师、医生返乡工作或者定期到乡村开展服务。要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吸引、乡情召唤等方式吸引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进而充分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成果攻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验收成果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工大成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